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兵简政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不仅提出了“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著名论断,把精简机构的重大意义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系统地提出了精简机构的步骤和方法,为我们切实做好精简机构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精简机构思想张弢,王彬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这场革命。"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他对精简机构的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认真学习和深...  相似文献   

3.
高小平 《新视野》2007,1(6):45-47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新时期党执政方式转变的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政府自身建设的内在规律。加强和改善政府作风建设,从体制上入手,更接近本质。政府作风建设必须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基本方向,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建立决策,执行、监督适当分开和相互协调机制,推进行政民主和政务公开,这些举措都将有效地促进政府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4.
精简机构出路何在?人员分流流向何处?──阿左旗机关“消肿”无震痛给人启示白志毅阿拉善左旗采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工人走出机关学做经济的办法,实施人员分流,对精简机构和机关“消肿”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改革和建设的需要,本着...  相似文献   

5.
精简机构也是一场革命学习邓小平精简机构理论的体会纯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权力下放,党政职能分开,政企职责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机构调整,推行公务员制度等方式和途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机构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每次精...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微博客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开通了政务微博,政务微博网站已经成为政务公开、为民服务、了解民意、政务互动的重要平台和重要渠道。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客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客18203个。  相似文献   

7.
《先锋队》2011,(10):14-16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为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意见》的重要意义和有关内容,国家预防腐败局办公室、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问:制定《意见》的必要性是什么?答: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对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和提供高效便民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多次下发文件,部署、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实施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在很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求贤》2007,(10):7-7
一推进政务公开.全力打造阳光人事 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务、透明政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人事政务公开的具体工作中,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移动政务中,需求侧的公众体验与用户评价应该被重点关注。研究基于32个省级政务APP用户评论大数据,析出用户评论的关注范畴、主题特征与主题方向,设计用户评论数据的分析模型,构建公众对移动政务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框架。研究发现,政务APP的用户评分整体不高,用户认为政务APP可用性问题突出、易用性发展分化、完备性尚有空间、强制性部分存在、安全性得到保障;移动政务绩效水平显著影响公众评价,政务APP的正向完备性、正向强制性、负向可用性、负向易用性显著影响公众评价。研究启示,政府与公众“合供”受到政府态度、技术环境、公众感受等影响,移动政务要率先解决好技术制约性问题提升服务包容性,开展鼓励推广比强制推广更能获得公众好感,适时建立移动政务的互动反馈和质量提升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政务微博成为坚持群众路线的创新载体。当前,政务微博发展态势差强人意,政务微博陷入“众口难调”、“本领恐慌”困境。创新践行群众路线,政务微博应有更大作为,为此应采取对策:精心运营,不断提升政务微博服务能力;集群协作,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格局;强强联手,与政府网站和传统媒体借势而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级党政机关对微博认识的深入,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目前全国政务微博总数超过8万个,功能从信息发布向舆论引导、电子政务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今年9月,湖南省委网宣办“湖南政务微博厅”管理团队应邀参加“中国政务微博高层论坛”,并实地考察了南京、宿迁等地的政务微博建设情况。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南政务微博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总结借鉴先进经验,明确方向,找准路径,努力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方志斌 《共产党人》2005,(18):23-24
政务公开是加强民主管理和实施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近年来,各级政府、纪检监察机关加强了,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使政务公开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渠县望溪乡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工作,逗硬执行政务公开各项制度。每月28日为政务公开集体办公日,研究重大事项的处理意见,集体听取、审议乡属各单位财务收支,再由乡纪委书记当众在收支票据上加盖专用章,然后才能入财务账。设立政务公开栏,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乡属单位在收费前要提出申请,将收费项目、标准和批准文件,报乡党委办公会议审查把关后公布上墙,群众对未公开的收费项目有权拒交;二、部门或分管领导提前将各自工作中涉及的重大事项,在政务公开栏上公布10天后,如干部群众无异议,再提交乡党委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方可办理;三、乡属各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每月在政务公开栏上公布一次,公开接受监督。他们还设立了政务公开意见箱,面向社会聘请了政务公开义务监督员。  相似文献   

14.
魏王斌 《揭阳论丛》2004,(3):30-33,26
政务公开对于抑制腐败,提高工作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论证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工作将对地税各项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使政务公开工作深入民心,取信于民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的关键是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认同,政务诚信建设的关键是公职人员的政治行为必须要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大公无私。提升政治认同最重要的前提即是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在完善诚信制度、提高政务公信力的同时,积极营造诚信氛围推动政务诚信,使政府与社会在一个良性生态互动中提高政务诚信.提升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秦韵佳 《前线》2012,(7):118-119
继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之后,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政务公开日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现实意义的新认识近年来,随着政务公开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其在处理突发性事件和防腐、反腐方面的现实意义逐渐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大同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司法厅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将司法行政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为扎实推进源头治腐工作,促进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调动了干警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各项业务工作。一、领导重视是推进政务公开的关键因素局党组把推行政务公开作为改革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司法行政机关政务公开的意见》,明确了政务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形式,把政务公开列为目标考核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局系…  相似文献   

18.
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要改革农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最重要的是要精简机构和人员。中国古代《大学》一文说,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现在在农村倒过来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有一个县十二三万人口,吃财政饭的多达5700人。如果不精简机构,不减少人员,农民的负担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9.
林婷 《理论研究》2008,(2):33-36
政务公开制度的建立与公共治理模式是相型相构的,它们同为“现代性”事件,在思维方式、功能原则上也具有一致性,因此,实现政务公开必须转变政府治理方式。同时,从效应上阐释,政务公开制度通过扩大公共参与促成公民社会,提高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实现公共管理的公正性,重塑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最终有利于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目前我国在实践中对政务公开制度的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政务公开法制化缺失、政府义务性缺失、公民权力意识的淡薄均会对公共治理中政务公开制度的完善造成阻碍。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建立与公共精神的培育等不失为促进二者发展与完善的、具前瞻性也更具现实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既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政务改革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政务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之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实现国家的全面崛起、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不断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