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代中缅关系与西南边疆》[项目编号12FZS021]是2012年12月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4年1月结项。项目最终成果《清代中缅关系》入选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编号14KZS005]。该成果系统论述了清代中国与缅甸东吁王朝(1531~1752年)、雍籍牙王朝(1752~1885年)及英属缅甸政权(1886~1948年)的政治交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缅甸华侨华人问题。清代中缅政治交往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乾隆三十年(1765)以前,这一阶段两国交往总体不  相似文献   

2.
《党课》2020,(4):50-58
缅甸素有“森林王国”之称,山林葱翠,物种繁多,森林覆盖率约40%,大量储有被称为“万木之王”的柚木;它还有着“翡翠王国”的美称,是世界闻名的翡翠矿石开采地……有人说,在信仰佛教的国家中,缅甸是真正具有佛性的国度之一。中缅两国一直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我们将中缅友谊亲切地称为“胞波”(兄弟)情谊。  相似文献   

3.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为了保障中缅两国勘界工作的正常开展,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反动集团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缅两国曾设想协商解决缅甸华侨的"双重国籍"等一系列问题,但最终没有达成双边协议,形成了既默认遵照缅甸法律、又基本实现平稳过渡的特殊结局。缅甸华侨国籍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国际背景下新中国的侨务政策、中缅两国关系的发展态势与缅甸华侨社会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新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和缅甸华侨社会的转型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佳菲 《红旗文稿》2012,(12):10-13,1
是"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理论界向来争论不休。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佳菲在《摒弃"零和"思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需要从所谓不是"国进民退"就是"国退民进"的"零和博弈"思维中解放出来。就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来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中国经济进步的突出特征。国有资产绝对量的增加,并不是靠挤压民营经济取得的。民营企业群体的"民进",也不是在与国有企业的冲突对立中完成的,相反,它们在多个方面得到了国有经济的荫庇,其健康发展是在同国有企业的平等竞争、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产业配套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缅甸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织一直都是影响中缅关系的一个因素,其不仅影响我国边境安全,也对中国在缅企业形成打击。而2015年10月15日缅甸停火协议的签署对中缅两国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缅甸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对当前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我国西南边境的和平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清朝时的威远县令李南晖是甘肃通渭人,因"耻以貌博官",躲避皇帝大挑,所以直至56岁才被授予威远知县一职。在任14年间,他体恤民情、勤政务实,修城池、筑河堤、架桥梁、建书院、修县志……"百废俱兴,民心爱戴,欢若一家",民间称呼他为"清廉知县"。清乾隆三十年(1765),李南晖到任。次年便募资开修"几几不可支"的东桥(原名观澜桥)和北桥(原名义津桥),总耗时十余载。在此期间,李南晖  相似文献   

8.
<正>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位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反动集团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9.
(1)1960年1月28日《人民日报》登载: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和缅甸政府总理吴努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缅友好互不侵犯条约》,着重解决两国边界未定界问题,从而揭开了发展中缅友谊的新篇章。缅甸总理吴努刚回国,便发来邀请周恩来总理和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从速访缅的函电。  相似文献   

10.
《史记》里有一段故事:公元前333年,齐威王外出打猎与梁惠王相遇。粱惠王问他有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没有。梁惠王炫耀道:我这个小国,直径一寸以上、光照12辆大车的大珍珠就有十枚呐,你万乘之国,怎么没宝贝呢?齐威王说:什么是宝贝,我跟你看法不同。我有大臣檀子。派他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上十位诸侯都来朝见;我派黔夫守徐州,燕赵两国投奔他来的有七千多户;我派种首管治安,结果路不拾遗。这些干臣就是我的宝贝,他们能光照千里,何止区区12辆车呢?  相似文献   

