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赞诺夫为马克思传记的研究与出版做出了四大贡献:第一,首倡将马克思传记列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集;第二,最早将马克思传记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与梅林进行了意义深远的历史争论;第三,MEGA1的编辑出版为马克思传奠定坚实可靠的文献基础;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合传》注重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思想、革命的世界历史背景介绍,是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思想的极好入门书。  相似文献   

2.
梅林不仅是个革命家,而且是个历史学家和政论家。他著述甚多,其主要著作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以外,还有《马克思传》等等。早在一八八四年,梅林就想写《马克思传》,后来没有进行。他为写此书曾写信给恩格斯,要求提供材料并借阅一些珍本。但是,由于当时他还处于资产阶级阵营里,恩格斯对他存有戒心,所以不予答复并斥之为无耻要求。而当梅林一八九一年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恩格斯便给以充分的信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记者:之前,中外已经有多种版本的马克思传记,您是怀着怎样初衷着手撰写《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的?袁雷:201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的170年历史中,国内外出版了众多马克思的传记。第一本是马克思生前好友和学生梅林撰写的《马克思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西方学者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苏联学者费多  相似文献   

4.
<正>在马克思思想史的研究中,马克思于1837年11月10日写给他父亲的信是一个既倍受重视又没有得到充分阐释的文本。说它倍受重视,是因为凡是撰写马克思传记的著作,无一不提及这封信;说它没有得到充分阐释,是因为所有撰写马克思传记的作者都只是把这封信作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的记载,却从来没有把它当作马克思走上哲学创造道路的最早文本加以阐释。比如,梅林在他的《马克思传》中几乎叙述了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所论及的他的学习生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学者撰写的《马克思传》,对比李季、萧灼基、张光明所著《马克思传》:在"社会主义与阶级斗争"的近代语境下,为传播社会主义,史学家李季描绘了一个辗转于"战场"和"研究室"的马克思;由于亲历苏式经典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化,经济学家萧灼基塑造了一个作为伟大革命导师和社会主义经济变革引路者的马克思形象;国际共运史专家张光明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理论界的思想解放,强调以平和、公正的心态对待马克思,从历史视野出发刻画了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张爽  王经纬 《学理论》2013,(18):40-41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起草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马克思的重要哲学著作,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包含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斗争史观,通过对《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层次的论述来简单分析马克思的斗争史观思想。  相似文献   

7.
根据最新考证,恩格斯曾用法文或德文写作过六篇马克思传。恩格斯笔下的马克思形象经历过“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间的摇摆,但最终凝结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统一体”。基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和革命需要,恩格斯在不同的文本中采用不同的写作策略,在德国更加强调马克思的理论,在法国更加侧重马克思的实践。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重整材料,把马克思塑造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统一体”。恩格斯写作的马克思传不仅影响了同时代人对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理解,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者书写马克思传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法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在不同时期有着质的区别,我们要科学认识马克思的法学思想。马克思充满着批判精神,他早期的著作特别是在《莱茵报》时期多以议论批判时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批判了省议会、林木盗窃法、贵族的习惯法以及私人利益,通过这些批判我们可以窥探到马克思些许法学思想,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提供借鉴和启示,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文献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深入开展马克思的文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条件。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巴黎手稿》这两部经典著作的文献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讨论了马克思和恩格撕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确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上微妙的差异问题以及《巴黎手稿》的评价问题,论述了马克思文献学研究对于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基础性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通过独到的选材、精致的剪辑,建构起马克思所在时代的生活情境,从而以故事化与视觉化的方式引导读者与传记主人公产生共鸣,成就了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然而,这种情境化的形象还原,必然会带来理论解读上的缺陷,这体现在麦克莱伦对马克思理论著作的简化、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忽视、对马克思思想实践维度的抛弃等方面,从而将其抽象为一种价值、一个符号。麦克莱伦这部作品的矛盾之处在于,他用独特的手法再现了一个人的"伟大",却又无时不在瓦解着这种"伟大"。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3)
《哲学笔记》作为列宁重要著作之一,它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列宁在读取黑格尔《逻辑学》及马克思《资本论》后阐述了辩证法思想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同一"更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李西祥 《理论探讨》2023,(2):140-147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界对《穆勒评注》的争议很大,争论主要围绕《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系。《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的顺序、内容之争论,终究归于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二者内在的关联性,应从马克思整体思想历程中把握这一时期思想变化,在逻辑性中探寻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关联性。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马克思将视野放置在现实历史进程上,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一种新的从现实出发的理论逻辑。从思想逻辑和现实逻辑出发,马克思开始探索自己的研究道路。哲学和经济学两条路径相互补充和完善,不同视角求得统一,孕育了马克思的总体性批判方法,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21,(3)
正马克思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历史人物,从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来看,当今世界依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即人类仍然身处由马克思打开的历史时空中。早在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用英文发表对马克思逝世的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明了马克思"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为后人惋惜。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历史功绩、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基于《讲话》文本,从理论价值、政治价值、指导价值三个维度解析《讲话》的重要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近马克思与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王旭东 《学理论》2013,(17):38-3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争议性比较大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性质和理论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这部著作出版之时,围绕着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形成了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争,而近些年的《巴黎手稿》文献学争论也为理解这部著作增添了复杂性。国内外对于这部著作的编译也有很长的一段历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生成理路、马克思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从个人视野、国家视野、世界视野三个维度审视《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新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4)
1843年10月,马克思在巴黎与法国和德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了解了他们整体的运动状况,深入研究了当时社会先进的政治思想,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在该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丰富的批判思想,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1)
共产主义学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占据大量篇幅,实现共产主义更是马克思主义力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所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共产主义思想也历经了一个从有所欠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一文中就萌发了有关共产主义的思考,这些历史远见经过后来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在《共产党宣言》中趋于成熟,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不断添砖加瓦。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重读,深入剖析其中的共产主义要素,追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以更加明确这一重要思想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理论视野》2021,258(8)
研究的对象并不能限制研究者的思想水准。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的对象虽不及马克思批判的重要,但其写作的内容与马克思处于同一思想水准。他与马克思都重点批判了鲍威尔等人只是在用黑格尔的范畴制定公式,认为他们的群众观和历史观是黑格尔哲学的"漫画",并高度评价费尔巴哈在突破思辨唯心主义上的贡献。恩格斯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区别是写作风格上的区别,而不是思想水准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汤姆·洛克莫尔是研究当代欧陆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著名学者,在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现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他出版了《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重建》、《在康德的唤醒下:20世纪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义理性观》等著作。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臧峰宇教授围绕启蒙的谱系、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观念资源与卢卡奇的理性观等问题对话汤姆·洛克莫尔教授,这些讨论关注马克思政治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在历史语境中勾勒出启蒙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可能性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