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董石桃 《前沿》2009,(8):32-36
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张力和平衡问题一直是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最早对自由与民主之间张力和平衡的艰难探索,是十九世纪的三位杰出的思想家:贡斯当、托克维尔和密尔。贡斯当主要区分了两种类型的自由和民主;托克维尔试图寻求民主的平等和个人自由的和谐;密尔则探求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之间的界限,提供一种具体的解决方案。他们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对我们的实践也有启示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正>人们关于民主与自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多数人的意志得到合法的体现就是民主,个人意志的表达就是自由。因此,有理由认为,民主是相对于个人自由而存在的,个人的自由可以存在于民主之中,而民主却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限制。因此也可以说,自由是对个人而言的,民主是对群  相似文献   

3.
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永不陨落的主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探讨自由的思想路径是不同的。从思想的社会基础看,在农业社会中,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对自我命运都无法主宰,人的命运是由某种必然性预先决定了的。进入工业社会,在自由与民主的旗帜指导下,人类把自己从必然世界中解放了出来,驶入了追求自由世界的轨道。但是,由于自由与民主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以自由和民主为坐标所勾画出来的自由世界蓝图还是无法真正付诸实践,在自由与民主的激烈冲突中,人类反而离自由世界越来越远了。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对自由世界的追求需要超越自由与民主互为前提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杨少星 《前沿》2014,(15):42-43
共和追求的是一种古老而厚重的无支配理想,即一种不受到专断干涉的自由权利。民主与法治则是牵制专断权力以维护自由的制度工具。无支配自由观的政制目标不单是一种个人能够抵御权力侵犯的政治生活,还是一种能够促进个人自由能力的政治安排。公共权力干预个人自由的唯一合理依据,是经过恰当的程序做出的,并且最终是一种个人与他人共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正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民主意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人民民主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一)人民民主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当今世界,发展所涉及的领域已经突破物质经济的界限,扩大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技术、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都是发展所包含的内容。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真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狭义自由概念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广义自由的思想。从自由是运动的无阻碍状态这一广义概念出发,在系统哲学视角下,运用系统层次分析方法能够对自由的本质、内涵和特性进行系统地实证分析,并厘清长期争议的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人类自由与生态自由的关系;使关于自由的定义不再仅仅是一种逻辑假设,使我们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框架,用连续的语言描述并分析"人—社会—自然"系统各层次的运动与自由,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冯宏良 《理论月刊》2012,(7):121-124
社会政治稳定具有一种动态的内在逻辑,它可以从权力、利益、自由三个逻辑支点出发进行解读,从而形成社会政治稳定完整的逻辑结构。公共权力是政治运行的核心要素,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政治运行的稳定状态,利益是政治关系形成的逻辑起点,是推动政治运行的基本原因,自由是衡量政治运行秩序的基本价值尺度。社会政治稳定的逻辑结构体现为三个基本的逻辑向度: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生长构成了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规定性;利益冲突的生成与消解构成了社会政治稳定的本质规定性;自由与秩序的互动共存构成了社会政治稳定的价值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正>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人权产生的条件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经济民主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在社会主义民主中,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是前提,经济民主是基础。就社会主义人权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来说,首先,从历史与逻辑一致的观点看,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人权产生的基础。人权,不论是个人人权还是集体人权,也不论是政治方面的人权,还是经济社会方面的人权,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阶级利益的体现。任何阶级社会里,都不可能在享受权利方面人人平等,而这种享受人  相似文献   

9.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是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根本特征。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但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未因基层民主自治而出现缓和迹象。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忽略了对个人两种不同自由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政府职能的区分。解决基层民主自治中的问题、缓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政府权力结构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是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根本特征。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但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 ,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未因基层民主自治而出现缓和迹象。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是由于忽略了对个人两种不同自由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政府职能的区分。解决基层民主自治中的问题、缓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基本思路 ,是实现政府权力结构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正>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自由民主"或"选举民主"作一个横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相较于西方以私有财产为核心、个人权利凌驾于集体价值之上的"选举民主",更强调对"集体之善"的追求,更倾向于保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平等权和社会公平,有助于形成治理国家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内耗严重等现象。特别是中国的"两会"制度,巧妙地平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中人际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英杰 《求索》2005,(2):129-131
中国传统伦理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情感型的,但 这种爱感,由于尚未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最终会沦为矫情。 先秦庄子对此种貌似亲密的怀情相欺曾予以抨击,并首倡 个人的生命自由。而人们之间真正友爱关系的建立,正在 于社会个体必须首先获得自我确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民主政治,为独立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着经济社会条件。 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进程,社会主义中国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逐渐走向真爱。  相似文献   