11.
中缅两国友好关系的新发展由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从1月2日到1月9日在缅甸联邦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次访问不仅是中缅甸两国关系史上的万古流芳的一章,而且也是当此岁序更新之际的国际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12.
2020年1月17—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不仅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9年再次访问缅甸,而且是中国领导人一次专程访问一个周边国家,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非常罕见。习近平主席新年首访缅甸,是党中央着眼外交全局采取的一次重大周边外交行动。此访时间虽短,但日程紧凑,成果丰硕。访问中,习近平主席出席了12场活动,见证签署达成29项各领域合作文件。中缅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共同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冯学娟 《共产党人》2012,(Z2):63-65
公元1227年,鼎盛时期曾与两宋、辽、金鼎足而立,经历了近200年统治的西夏王朝被蒙古军队灭亡。随着西夏王朝的灭亡,西夏文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学者追寻和著述西夏历史时,西夏文字才被重新提及。然而由于毁灭性打击,西夏文字后世失传,从此少人识别,被称为"天书",西夏学也被认为是"绝学"。700多年后,在李范文的解读下,西夏王朝重新被世人聚焦,"天书"西夏文字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西夏学渐渐从宁夏走向世界,成  相似文献   

14.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国之财任其使,一国之人任其用。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上没有谁能把全部风光占尽。事物总是两方面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每个人只要在某一方面努力,也能成为另类王者。历史上许多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者,处在人生最低潮时,仍有不少追随者,反败为"王"。北宋仁宗不喜欢柳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说落后于其他地方、一个说还没到一流,这瓢冷水当然不是要来一场"小确丧",而是以自我发问的方式自省。这类"城市自省""地方自省",西安和杭州不是第一个。上个月,两座城市分别给自己浇了一瓢冷水,一个是西安、一个是杭州。先说发生在月尾、舆论讨论比较多的西安。8月24日至25日,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市委全会上,指出西安的"十个短板",又被社会各界称之为"西安十问"。"十问"归结为一个问,就是西安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16.
绿竹 《世纪风采》2011,(7):38-43
一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体系,且有主次之分。从互动视角看,明清朝贡体制下的“天下—中国—四夷”叙事模式,既承之传统又与世推移,其间蕴含国家意识的“中外”话语与以“天下共主”自居的“华夷”话语彼此消长,地理中国、疆域中国的意识亦通过与朝鲜、安南的边界交涉和勘界划界而日益凸显。至乾隆中叶,随着清朝疆域的基本固定,以往文化上的华夷分界遂让位于地理界限相对明确的中外分界。不仅如此,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意识里,是否对外用兵以对朝贡国行匡危扶倾的君臣道义,又不得不面临义理与时势的调和问题。明清两朝均曾以“兴灭继绝”为由出兵安南,不过与明朝相比,清朝在理念上有从“兴灭继绝”转变为天命论的话语逻辑,以使义理与时势若合符节。值得玩味的是,在东亚文化圈中,朝鲜、越南等国的中华认同亦包括源自超越了国家的天下意识,这是西方近代的民族国家话语所难以阐释的。  相似文献   

18.
陈辉 《湘潮》2006,(2):41-44
1960年11月21日,在缅甸爆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边境线,与缅甸国防军携手作战,共同对付窜入缅甸的国民党军残余部队的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一场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中缅为什么要联合勘界?为什么要联合警卫作战?战果如何?英国霸占缅甸后,利用历史上中缅关系融洽、疆  相似文献   

19.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时代,皇帝是全国权力、财富最大也是最合法的拥有者,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也在情理之中,"炫富"大可不必,至于"装穷"更是不可理解。然而,在历史上确有一批皇帝在"装穷",也有一批皇帝在"炫富",还有一批皇帝既"装穷"又"炫富"。武平六年(575年),一个特殊的"贫儿村"在北齐最奢华的皇家园林华林园成立了。最为蓬头垢面、衣衫蓝缕的"贫儿"就是北齐后主高纬。他既不是为了献爱心,也不是为体验贫儿生活,而是以这种独特的扮相和方式,追求一种"行乞其间为乐"的快感。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由一个个谜团组成的。有些谜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永难破解,有些谜团在时间的冲刷下会逐渐显露真相。发生在80年前的"皇姑屯事件","东北王"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被炸,随即身亡。是谁制造了这一事件?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几十年来有人们认可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