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党员》2013,(6):1-3
直辖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必须紧密结合重庆实际,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当代党员》2013,(4):8-8
3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 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审议。黄奇帆、张轩、马正其、吴政隆、胡际权、谢德体、袁志伦、  相似文献   

3.
《支部生活》2013,(3):39
在2013年初召开的开远市八届三次党代会上,开远市提出"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开远市在"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中国幸福之乡"征程中想得到、看得见、能实现的具体任务,它不是虚无飘缈的空洞口号,而是科学规划的务实追求。2008年以来,开远市先后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理念之一,体现了全面小康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幸福观是实现绿色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起点,而辩证统一则是二者关系的基本特征。我们在推进物质小康的进程中也积极开展绿色发展转型的探索,但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在"十三五"时期,要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制度供给,抓好"两降低三提高",以实现用绿色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本路径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特殊区域发展、经济带发展、城镇化带动、陆海统筹、生态安全等方面不断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题中之义,又是必然要求。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补齐发展短板,保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区域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6.
汪洋 《当代党员》2007,(6):12-23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重庆胜利走过直辖十年光辉历程、阔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头 2 0年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全面建设惠及 13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党必须遵照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促进中国城乡统筹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实际工作者和国家决策层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2 0 0 3年以来 ,围绕着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 ,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对加快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起到了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在薪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又一重大历史性决策。贯彻这一决策,关键是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贵州省情,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湄潭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农村人口多,如何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判断中国推进经济建设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面向新的发展站在历史进程中的新起点,面临来自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一系列新挑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内容,明确了坚持主题、贯穿主线、四化同步的新要求,确定了全面改革、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扩大开放五个方面推进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进而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13,(4):F0003-F0003
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重庆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基本书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四个关键节点,加快推动改革发展,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2.
张晓忠 《思考与运用》2007,(10):58-58,57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五个统筹,核心是解决好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如果重庆能够解决好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就可以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供经验。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市比较发达,农村比较落后。全市3100万人口,三分之二在农村。这种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国情的缩影。再加上大库区,又处内陆腹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在重庆特别具有代表性,在重庆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具有示范效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做到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的真正平等,是中国当前正在破解的一个大课题。作者就中央确定重庆成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进行了专题采访。在2007年4月26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央同意重庆设城乡统筹试验区》文章。该篇文章被东南亚多家媒体转载。现将文章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根据重庆市所具有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点以及在西部的战略地位,中央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省级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中央的决策,不仅有利于促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而且对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必须立足实际,针对薄弱环节,突出抓好七项重点任务,开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始终把社会共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共享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制度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推进。其基本经验是:改革完善分配方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鼓励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富民强省”;兼顾效率公平,实现和谐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将2020年设定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截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新的扶贫开发目标要求。我们认为,五大发展理念和扶贫开发伟大实践犹如人之两足、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大法宝。其中,扶贫开发伟大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引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扶贫开发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党员》2013,(3):8-9
市纪委四届三次全会2月1日召开。市委书记孙政才出席会议并讲话。孙政才在会上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明党的纪律,改进工作作风,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统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回顾成就、总结经验,制定蓝图、引领未来,是高举旗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的报告,是鼓舞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正在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消除农村贫困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成效举世瞩目。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城乡差距还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相当长的历史进程。笔者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消除城乡差别,基本要求是实现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省学习贯彻全会《决定》之际,2013年11月17日下午,由省委讲师团、省社科联主办,省区域经济研究会承办的"加快推进贵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讨会"在省委讲师团举行。  相似文献   

20.
刘华清 《湘潮》2013,(3):4-5
党的十八大号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对于小康社会的提法,只改动了一个字,即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字之差,内涵深刻,意味着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充足。探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提法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