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失衡表现在:农民被排除在增值收益分配之外、土地开发商攫取一部分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垄断大部分增值收益。造成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的制度性根源在于:现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和官员考核体制不合理、现行征地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欠缺。而要清除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的制度性障碍,需要从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政府的执行力两方面来平衡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收中增值收益的产生是土地自然增值、土地投资增值、用途转变增值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阶段我国征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益分配比例低、收益分配程序不完整、收益分配监管不健全。征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价值取向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利益均衡原则和平等保护原则。据此,当前推动农民征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是适当提高农民分配比例,合理降低政府的分配比例,保障农村集体的分配收益,完善收益分配正当程序以及健全收益分配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集体土地使用权资本化有利于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和法律法规的缺失,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物权法属性没有得到体现,农民被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系统之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建立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长远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法规形式明确和规范土地资产的物权性质,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财产主体,赋予其市场交易主体地位,凸显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切实有效地利用土地财产自身的增值功能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创新应注重改革现有土地征收制度,确权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市场。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建议规划中所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为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指明了方向。在共享发展视野下,收入分配机制的完善需要根据不同的收入分配机制主体的作用,按照市场、政府和社会三种并行不悖的机制类型来调整和改革。其中,收入分配市场机制应以实现参与性分享为目标,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政府机制应以实现矫正性分享为目标,建立合理有效的税收调控机制和纵横交错的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模式,并消除推行实行社会保障权利均等化的体制性障碍;收入分配社会机制应以实现补偿性分享为目标,从慈善立法、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和外部监督等方面入手,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学界存在三种争论:涨价归公、涨价归私、公私兼顾。"分配正义"理论要求把土地增值收益放到城市化过程中考虑,其制度创新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公益性征地要处理好公益界定问题、公平补偿问题以及补偿落实问题;政府非公益性用地要引入谈判机制,允许农民与用地单位进行收益补偿谈判;非政府用地则应该允许土地"同地同权",并结合各地的实践创新进行分析。只有坚持"分配正义"才能保护农民分享城市化收益,以及为城市化、工业化提供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农民土地征收参与权是农民参与征地行政程序,就涉及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阐述主张,从而影响行政主体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行政决定的程序性权利。农民土地征收参与权在实现农民与行政主体、集体经济组织相互间的力量均衡,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目的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然而,农民土地征收参与能力的缺乏、参与组织的欠缺以及农民土地征收参与制度的不足,限制了农民土地征收参与权作用的发挥。培育农民参与能力,完善农民征地参与的组织体制与制度机制是突破农民参与权实现困境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利益分配看我国土地价格形成机制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其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土地制度改革中一个问题的两个面,现行体制下是以权力为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导致了各方市场主体利益分配上的失衡,阻碍了土地市场的发展。而将要建立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制度,其原则就是要实现各市场主体利益的均衡,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这样的制度应当以行政监管和法律约束的双重规范为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乡发展要求要素的充分流动,对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而言,农村土地既是束缚,也是保障。造成这种两难困局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进程不相匹配以及不同土地流转方式的收益不对等,城乡"二元"结构下摆脱困局有三大制度障碍:土地产权、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需要从全局视角的利益分配着眼,基于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土地收益分配一体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农村流动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奋斗目标。共享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伦理取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理念与实践路径。共同富裕实践是共享还是分享,体现出政治与伦理取向下的不同发展取向与分配方式,呈现为共享的不同层次的境界;共享形式的无偿与有偿是特定所有权结构下的需要或制度安排,有其分配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依据。不同所有权属性的共享形式有其不同的共享份额;劳动参与的分配体现为共建共享,而共建参与面很有限,在特定市场结构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共享内涵、共享理念与共享实践之辨析,探讨所有权宽度、共享实践范围与分享的厚度之逻辑,明晰劳动参与面、市场化深度与共享权益之结构。进而,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推演,构建共同富裕的共享实现机制,化解影响共享的诸如所有权、市场、技术等各类结构性问题,在实践层面引导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共建共享参与,增强生产性福利,增进劳动者福利。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进程高速推进和社会急剧转型衍生出众多阶段性、复合型治理难题,政府往往在实现公共利益与平衡多元利益诉求的双重目标下陷入两难困境。邻避冲突的发生和蔓延主要是因为邻避项目的成本——收益分布失衡,因而治理邻避冲突的关键在于建构经济——心理——文化的复合型政策工具,以均衡和完善政策利益分布,从而实现公共利益和社群利益的双赢。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个人意识的觉醒,缺乏民意吸纳机制的管制决策模式呈现出政策合法性下降和公民参与乏力的弊端,诱发了邻避冲突的升级。因此,实现邻避冲突的有效规避,应摒弃封闭决策模式,创新政策工具,引入民主行政理念以平衡多元利益诉求,通过拓宽公民制度化参与决策渠道,构建深度参与模式,完善参与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和社群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1.
