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语》和《中庸》都有丰富的圣人观内容,两者的相同点是都讲究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不同点主要在内圣方面:《论语》提出内圣的一些德能标准,但没有说明这些标准的哲学依据,《中庸》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和、诚等概念,以及人道合乎天道的思想,推进了儒学的哲学化。  相似文献   

2.
圣人之治(或圣王之治)是儒家的理想政治。《中庸》认为,圣人必须修己治人,必须使这种修治活动即人道合乎天道;人道做到中和,就合乎天道;诚者自然合乎天道,诚之者通过学习与修养也可转化为诚者。儒家的圣人之治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治。现实中,修己成为圣人并不容易;而即使修己者成为圣人,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使之成为治人者。因此,儒家圣人观作为一种人生修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则缺乏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的道德修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典籍,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居四书之首。《大学》的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二者是《大学》的两条基本道德修养原则,且构成了以修身为核心的一个互为对应的整体。《大学》围绕“三纲八目”构建了一套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同时也蕴含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4.
论作为禅宗伦理经典的《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坛经》作为禅宗经典也是一部禅宗伦理典籍,佛教作为伦理性宗教的特点在《坛经》中得到突出的体现.《坛经》建构起了禅宗伦理的道德形上学,即心性论或人性论的三主题:心性清净、本有佛性、本有智慧;又以如来藏理论解释了恶对于人的本性显现的障碍作用,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道德认识的内省式方向:明自心、见自性,以及道德修行的无修之修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民族观是指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基本看法指导下处理具体民族问题的原则。郑观应既有民族优越观,又有民族平等观,二者的对立,在他资本主义商业民族观中又得到统一。这种以"对立"、"统一"为鲜明特征的民族观,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8.
《中庸》作为阐述儒家本体论、道德论与方法论的哲学著作,历代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解读。本文结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庸》的若干问题加以探析,试析“性”、“道”、“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中和”是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以“合外内之道”作为论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核,“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时中是中庸的方法论之核心。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涵盖科技观、人才观、动力观和功能观等内涵丰富、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科技思想理论蕴含中"四观"科学阐释了"什么是科学技术,怎样对待和应用科学技术"的问题,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蕴涵,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突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贾东荣 《工会论坛》2004,10(1):121-121
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圣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孟子的"圣人"思想包括"圣人"的定位、"圣人"与普通人的关系、"致圣"的途径、"圣人"的社会效用等,均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在今天仍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观及其运用。其字里行间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适当处理社会人生的各种关系,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本文试从《论语》文本入手,着力展示孔子中庸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从顺应自然观、未病先防观、摄养情志观、适当运动观、食饮有节观、起居有常观等6个方面,对养生保健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易传>作为解释<易经>之书,以"观其德义"为纲领,以"本天道以立人道"为原则,效法"天道"发明"人道"之"德义".<易传>人道思想的核心是君子思想:首先,认为君子具有四点基本品质印"明于忧患与故"、慎言、自强、知时;其次,通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创易,代天行道,完成天道与人道(君子)的贯通;最后,强调君子应"进德侈业",以"安身立命",实现君子的理想人格,"乐天知命",达至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14.
<易传>作为解释<易经>之书,以"观其德义"为纲领,以"本天道以立人道"为原则,效法"天道"发明"人道"之"德义".<易传>人道思想的核心是君子思想:首先,认为君子具有四点基本品质印"明于忧患与故"、慎言、自强、知时;其次,通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创易,代天行道,完成天道与人道(君子)的贯通;最后,强调君子应"进德侈业",以"安身立命",实现君子的理想人格,"乐天知命",达至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从《江泽民文选》来看,江泽民有着关于马克思主义看法的大量论述,集中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两个基本问题的阐述上。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求真又务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6.
郑观应既有民族优越观,又有民族平等观,二者的对立,在他资本主义商业民族观中又得到统一。这种以“对立”、“统一”为鲜明特征的民族观,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政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整体气质,《中庸》之"诚"是儒家理想的道德主义的实现过程。"诚"又贯彻为两条理路,即"致中和"的政治文明、"君子时中"的政治参与。《中庸》是传统儒家"道德的政治"政治哲学精神气质的经典诠释,是"政治的道德主义"与"道德的政治实践"结合的思维典范。对《中庸》政治哲学的内涵与价值的分析,即是"道德的政治"儒学研究的重要案例,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襄助。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抗灾救荒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周礼》中出现荒政思想后,先秦诸子对荒政从不同方面加以阐述,文章针对《孟子》中的荒政思想进行论述。首先,《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仁政"思想是其荒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次,《孟子》的积极预防荒政思想包括:制民之产、劝种备荒、精耕细作、不违农时、薄税赋、兴修水利和保护生态平衡。再次,《孟子》的消极救济荒政思想包括:确定救济主体、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赈灾、蠲赋免役、节约、国与国之间的互助和民众互助。  相似文献   

19.
焦循在《孟子正义》中提到"文王何可当也"有两种解释,本文赞同赵岐的解释,即当应当释为"正当……的时候"、"时势相当"之义.本文将从词义、语境、语用三方面着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的研究是当代意象美学研究的学术基础。《周易》是意象范畴的思想源头,其意象观从词源和思想层面奠基了意象范畴。《周易》的哲学思想在其实质上会通于西方的存在论现象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对其意象观进行阐释既是最切合《周易》思想的探究,也是对意象范畴的正本清源。在存在论现象学的视域下,《周易》中的“意象”并非含“意”的易象(卦爻象),而是圣人以易象所像、所立之象,亦即作为“意”的道之现象,美是向感性觉知开放的意象。这一意象观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对美的本质的领会和解释。文章从存在论现象学视域对《周易》意象观的美学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一个从源头处洞察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和源始地解决意象美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