13.
长谢以来,我们在对自由的研究上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自由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是哲学自由观所考察的问题,而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是与个人的某些具体自由如政治自由、道德自由等有关的问题。于  相似文献   

14.
成守勇 《求索》2014,(12):81-85
个人主义语意复杂,但多以“个人”(个体)为共同要素而形成。古希腊哲学中个体所具有的诸特点为各种形式个人主义所承绪。个人主义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对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重视无疑深化了人对自身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主义也存在着把人导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及社会的关怀而使生活平庸化与狭隘化的危险。因此,对个人主义观念我们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对其批判分析应超越实体性与主体性思维方式,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应注意其并非是单向的机械决定而是有机交融互动,脱离这一识度的考察总会留下片面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李大钊就是民主政治的执著追求者,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民主政治的实质,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他强调资产阶级的平民政治要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而未来共产主义的平民主义就是自由平等的个人间的自由联合;社会主义不仅不排斥自由,而且要发展自由,实现农工经济上的自由;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应在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以求得大同团结。所有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大学理念的阐发,一直围绕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话语体系展开。大学和政府、大学和市场往往被简化为两个相对立的价值体系,其背后的参照物,很大程度上源自一种文学化想象。一方面,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话语已成为漂浮的能指,无法承载当代大学的复杂性,无法应对大学与权力之间互相牵引而不是全然敌对的多重网络关系;另一方面,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理念被赋予某种救赎色彩,已成为压制自由研究的道德话语体系。大学与时代的脉动保持一致,服从特定制度的运作逻辑。大学理念的研究要从固化模式中突围,必须从关注当代大学现实语境入手。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的社会观都是一种“大社会”范式。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么个人是被动的,受制于集体性与普遍性的逻辑,而社会至高无上;要么虽然承认个人主观性与能动性,但这种主观性与能动性却受类型学划分的制约,社会生活的历史性被静止的模式所淹没。布迪厄的场域观正是对这种情况的克服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对传统政治以"中国式民主法治"予以定位把握的逻辑之下,钱穆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思想。其中既有他对中国历史上地方自治的认识,也包括他对现实中地方自治的主张。从逻辑构成来看,钱穆地方自治思想分为地方分权和社会自治:前者以汉代郡县之制为例展开,主张精简政府层级,任用地方贤能,使统治重心由中央政府下移到地方政府;后者以宋明社会自治为例展开,主张加强乡村建设,推进基层自治,给地方社会开放更多自由空间。以自治佐成统一是钱穆地方自治思想的历史意涵所在,体现了其具体的现实政治诉求;而打通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节是其地方自治主张的超时代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9.
黄睿 《岭南学刊》2011,(1):113-116,126
纵观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他毕生所追求的目标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顺应其社会化发展的要求,由社会公开直接地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从事实上承认生产力的社会属性,从而消除人们相互间的分立化状况,消除整个社会的异化现象,使个人真正联合起来,实现人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况及社会关系的驾驭和控制,实现对物的关系、对偶然性的自觉驾驭和支配,并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地位.即实现人的个性自由。这个结论,既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理论的逻辑推演,而是根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及社会主体之间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由此观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中,个性自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对苏联式集权制社会的反思批判形成的。他们的核心思想在于提出人道主义的民主社会构想。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重要构成部分的布达佩斯学派认为,资本主义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形式民主只限于政治领域,并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而苏联等现存社会主义则以"对需要的专政"为特征取消了个人自由。由此他们提出第三条道路———激进民主,即在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基础上实现形式民主的进一步完善,在消除资本主义造成的不平等的同时保留个人自由,从而实现个人平等的社会决定参与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