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要进一步着力于增强党内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制度之间的耦合性,做好制度间的统筹谋划和系统配套。更要注重修订和完善党内法规,以党的制度建设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作为战略资源和技术支撑,能有效提升公共决策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然而大数据本身在思维方式、治理理念、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等方面存在着问题,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必须从树立数据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方式、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制度、夯实基础设施、注重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求路径。  相似文献   

3.
胡剑 《湖湘论坛》2020,33(2):72-80
传统治理视阈下突发事件治理呈现治理主体相对单一、治理理念有待调整、治理模式有待改进、治理手段较为单一等现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突发事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突发事件治理主体应从“单一治理”转向“多元治理”,突发事件治理理念应从“事中管理”转向“全程治理”,突发事件治理模式应兼采“刺激处理”与“预先治理”,突发事件治理应从“线下处理”转向“线上线下并举”。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各级政府、各突发事件应对部门、各主流媒体、各微媒体等应健全突发事件多元主体治理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全程疏导治理制度、完善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治理制度、构建突发事件信息智能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5.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则,“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政府的法定职责、发展战略与改革任务。然而,由于资源危机、环境容量不足、生态系统脆弱等原因,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困难时期”。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要求领导者保持勤俭节约良好作风, 要有节制的德性。 但由于种种原因, 节制德性在一些领导者身上日渐淡薄。 当前廉政建设中反对 “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的 “四风” 和 “三严三实” 教育, 就是要从根本上重塑和培育领导干部的节制德性。 由领导角色的特殊性决定, 领导者必须驯服欲望、 节制权力、 克制情感、 抑制冲动、 约束享乐。 这不仅是建设性领导的前提, 也是领导者个体生命发展价值的必然要求。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培育领导者节制德性, 具有着紧迫性和关键性。  相似文献   

7.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精神,它为基层干部激励机制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基层干部的激励,既要兼顾干部是"经济人"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要把握体制内干部作为"政治人"的现代政治价值追求,在国家治理目标引导下,调整体制、制度和环境的激励功能,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的作用,按照全面净化政治生态和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辩证地解决激励制度建设和执行中容易出现的畸轻畸重的问题,加快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提供体制、制度和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新布局之中,这实际上是将党的政治建设提升到执政党建设新的战略高度,表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此,应从树立"四个意识"、确立政治理想、坚持政治路线、坚定政治立场等方面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丰富内涵,从理论、历史、实践三重维度诠释党的政治建设产生发展的必然逻辑,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培育政治文化、提升政治觉悟、增强政治巡视等方面探求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实现路径,进一步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更好地完成新时代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工作范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分析党和国家的社会工作范式发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而从社会治理到以治理结果精准化为目标的社会精细化治理必然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当下我国处在时空高度压缩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精细化依然面临人口流动压力、利用资本发展经济带来的问题以及传统单位制衰落导致的治理主体弱化等挑战。最后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培育社会组织等策略性建议,以期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姚红 《重庆行政》2014,(3):23-25
正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及涵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此政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对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已经由一元社  相似文献   

11.
郭淳 《长白学刊》2021,(5):133-140
社区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基层党建通过引领政府职能转变、助推社区共同体发展和推动社区协同治理发展,在应对社区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我国社区治理依然面临着治理体制过度行政化、社区共同体程度低和协同治理程度不足的严峻挑战.基层党组织要真正发挥社区治理的引领作用,需要在强化...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党中央立足于国家发展层面,以大局意识、前沿意识为指引,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协商民主法治建设,宏观推进中国协商民主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政治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西方不同语境下,协商民主虽然从理论范式到制度实践各有不同侧重,但在理论底色上都与现代国家治理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并被视为具有巨大潜能的现代国家治理形式。面对"历时性问题共时性解决"的治理困境,中国的改革正寻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协商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回应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制度资源,同时也展示出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智慧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实质是将信息高效处置机制引入公共部门政务流程中,进而实现政务透明化、科学化与智能化。我国已有193个城市启动了智慧政务建设。实践证明,智慧政务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有助于推进公共部门协同化治理。加强智慧政务建设需要大力发展云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统筹政务发展规划;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政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智慧政务法制建设;建设专业化的政务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5.
不断提升政治协商的有效性,可激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热情,提高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有效的政治协商在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协商的有效性,必须坚持和改善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提升政治协商主体的参与能力,完善政治协商参与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党的独特优势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也是把握政治方向,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思想政治建设,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形成发挥党的独特优势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互促同进机制,才能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主要任务,对进一步推进统一战线制度建设、使新时代统一战线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法治思维、契约意识、民主价值以及科学精神是基本要素,亦是衡量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现代化的主要标准。从理论解读来看,《条例》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六个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从实践创新来看,《条例》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创新思路,即以推进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的现代化为基本前提、以完善高效运转的协商民主体系为关键环节、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有力举措、以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为工作主线、以推进统战方式方法的现代化为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社会主义认同、社会分配、社会舆情和非传统安全四个方面的挑战.文章拟从理性认识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社会主义认同、社会分配、社会舆情和非传统安全四个方面的挑战。文章拟从理性认识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