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推动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必要对近十年国内学界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文章肯定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指明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对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新疆高校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分析了新疆高校民族文化传承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新疆高校如何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地方文化馆就是指地方文化的集中地,也是各地为群众设立的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同时也是我国基层文化机构。地方文化馆有利于推动当代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当初,我国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由于保护机构没有建立健全,所以地方文化馆承担了很重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各文化馆根据自身的优势,很好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一步发展。一、地方文化馆的职能地方文化馆是各地为了能够更好弘扬和保护当地文  相似文献   

4.
谭宏 《理论探讨》2008,(2):84-88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价值,经济价值是其重要的一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研究其特点,探索其转换机制和转换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解决的对策,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分类有利于法律保护。但是,现有分类无法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基于法律保护的方便,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法律角度重新进行分类,这些分类能够有效地避免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存在的混乱和利益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小娟 《学理论》2012,(23):104-1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但是,现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念的界定在学界中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目前主流学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厘清传承人和传承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对传承人概念的定义,能对我国的传承人权利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民族精神的DNA到了非保护不可的时候今春两会期间,教育部提出的"试点京剧进课堂",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支持者认为,这一举措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有裨益;也有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京剧一家,聚焦点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珍视。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传承母体和文化生态,亦会在发展和变迁中形成民俗主义。应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核,保留其本真性,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更成为争议热点.我国应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解构的基础上,通过公权和私权两种模式,既维护个人和地方的利益,调动他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又不至于限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期更好地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现如今,保护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后申遗时代",我们仍然要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的不良倾向,如何走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道路,仍然值得我们探讨。出路在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现代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相结合;博物馆展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民众教育。  相似文献   

11.
何建良 《学理论》2013,(33):218-219
高校肩负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的历史使命,应通过精心设计与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教学主体、课程结构、教材体系、学习方法及资源整合等环节中,既让"非遗"自身潜在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充分释放,又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非遗"方面的专门人才,从而使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当今全球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原生态本质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我们要全面定位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要把这份珍贵的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使它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真正与其"半壁江山"的文化地位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3.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是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旅游产品体系的方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旅游景区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与修学旅游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潜在旅游者结合。通过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展示、保存和发扬光大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4.
甘肃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出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心热爱和真诚保护,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挖掘、保护,使其得以传承、发展,以各种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为主打产品,将优美的自然风光、朴实的地方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表演艺术水乳交融,无论对于改善和提升“文化甘肃”的旅游形象,还是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和特别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王兰凤  许敏 《学理论》2014,(7):163-165
对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莽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抢救与保护成果显著,包括关于莽人语言、习俗的专著、论文和录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包括现代生存方式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主流文化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人才匮乏、缺乏动态保护。莽人语言和文化保护应探索新的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人才凋零难以传承、市场萎缩难以为继、创新不足难以发展等问题.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和个性会不断涌现,制定专门的更加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经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沈燕红 《学理论》2012,(7):144-14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活态性等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正面临着大面积被遗忘、遭损坏、趋消失的严重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日益紧迫。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创新上,地方高校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应该大有作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工作坊是典型的个案实践,从教育目标、项目内容、运作模式、运行机制、保护功能诸方面完成了非遗教育传承的途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古雅静 《侨园》2023,(5):48-4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非遗与旅游业要向更深更高的方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凸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具有民族性、活态性、群体性、传承性的特点,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主客体有契合又有区别。我国积极加入国际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公约等,同时在国内也制定了相关的行政法规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然欠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弱,应当健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加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四川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文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关注焦点,强调了研究意义,分析了保护现状与现存问题,如立法不完善、规划不系统、利益分配不均、传承人匮乏等,继而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重视对传承人权利的保护、建立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护对策,为切实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其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