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慎独”,谓在无人监督的个人独处时,其行为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谨慎不苟。《礼记·中庸》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对“慎独”的基本要求,即是说要从“隐”和“微”两方面着手,在他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即使在很微小的事情上,也不要放组自己,要防微杜渐。“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个人修养之道和“为宫”之本。笔者认为,在大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君子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此,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君之所为。”即在  相似文献   

3.
常存“慎独”之心王广尧所谓“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能够谨慎不苟,遵守道德法规,不干任何坏事。《札记·中庸》中说:“道者也,不可须大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刘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4.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道,是人生正路,或人生指南、道德原则。对于指导原则,必须时时刻刻遵循、遵守。如果言行与原则分离,原则成了好看好听却不能落实的空洞图画和口号,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5.
朱熹《中庸章句》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13,(18):59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  相似文献   

7.
<正>荀子:推崇"五经"的儒者第一个提出五经备天地万物之道荀子推崇五经。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他认为,学者从学为士到学为圣人,只学习五经就够用了,因为五经已经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学问。所谓"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毕"是"尽"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学问尽在这里了。这是从学问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是德的前提与认知;"德"指为人处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属于方法论,是道的载体与表现。有什么样的"道",就有什么样的"德"。道德一词连起来使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09,(5):67-68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十章)  相似文献   

10.
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道德主要是一种自律性道德。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发掘出与网络特点相契合的、具有现代价值的“慎独”精神,对于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儒家“慎独”精神的现实道德价值“慎独”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境界,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善自独处。《大学》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程蒙端曰:“幽隐细微,必慎其几,是曰慎独…  相似文献   

11.
寓言集锦     
·颂杀·凤讼庄周灭其族。王召周质之。周力辩其诬,曰:“周之于凤,颂则有之。若谓灭其族,实不敢当其罪。”凤曰:“彼正所谓以颂杀人者也。夫凤,凡鸟也。食不弃乎五谷,栖不择于草木,饮不避夫溪涧,是以蕃衍生息,子孙振振焉。彼庄周者,鼓如簧之舌,谓  相似文献   

12.
谈慎独     
正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之时,能够反躬自省、谨慎不苟,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美色所迷,不为名利所累,"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慎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看重的修身之道。《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亦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守身如玉的正人君  相似文献   

13.
道不欲杂     
正【引用】"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相似文献   

14.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  相似文献   

15.
<正>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人文"最初出现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对应。天文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人文的主要内涵是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的理念,唐代孔颖达释曰:"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说圣人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倡人文精神,培育核心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打造心灵的归宿。人文精神源出古典,《易·贲卦·彖》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孔颖达《正义》解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礼乐教化可谓是中国传统社会自蒙昧走向文明的通途。在当今科技文明社会提倡人文精神,是否依然具有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忠诚是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文化品格。《论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庸》说:”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相似文献   

18.
经典语录     
<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春秋孔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战国孟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先秦荀子)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战国子思)  相似文献   

19.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20.
正春秋时齐国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说过:"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它明确指出领导者"所贵、所先、所好"的"御民、道民、召民"的方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祸福。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也体现着对为政方略的重视。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伊始,便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诸多行政治国方略,展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