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时代价值和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促进两岸统一的重要基础。新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建星 《世纪桥》2013,(9):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进步发挥正面积极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思想路线、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基本制度等方面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从思想、制度、战略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在骨子里真正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次彰显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世致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一是不断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二是矫正精神家园方面的诸多问题;三是有效优化现代化建设外在环境;四是促进海内外华人形成建设合力。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远超以往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重大变化,更加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文化创新基础上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只有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坚持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无价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优秀内容。新时代要传承弘扬这些优秀内容,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精准对接人们文化需求,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王建星 《世纪桥》2013,(12):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进步发挥正面积极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思想路线、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基本制度等方面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从思想、制度、战略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在骨子里真正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弘扬革命文化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2023年12月29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信与白觉。  相似文献   

10.
孙守刚 《党建》2014,(2):37-37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山东注重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建设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1.
王碧薇  金京艺 《党建》2023,(7):46-4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的河南,如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明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第一,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五四新文化运动,顺应历史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然而,它也有其历史局限,突出地表现  相似文献   

13.
王文兵 《前线》2017,(4):13-15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加以改造和发展,并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传统文化观,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阐发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发展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激活,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水乳交融,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唯物论、辩证法思想、民本观念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高度契合性。两者的结合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是建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高职教育目标的定位,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24,(16):78-79
<正>通过弘扬优秀贵州历史文化传统来加速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我们在了解贵州历史文化的历史成因、文化内涵、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应充分探讨贵州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弘扬优秀贵州历史文化传统来加速贵州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及拓展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其他文化的融合共生,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捍卫民族精神独立性,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深刻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弘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谋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重要视角,在对世界历史的当代特征把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得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根本上在于世界历史动力机制的转换,即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逻辑向当代新兴国家和民族自主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逻辑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是基于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相统一的科学立场对近代以来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进行影响和改造,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历史必然性相统一在当代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积淀着深厚的法律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法律思想,使得中华法系始终独树一帜、历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散发着独特的法治魅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是“第二个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落实,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更好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的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价值。哈尔滨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注重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非正式制度和民间自治组织的功用,促进乡村善治;发挥乡村精英的巨大作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借助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从而推动哈尔滨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走深走实,实现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双赢。同时,哈尔滨市还应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