改善民生与利益共享是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途径,民主作为一种利益均衡机制,是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资源型地区由于在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民生意识和民主机制,导致利益失衡,引发生态破坏、贫富分化、价值扭曲等社会问题。因此,确立民生目标、加强民主建设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利益均衡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和国家政策持续强调集体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应向农民、农村倾斜,然而实践中农民征地增值收益分配被忽略、剥夺、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农民占征地增值收益分配结构的比例甚低。如何保障农民应得的征地增值收益,将政策落到实处,是全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立足现实,当前应注重从限制公权力与培育私法法律文化意识、提高征地成本与农民土地补偿金、强化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建设、重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及规范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程序入手来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征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7,(6):128-133
从系统论角度看,共享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理念系统、主体系统、制度系统和生态系统,根据各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可以构建共享发展系统的内部和内外部联动模式。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共享发展理念实现障碍多元且其生成因素复杂,共享发展系统要素联动状态松散,针对这种现状,提出要以联动思维来促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共享发展理念要有效地付诸实践,需要构建共享发展联动体系,启动共享发展联动机制,需要从核心价值耦合、政府市场社会主体合作、政策机制合围、系统内外环境优化协同等运行机制着手。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创新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共享经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共享经济平台在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的同时,形成了新的自主治理方式,在制定治理规则、形成信任关系和对违反规则行为的惩罚上都发展出了与传统治理方式不同的机制。共享经济平台发展也存在各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政府监管不足以及自身的自然垄断性问题。为更好地发展共享经济平台,推动治理方式创新,共享经济平台治理应进一步厘清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及实现方式,健全政府监管体系,促进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5.
十五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如何理解这一分配制度,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一、何谓生产要素,如何按生产要素分配?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生产要素,按哪种生产要素分配。按经济学说史上的传统说法,劳动、资本、土地(指一切自然力)构成生产要素。但应明确两点:第一,生产要素的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现代生产中的要素已不止劳动、资本和土地了。第二,生…  相似文献   

16.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政府机构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与职能,以获得政府机构自身内部结构与职能发挥之间的内部均衡及其与外部需求相适应的外部均衡状态,政府机构外部均衡状态的获得最终依赖于内部均衡的形成,本文对政府机构外部均衡的几个重要问题:经济理性的政府功能评价问题、公共资源分配与共享问题、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政府机构内部均衡机制的建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财产保护的正义诉求与理性回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东升 《理论探讨》2006,1(3):130-133
怎样保护被拆迁者的合法权益,是一个保护公民财产权的问题,其实质关乎社会正义,而私有财产又为公民权利和社会正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现存城市房屋拆迁政策中的利益不均衡正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政府也更加重视合理回应社会的私产保护的公共诉求。调适城市房屋拆迁双方———开发商和被拆迁户在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方面的能力差异与失衡,调整由于拆迁法律及政策偏差所导致的不同群体间享受发展成果的巨大差异已成为现代政府的责任。逐步建立抑制利益独占性的均衡机制,确立自律自立和宽容共存的理性诉求,在制度创新中实施社会的公共选择,实现利益均衡和谐及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市民化。由于城镇化中主体关系失衡、治理结构失调、治理方式失效及人与自然关系失和等原因,当前农民市民化陷入了经济、政治、社会、人际和生态等多重维稳风险之中。有效化解农民市民化的社会稳定风险,需要构建政府引导的多元参与治理体系,创新户籍和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培育城乡一体融合的认同文化,统筹运作绿色治理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9.
詹国彬  陈健鹏 《政治学研究》2020,(2):65-75,M0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倡导在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领域引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打造基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环境治理模式,为解决日益复杂化和动态化的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实践中,多元共治模式面临着环境治理权力结构安排不尽科学合理、跨部门治理主体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性差、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企业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性和有序化偏低等诸多挑战。为此,需要从厘清多元主体职责分工、创新生态服务投入机制、优化环境治理协同机制、提升政府环境监管效能、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等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以推动新型环境治理体系高效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利益群体因经济利益的分化所引发的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这种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有合理分化和过度分化的不同情形,在道德的视阈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影响,有必要对此作理性的把握和道德的评判。要实现社会利益的均衡就必须从强化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道德理念、构建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制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民价值体系等方面来建构有利于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实现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道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