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乔 《同舟共进》2011,(6):78-79
历史的被歪曲,被篡改是常见的现象。研究历史,也应该研究“历史的被歪曲(包括被篡改)史”。被歪曲的历史不是真史,但歪曲历史之史却是真史。这就像传说,其内容可能为假,但传说过程即“传说史”却真,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内容为假,  相似文献   

2.
单声 《统一论坛》2005,(1):12-13
2004年“3·20”之后,台湾乱象频生,台湾当局无法无天制定“2006年制宪”及“2008年建国”在“正名”、“去中国化”、“篡改中国史”等等“台独”活动的推波助澜下,台湾情况变得特别严峻。我们全英华侨华人认为,在等不得又打不得的现况下,必须在和平架构下抑止“台独”膨胀,必须采取及时行动,化被动为主  相似文献   

3.
“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7年“解严”后,台湾的历史研究逐渐渗入本土主体性问题。李、扁上台以后,开始有步骤地将其导入中学教育,并将台湾“本土主体意识”当做培养“台独意识”的工具,以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提出的“同心圆理论”为依据,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进行了“去中国化”的中学历史教育大变动。通过一系列压缩中国史、增大台湾史的教纲修汀,逐渐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与中国史分离开来,并将“台湾史”作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隐匿着“台独”意洪的“青少年历史思想改造运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形塑台湾青少年新的民族与国家认例。  相似文献   

4.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 “到苏联去”,“到列宁主义的故乡去”,这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许多革命青年的热切期望。中共旅欧支部成立后,从中国革命需要出发,十分注意对革命青年骨干的培养,从1992年秋开始,先后选送张伯简、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熊雄、刘伯坚、季慰农、聂荣臻、李富春、蔡畅、朱德、李炳文、施盒生等前任苏联学习。现在,邓小平一行又向着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进发。 1926年1月7日晚,邓小平、傅钟、李卓然等20名旅欧支部的 党团员,从巴黎北火车站启程,乘从国际列车,穿过法德  相似文献   

5.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展空间技术,建立了一些实验室并开展基础研究。1965年我国开始制造人造卫星,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其重量为173公斤,比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大一倍。星上装有各种科学仪器,能发出“东方红”音乐。我国第一颗卫星一次发射成功,而且在轨道运行期间卫星工作正常,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太空时代。  相似文献   

6.
在“台独”的诸种分裂理论中 ,有人企图利用原住民的“血统祖先论”作为构建“台湾民族”的“本土”依据。该论以所谓“学术性”的方法推导出当代台湾人口绝大多数都是原住民的血脉后裔 ,企图从种族、血统的脉络上割断台湾人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通过夸大 17世纪台湾原住民的人口基数 ,以编造数据和篡改史料等手段进行所谓的血统“证言”。本文通过史证的分析 ,证明了所谓“血统祖先论”完全是伪造的证言。  相似文献   

7.
1941年 9月至 1 942年 4月 ,纳粹德国军队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地区遭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的首次重大失败 ,其失败的原因与拿破仑一样 ,主要在于后勤 ,因而被史学界称为“兵败后勤”的典型战例。希特勒自 1 941年 6月发动对苏联的“闪击战”以来 ,一路势如破竹 ,3个月内侵入苏联国土 30 0 -50 0公里。1 0月 2日 ,希特勒向军队声称 :“一场准备工作 ,只要人力所能及的 ,都已完成……今年最后一次决定性会战今天开始了。”然而 ,希特勒所称之为都已完成了的“一场准备工作”,却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准备——后勤的准备。在“台风”计划制定…  相似文献   

8.
我应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邀请,最近去莫斯科参加了讨论中华文明的“国际汉学家大会”。开会只三天。其余时间我在莫斯科与彼得堡访问、考察,与各界人士交谈。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向往苏联,梦想有一天去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如今梦想实现了,但是我看到时是一派破败景象。十月革命胜利后,经过70多年奋斗,苏联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又成了强大的、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我这里特意加上“富裕”二字。因为剧变前的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早已超过“小康”,达到相当富裕的程度。每个人从娘肚子里的胎儿到出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直到老死进坟墓,…  相似文献   

