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诗性思维在小说中的集中体现,与诗呈现出一种血缘的关系.<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中表现出来的抒情性、感伤气质和典雅风格,无不体现出与诗的内在一致性和诗化的美感追求.  相似文献   

2.
惊世骇俗的<洛丽塔>中的人物充满了童话色彩.通过探讨该小说中的人物特色,可以判定,经典童话中的人物受到了戏仿,现实与想象达成了对比,小说呈现出非现实的因素及魔幻与美的气氛.  相似文献   

3.
刘震云的小说<手机>以作者一贯的反讽叙事精神,从话语嬗变的角度,关注时代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精神存在的异化.小说以特殊的方式介入主题,讲述一个充满荒诞感的现代寓言.小说在话语生态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撕裂、重组中展现生存状态的空虚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个体在话语生活的急剧转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生存困惑与精神异化进行的后现代深彻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和小说的影像化书写已经成为时下常见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小说<如厕记>的阅读,从叙事之"叙"和叙事之"事"这两个层面,指出该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特征及其向读者所传达的另一种视觉化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它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本文立足当时英国社会及作者思想生活现状,探讨艾米莉·勃朗特作品<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6.
陈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0):115-115,128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的代表作,黑色幽默流派的奠基作.通过分析该小说的人物、主题,探讨了这部作品中的黑色幽默.  相似文献   

7.
李颖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6):204-204,206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身上红字"A",不仅具有广泛的文学象征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社会象征意义,对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人生理论的展开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塞林格所著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展现了主人公霍尔顿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性困惑,死亡困惑以及社会身份的困惑.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来进一步解析小说的主题——成长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我的安东妮亚>是美国女作家维拉·凯瑟的代表作,小说中表现了作者的西部情结.凯瑟看到了工业化高度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试图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寻找一种精神的美.<我的安东妮亚>充分体现了她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0.
按照弗洛伊德提出的"三重人格结构说",人格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在矛盾与冲突中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活动.小说<红字>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及活动,便映射出三重人格因素对人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民间争奇型故事为主,兼及古代印度、希腊、日本、考察其产生与流变历史.自先秦<韩非子>所载始,中经佛经故事的传入,至唐代出现了<茶酒论>和同类型题材的传奇小说.宋代、明代除有同类型笑话外,还有系列同类型中短篇小说;同时还出现了日本文人的仿作.后世民间清曲、相声、小戏等,也都有此类题材作品演唱,足见其源远而流长.  相似文献   

12.
青年作家毕飞宇在小说<玉米>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特定家庭环境中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从这一形象的最终毁灭可以看出人生遭际和人生选择对悲剧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无疑是巴金小说创作中写得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曾树生形象具有比较复杂的内涵.作者将她置于一个内在冲突与两难选择之中,面临着精神家园与尘世喧嚣的困惑与茫然,失去了皈依与稳定感.曾树生是"五四"之后尴尬生存的女性形象,巴金通过她,事实上反映了"五四"启蒙的业绩和尴尬.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是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言情小说,1998年获我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王琦瑶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她的命运可以用"长痛不息"四个字来概括.这位如祝英台一般的小姐缘何唱出的是一曲长痛不息的歌?本文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人的一种可能性存在,而且是每个个人惟一不可让渡、不可替代的一种可能性存在,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只有不幸的人才会碰上的意外事件.因此,死亡对于人的真实存在或真实生活具有根本性意义.人必得在自己的纯粹思想意识中承担并守护着死亡这种可能性存在,并从这种死亡觉悟去理解和展开自己的生活,他才能真正在其生活中维持个人的自在-自由与个人的普遍尊严,而不是片面追求在职位上充当的角色的私人利益与"私人尊严",从而保证生活的真实性与永恒价值.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是"常人"掩盖死亡、忘却死亡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被遗弃的韦泽渥老太太>是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一部杰作.意识流手法使这部小说成为意义开放的作品.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而是人物心灵的丝丝颤动.我们读完了故事,却觉得没有读完.故事嘎然而止,却似乎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几十年来,这篇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并引发了各式各样的富有想像力的解读.拉康和他早期的"镜像理论"提供了另一种欣赏和解读的角度.小说女主人公爱米丽对于自我意识的实现进行了不懈的、绝望的努力.然而她越是挣扎着要去发现真正的自我,实现真正的自我,就越是陷入无助的泥潭,陷入命运的陷阱,无法自拔,因为人根本无法真正认识自我,识别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朱天心小说<从前从前有个浦岛太郎>套用浦岛太郎故事的原型结构,描写在现代语境中一个老左派从沉迷于时光童话到梦幻破灭的荒谬生命历程.作者对原型故事进行反讽式的重写,主人公似乎在自愿地演绎一出现代版的浦岛太郎故事,他注定无法摆脱时光的悲剧,这次重写呈现出的荒凉意味更加深广,成为一则现代人理想与生命荒谬性的寓言.  相似文献   

19.
浅析《红楼梦》中的“潜对话叙事”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对话叙事"手法并不是"先锋小说"独创、特有的叙事手法,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写王熙风出场时的一段,就有最成功的表现.运用"潜对话叙事"的手法,可以在叙述人物活动的过程中,制造出"空白点",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展开联想,去填补和充实作品"空白点"的含蕴,进而达到领悟和体味小说作品深刻的内涵及把握人物性格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日裔美国作家米尔顿·村山在小说<我仅要我的身体>中描写了主人公圣志·小山的成长历程,反映了20世纪早期生活在夏威夷的日本移民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在日本家族制度和种植园制度双重压迫下的第二代日裔美国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