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伟 《前线》2017,(11):127-133
新发展理念及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方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重要内容。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包含的内涵和意义,怎样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什么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本文讨论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发展实体经济理论是经济新常态下的理论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针。它的建构有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其主要内涵可以从制度基础、战略保障、实现路径、外部条件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这四个维度是相辅相成和有机统一的。科学认识习近平发展实体经济理论,有助于把握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5,(9)
<正>核心观点:经济新常态与"四个全面"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区别,主要是各自回答和解决的主题有所不同。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发生阶段性重大变化的新定位,集中回答了如何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跨越的基础性问题。"四个全面"则主要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治国理政水平,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根本性问题。所  相似文献   

4.
"人民"是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命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是对新时期靠谁执政、执政为谁问题的深刻回答。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的思想中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贯穿"五位一体"建设的角度科学把握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对党的根本宗旨的秉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对"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中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布局,即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三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依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五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目的,即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6.
<正>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每个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的回答,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新时期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更是彰显了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思考、新成果。全面把握"五大发展",深刻理解新发  相似文献   

7.
武俊平  伊丽 《实践》2008,(6):49-50
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冲击下,我国农村面临着衰退的危机。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是防止这种局面发生的明智之举。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诸多内容,而文化建设又贯穿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各个面。以内蒙古为例,为谁建设?谁来建设?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一句话,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以谁为主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中的起关键保障的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新发展,通过谋划政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发展民主政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蓝图、新思想、新格局、新亮点、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包括人民群众是权力主体、动力主体、检验主体等"以民为本"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如何执好政掌好权"等根本问题。浅析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先进制造业,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是"中国制造"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必须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发展拥有传统产业基础的装备制造业,是黑龙江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新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更应充分肯定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以便从政治上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这是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反复强调的思想,也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邓小平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并多次指出:“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党的领导当然不会没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人文精神内核和价值保证。从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四化"发展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五化",表征我党治国理政理念方式的最新发展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又是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也是先重点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再解决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五大发展新理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今天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7,(2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想。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的发展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思想的凝练、超越与升华,是新时代党中央对"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发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在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方向保证和动力支持等高度不断思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学校德育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较系统的学校德育理论,创新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学校德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事关教育价值取向、现实目标、教育规律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县域为核心的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县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依托,应遵循以促进乡村振兴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道路引领等原则。当前,我国县域治理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还存在不足,应通过党建引领县域治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维护县域群众根本利益、完善县域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依法治县能力建设等举措,提高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这是自全面深化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大策略之后,又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策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代领导人的现代化建设思想一脉相承。三代领导人分别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选择、基本内容、核心问题、战略步骤、条件保障等方面阐明了自己的现代化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涵、战略地位、整体布局、基本思路和责任主体,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为什么治、如何治、谁来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0.
<正>四个"没有变"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的重大战略判断。这四个"没有变"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方向的核心认识,也是我们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基础。我们从四个"没有变"的变与不变出发,探索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之路,以及对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