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粟莉 《理论导刊》2018,(11):39-44
习近平总书记热切关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走向,他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足于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传承,科学把握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潮流,形成了以交流互鉴、和谐共生为核心内涵的多样文明重要论述,精辟论述了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和人类进步的源泉;系统阐释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交流学习、深入了解、相互借鉴、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处理文明关系的基本准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重要动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奠定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为推动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提供源泉。习近平多样文明重要论述为构建和谐共生的世界文明新格局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文明形态的多样"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这两个命题,是历史哲学的一对核心命题,各有其特定的规范、方法论功能、支撑论断和使用范围。不能正确把握它们各自的规范、方法论功能、支撑论断,任意扩大它们的使用范围,这两个命题就会被滥用,从而使相关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陷入歧途。因此,必须对这一对命题作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意义上的诠释。唯其如此,人们才能在相关研究中正确把握"文明形态的多样"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举世瞩目,备受关注。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跨文化交流之路。它承载这沿线63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秉承着尊重、共存和互鉴的基本原则,让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文明成果"走出去",为建设同一个"地球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体的存在,其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内蕴于历史方位、文明方位、世界方位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中。历史方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即生成于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序列的现实性及其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合理性。文明方位阐释处于特定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即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重复资本主义的灾难,从而建立一个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立体文明社会;另一方面必须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中心,坚持有中国特色的"人的解放"之路,生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性文明。世界方位则阐释处于特定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成果的世界意义,即其现代化之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在资本全球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是要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层次创造出更加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使中华民族再次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梦质的规定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自提出之始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就在于在近代中国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灿烂文明的历史感知、对落后挨打的屈辱记忆、实现民族复兴、追求大同世界的百年情怀。  相似文献   

6.
历史转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转折经历了一个过程,起点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转折。历史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转折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改变,但必然导致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的转型包含了多方面的内涵,概括起来讲,是从半文明社会转到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可能速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必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党的百年历史是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百年演进史。全面考察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内在逻辑,必须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起点开始,围绕着中国人民如何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心议题,呈现出从追梦、筑梦到圆梦的基本历史向度,其演进的内在逻辑要素包括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其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因,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意识是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是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的物质力量。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演进的历史逻辑充分表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是应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之需而生。  相似文献   

8.
杨红运 《求知》2022,(1):39-42
<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更是筑牢"中国之治"的社会之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根植于中国社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依法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以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和布局有了更高标准的规划,而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则再次强调,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近百年血雨腥风的洗礼中,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几经周折,最后终于选择了以社会主义救中国的道路;在新中国坎坷执着的追求中,中国人民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几经探索,最后终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以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的征程.时至今日,世情国情已与近代大有不同.但是,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它会给我们目前的改革开放以深深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世界历史是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基本历史、文明交流、生态环境五个方面下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逻辑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在习近平视野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集经济、安全、社会、文明与生态五位一体统筹发展下构建超阶级、超国家和超民族人类价值的总布局总路径。因此全面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以此为角度加以切入,我们才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备系统整体的考量,才能在国际国内实践中自觉贯彻习近平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想要中国建设成何种世界"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1,(12)
从一种文明论的视角来阐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需要超越单纯的"实力逻辑"而将这百年来的民族之伟大飞跃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全景中,以一种更为本质的文明视域来定位这一伟大飞跃的历史内涵,进而揭示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实现的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开创的新文明类型。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所实现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构成了新文明类型的内在进步逻辑,对于传统文明自身的守正创新和现代资本技术文明的批判吸收构成了新文明类型的外在超越逻辑,在此基础上所追求和实现的"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性"构成了"伟大飞跃"所开启的新文明类型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观察世界大变局,需要有世界纬度的大历史视野。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百年大变局的本质在于国际秩序的大发展与大调整,其核心议题是国际秩序的演进方向和发展趋势,其根本动力在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思想和制度的伟大创新。在当前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格局、国际权力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人类文明及交往模式都在发生富有历史意义的大变化。世界百年大变局和中国百年大发展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随势""顺势",也要积极"塑势"和"造势",不断拓展战略远见,增强战略定力,提升战略自信,强调战略运筹,坚持战略底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3.
民主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也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际上就是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因此,发展民主政治,就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高扬民主旗帜,明确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一庄重的宣示,再次表明我们党总揽全局,把握历史方向,领导伟大  相似文献   

14.
<正>应该怎么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只能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为背景才能去回答。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中究竟有什么?这只能以西方文明为参照系才能去回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谁?这只能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前途命运为指向才能去回答。这是一个大得吓人的题目,够学者们研究几百年的。但是,有一点今天就可以点明:中国人的突出优势在于无与伦比的学习能力。中国人乐于、也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明中  相似文献   

15.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关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论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的基础,历史逻辑是实践逻辑的必然。坚持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就必须从近现代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每一历史阶段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6.
结构分析法,是哲学上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社会结构转型作为逻辑起点的。"结构转型"的背后是"力量转移",力量转移的结果必然带来"利益博弈",利益主体各方的博弈通过思想层面表现出来就造成了"思想碰撞",继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正是在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国走出了一条能够引领国家发展并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道路"。"结构转型"→"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碰撞"→"国家治理"→"中国道路",这就构成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有科学依据、有丰富内涵的理论创新成果。当今中国正在形成与改革开放近40年来人们所熟悉的状态不同的新气象。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阶段特征,这有利于我们准确了解国家进入新时代后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而纠正那些落后于客观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新现实的观念和做法,为提出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做  相似文献   

18.
有一种观点不时地提到我们面前,这就是:中国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应当在民主革命之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时期,然后再搞社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缺乏应有的、正确的了解。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近现代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屈婷 《求知》2022,(3):31-3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意义作了进一步阐明并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5)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前所未有,使得全球开始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在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发表了围绕人类文明交往问题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中,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化与拓展,同时吸纳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墨的理念精髓。这一思想既是一种可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也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条件和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