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率先开启了城市理论的空间转向。他以三元辩证法为哲学方法论基础,分析了城市空间的三种形态,即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认为城市空间是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三维统一体。列斐伏尔从微观的日常生活角度展开的城市空间理论建构,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贡献,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空间公平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宁 《理论视野》2009,(4):20-23
法国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从自己的独特视角探讨国家理论。列斐伏尔提出“国家是从事欺骗活动的场所”,当今社会是国家“控制消费的官僚社会”,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是文化革命。列斐伏尔对国家空间的分析展示了当代社会诸多领域的新变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3.
作为与个体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维度,日常生活领域一直因遭受传统形而上学的话语遮蔽而失语。但就现代思想史的追溯来看,日常生活观念早已通过人类的理性发展而有所显露。在二十世纪中叶后,列斐伏尔系统建构起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但此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方面受到了来自传统诸如实证主义范式及经典批判理论的局限,另一方面,受到了晚近的后现代理论的解构挑战。历史地把握其发展脉络,捕捉其发展趋势背后的危机将是真正理解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空间的生产》,他晚年致力于对空间的批判,从空间的角度重新阐释辩证法,形成了三维辩证法模式;提出以土地及其对土地的投资进行的生产等等是资本增值的第二个循环,从而超越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又避免了还原论者的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空间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旨在扬弃资本主义的量化的、碎片化的和均质化的空间,建立社会主义差异化的、多元化的和异质化的空间,这既是列斐伏尔的政治诉求,也是他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3)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对日常生活批判中人的异化和生存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本身是他对生活异化理论体系的研究,根源是异化理论。列斐伏尔关注人生存问题在时代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审视。在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下,解析人的日常生活,批判人的日常生活,将人的异化、自然异化、社会异化以及政治异化进行批判,让人类看清,无论是在社会环境中还是自然环境中,人的所作所为最终的得失。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的指导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升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对新时代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哲学价值观的角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密码"和"价值逻辑",也有助于更好地将该思想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体的存在,其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内蕴于历史方位、文明方位、世界方位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中。历史方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即生成于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序列的现实性及其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合理性。文明方位阐释处于特定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即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重复资本主义的灾难,从而建立一个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立体文明社会;另一方面必须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中心,坚持有中国特色的"人的解放"之路,生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性文明。世界方位则阐释处于特定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成果的世界意义,即其现代化之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在资本全球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历史的过程。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止步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必须"再中国化"。这个"再中国化",将是中国整体现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对话与融合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不是世界哲学在中国,是中国民族哲学传统哲学现代性转换,是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迅速发展,是当代世界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上,将写下辉煌的一笔.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了实践的发展.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敬增近来,一些国外学者曾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内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糊涂认识。其症结之一就在于没有弄清楚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回顾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将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接续"问题。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把社会主义百年实践放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进程中考察,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与实践的厚重感。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比较研究,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与苏联模式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通过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与西方现代化路径的相互参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3.
从对古典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劳动异化批判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文化异化批判,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而列斐伏尔的消费受控制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公共生活领域理论,则是这个转向中的最重要代表.研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对于全面认识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各个民族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总的导向,已经不能摆脱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扎根于中国国情的世纪性课题,也是一个符合世界历史演变发展规律的"世界历史性"命题。本文试图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联系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对"五组问题"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历史,这"五组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五组问题对应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主题的提升,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科学理论与创新实践的双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内涵式发展中蕴含着特有的中国逻辑和世界意义,因为解答时代的普遍性问题而向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因为根植于中国大地而蕴含着中国精神,因为秉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蕴含着社会主义精神,形成了中国的新传统。本文通过比较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存在形态——"结合说""出场说""发展说"的实践差异,从"世界历史"视野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生性及其所孕育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以"中国话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万希平 《求知》2014,(8):7-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凝聚力量和源泉。这一方面反映出在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出现的价值观较量的新情况,中央政府做出的积极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七大报告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有其深刻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并不降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这既是由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方位决定的.深刻理解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终卷之篇,是邓小平理论的点睛之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篇光辉文献。它不仅正确、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问题;更是创造性地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三个有利于"等。"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这些新思想,不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更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肖剑秋 《学理论》2009,(21):24-25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起步于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了解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历史、价值、现实三个维度来把握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