9.
前一阵为了“去中国化”,台湾当局先行修改历史教科书,把“台独”教育变成了“台独”思想教育。除了将高中第二册历史原来的“本国史”改称为“中国史”,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全部改为“中国”,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多年来,苏联对它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出出现过多次变化。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赫鲁晓夫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宣布:1980年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他说:“这一代人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勃列日涅夫1967年提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取代前任的“共产主义建成论”。安德罗波夫执政后提出了“起点论”,认为苏联目前只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一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正在苏联许多部门兴起。它向前推进的速度和涉及的内容,比起东欧国家来,更引世人瞩目。早在1965年,苏联就开始进行比较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但现在苏联人普遍认为,实行新体制成效不大,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戈尔巴乔夫上任后指出:“今天我们面临的仍然是十几年前的问题,只是比过去更加严重了。”低指标的第九和第十两个五年计划的任务都没有完成。严峻的经济形势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新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苏联社会的三大矛盾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解体原因很多。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其国内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苏联于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时,斯大林明确宣布:“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只剩下全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1938年他进而指出: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1939年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苏联社会已经没有阶级冲突”,“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斯大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7页)现在看来,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国家报刊对苏联的全球战略发表过一些不同的评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苏联全球战略的目标和主要对手。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苏联“不断谋求世界统治”。其原因:1、有的人说,这是由于苏联统治集团的总计划是“世界革  相似文献   

14.
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科学技术、艺术、钵育、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有些方面甚至接近或超过美国,达到世界最领先的地位。苏联的这些成绩,有些理论家认为,应归功于苏联所实行的“尖子教育”和个别化教育改革。(一)苏联的尖子教育及其制度化是从五十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的。在这之前,苏联实行的是以马卡连柯为代表的集体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那时,每一个人被看作集体的一员,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在集体作用的条件下才能使每一个人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苏联的教育在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陈水扁上台后,一直在执行“台独”路线。碍于岛内外的局势和各方压力,“急独”走不通,他们就采取“渐进式台独”的手法,而“正名”、“去中国化”等伎俩,正是“渐进式台独”的招式。进入2007年,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的“正名”、  相似文献   

16.
苏联剧变是 2 0世纪留给人们的“历史之迷”。为了求得破解 ,苏联剧变十余年来 ,对其剧变原因的分析探讨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我国 ,由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坚持的社会主义信念问题 ,而且关系到已经进行了 2 0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 ,所以 ,对苏联剧变的研究更是受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关注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对我们正确总结苏联剧变的经验教训 ,把握其内在规律是大有裨益的。同时 ,从十余年来的对苏联剧变的研究来看 ,在苏联剧变的原因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但在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上分歧很大。本文拟就“剧变”与“解体”概念的运用、苏联剧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历史合力论”在苏联剧变研究中的运用等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20年来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曲折起伏,历尽艰辛,改革理论的发展同样步履维艰。 70年代末市场经济目标初露端倪中国对改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早在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但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改革的方向并不明确。“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使人们重新思考经济的发展道路问题。于是,不少经济界和学术界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如何估价市场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潘照东 《前沿》2002,(12):6-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在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并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任务。其中 ,江泽民同志特别指出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好地发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要不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曾经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苏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基本上消灭了非公有制经济 ,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效仿了“苏联老大哥”的作法。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完成社会主义改…  相似文献   

19.
苏联将它目前的政治体制称为“发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从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苏联提出并逐渐扩大宣传苏联的社会政治体制。本文试图简要地作些介绍。一、苏联关于政治体制研究的简况 1967年11月3日,在庆祝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大会上,苏联第一次正式宣布: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此后,他们就开始重视政治体制问题的研究。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是1968年3月29日在莫斯科市第十九次党的代表会议上,他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06,(Z1)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将胜利完成,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加快经济和科学文化建设。当时,有些人对刚刚过去的思想改造运动、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和肃反心有余悸、缩手缩脚;有些人在学习苏联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如有人说苏联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学,德国魏尔啸是资本主义医学,中医是封建医学,等等。据陈伯达回忆,1953年中国历史研究委员会成立时,因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上有不同观点,他向毛泽东请示工作方针,毛泽东说了“百家争鸣”四个字。鉴于毛泽东早在1951年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陈伯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