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不赞同布伦塔诺与胡塞尔将意向性归于意识,认为其将意向对象异化为体验,只是一种沿袭了笛卡尔-康德传统的片面主体主义罢了。通过将意向对象确立为实存物,并以存在论区分作依据,海德格尔将意向性一步步归于在-世界-之中-存在、超越性以及时间性。可这种归于却也只是在遵循着古代-中世纪的存在论传统,且基于一种更为基础的坚持,海德格尔的这种遵循作为柏拉图的遗产从未逃离过逻各斯中心主义,他仍然是在重复着主体主义,他所标榜的意向性超越因此也只是一种自欺。  相似文献   

3.
直觉作为人类思维最普遍的精神现象,历来为诸多学科所关注,并在哲学、物理、数学和审美领域出现众多直觉主义.但是人们对这一古老课题的研究却一直见解不一,众说纷纭,足见其研究道路的曲折和艰辛.对此应从现代思维科学角度,对有关直觉发生的本质及其发生路线图、直觉与灵感的异同作深入探索.直觉的发生与经验密不可分,以显意识制导下收集到的丰厚的实践经验沉积并以短时或长时记忆存贮在大脑中,成为潜经验,这种潜经验偶遇客观信息的诱发,在潜意识的助推下与客观事件(现象)相匹配、契合成功,便成直觉.直觉与灵感既联系密切又相互区别,直觉主要是在显意识制导下进行的,辅助以潜意识;而灵感主要是酝酿在潜意识中.  相似文献   

4.
<正>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治国理政实践中,可以揭示其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其中,问题意识,直面难题,敢于担当,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刚性执行,战略定力,最为鲜明和突出。一、直面难题、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一个品格,是"直面难题、敢于担当"。即直面并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和难题,敢做敢为、勇于担责;勇于担当起对党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姹紫嫣红的诗的百花园里咏物诗是一枝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奇葩。咏物诗既然以“物”(植物、动物、器物等)为抒情和审美对象,那么,首先就有一个对“物”的基本审美认识和审美态度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哲学传统,在对待人与物的关系上,就明显地带有不同于西方民族的独特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物我合一,  相似文献   

6.
温延玲 《理论导刊》2008,(3):116-117
中国哲学从诞生那天起,就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是以物观物,由物而我,从物象中思悟的人生、人品哲学,让水成为一个独特的审美对象,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水品,正是中国文人所应有的情操.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8,(12)
全球范围内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公司未来的竞争优势必须建立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创业战略之上,前提是要在组织文化中拥有稳定的创业文化要素来引导和支持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开展创新创业的动机和意向。本文以东北地区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公司层面下衍生于组织文化中的创业文化构成要素,明确创业文化及创业动机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对企业成功实施创业型战略至关重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创业文化、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创业文化各维度与创业意向显正相关;二是安全型创业动机和成就型创业动机与创业意向显正相关;三是安全型创业动机在组织学习、率先行动与创业意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四是成就型创业动机在创新意识、风险承担与创业意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5)
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能让人感觉到"仪式感"的存在,晚会和婚礼表现得尤为明显。晚会和婚礼都属于"舞台主持"的范畴。将"舞台主持"与"仪式感"结合在一起探究"仪式感"如何在舞台主持中体现,不仅有利于增强舞台主持的艺术效果,还可以提升舞台主持的文化内涵,将舞台主持延伸为一种别样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略论文学审美作用的全心灵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文学审美作用的全心灵性,强调的是文学对读者的审美作用所能达到的心灵广度和心灵深度。文学对读者所起的审美作用,从横向上看,涉及到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在内的心灵的所有侧面,具有为哲学人文科学及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心灵广度;从纵向上看,涉及到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在内的心灵的所有层次,具有为哲学人文科学及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心灵深度。  相似文献   

10.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甚至变成爱写作文,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一种培养写作的一种境界。我分别从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在仿写中学会创新,在互评中学会评价和审美,在情感中培养爱好这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1.
我于2003年春退休后,确定了"健身、健脑、读书、创作"的生活安排。在健脑活动中,我列入了"篆刻"一项。因为篆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又是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理念的载体,而且能训练脑、手、眼的精密协调配合,对保持大脑的思维能力、延缓脑功能的退  相似文献   

12.
史亚娟 《学理论》2013,(18):51-52
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意向性学说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它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者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在现象学里,"意向"(intending)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与对象意识的关系。意向性是现象学里必不可少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意向性学说对胡塞尔的哲学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他看到了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5)
在知觉哲学的意向内容论与知觉关系论之争中,意向内容论者以"外表-内容纽带"为核心洞见,建立了对于自身立场的支持性论证。但是意向内容论同时遭到了布鲁尔的经验现象个别性挑战。这一挑战是前者难以回应的。为回应这个挑战带来的疑难,一个可能的理论方向以意向内容论为框架,将对象置入知觉内容之中,以此建立一个整合性理论。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审美化已经成为现代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就审美化教育必然涉及主体和对象两个层面而言,至少应该注意如下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就教育主体而言,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塑造审美形象,以感性形象影响学生;二就教育对象而言,学生应该提高个体审美机能,以必要审美能力来接受英语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夏洪杰 《各界》2007,(2):81
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美育教育,将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而现阶段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缺乏在典型形象中领悟艺术作品深刻内涵的能力,他们往往抛开形象感知和情感体验来抽象理解作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5)
政府形象被誉为政府的"软实力",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源,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级政府的普遍共识。当前我国政府形象处于良好的上升阶段,形象意识不断加强,形象活动不断加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直接影响了政府整体形象。我们应该从提升公务人员素质,塑造政府内部形象;树立传媒形象意识,加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树立良好形象等几个方面切实采取措施积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7.
数字时代所呈现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质深深地改变和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创作和传播模式。智能故事、场景故事、体验故事等新叙事模式强化了叙事感染力与吸引力。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面临技术叙事的交互风险导致的情感真空、现代性的审美取向引发的审美抵制、数字平台形成的资本力量隐藏的价值风险等挑战。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应从情感、审美、价值观三方面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结构框架:从技术反噬回归技术反哺,推动数字技术为情感叙事赋能;构建用户需求的叙事取向,驱推用户同一性的创意叙事;破除数据资本的权力宰制,唤醒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从而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寇鹏飞 《学理论》2010,(10):150-151
物感说思想的出现为文学作品的发生说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中国式"的答案。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三部杰出的文学理论作品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到了物感说理论,这三部作品中有关物感说的部分相互继承又互相超越,向我们呈现了物感说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成荣安 《各界》2007,(6):124
审美情感是指在审美情境下,人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早在东汉许慎就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诠释了“审美”的含义:“羊大为美,通常作为感性的表现。审,采悉也。知寀谛也。”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即欣赏、了解美的对象后,要审慎、深刻的辨别。教学大纲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现今的中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生成过程中,以血缘家庭为出发点,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以性善为逻辑起点,生发出血缘、情感、入世三个重要的内容结构要素。家族的血缘情感是一切道德情感的源泉,从"亲亲"向"亲人"推演,推己及人,于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生成的有机结构中,突出了血缘本位和家族本位。在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模式中,以儒家的入世为主流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道家的道心和佛家的佛性为补充,构建起人生的退出机制,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结构各要素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实现了文化精神上的自我生成和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