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当代中国行政区经济表现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行政区经济反映了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这一冲突,实质上是当代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冲突,由此,当代中国行政区经济表现可重新概括为:经济区边界与行政区边界的冲突、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的冲突、横向经济网络系统与纵向行政等级系统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步推进,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也逐步加快。据统计,1978年,全国共有设市城市193个,建制镇2173个。到1998年全国设市城市增加到668个,建制镇19200个,市镇总数增加了17500多个,20年间市镇总数增加近8倍。准确描述20年间我国行政建制变革的进程,探讨行政建制变革进程中的利弊得失,对把握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脉搏,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行政建制变革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建制变革从60年代到1978年我国的县以上行政建制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962年我国有省级行政区29个,地级行政区187个,县级行政区2075…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现状及改革构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简述了我国目前行政区划 ,尤其是地级行政建制的状况 ,分析了几种行政区划改革措施的得与失 ,并提出了实现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体系目标的改革方案 ,认为采取一步到位的市县脱钩、撤消地级建制等省 (区 )直接管县 (市 )的措施 ,是解决当前行政区划问题的关键 ,也是实现《宪法》规定的省县乡三级建制的行政区划基本体系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是"就地城镇化",其重点在于推进县(镇)的城市化,而后者的推进需要改革"市管县"、"县管镇"的行政体制,这就必须调整行政区划,以行政区划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即邻近较发达城市的县(镇),宜"撤县设区"或"撤镇设区";而远离大城市的县(镇),宜"撤县设市"或"撤镇设市"。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是“就地城镇化”,其重点在于推进县(镇)的城市化,而后者的推进需要改革“市管县”、“县管镇”的行政体制,这就必须调整行政区划,以行政区划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即邻近较发达城市的县(镇),宜“撤县设区”或“撤镇设区”;而远离大城市的县(镇),宜“撤县设市”或“撤镇设市”.  相似文献   

6.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协调区域内各行政区划利益冲突和各自为政问题已显得十分重要.重新调整行政区划的想法不切实际,定期协商机制及成立共同协调机构的协调方式效果不佳,必须用法制手段来协调.而在法制协调手段中,区域行政立法的形式是最佳选择.要通过完善立法法和相关法律的方式,明确区域行政立法是发挥地方立法积极性的另一种合法形式,明确区域行政立法的主体、可协作的权限和范围,规定行政立法具体程序,解决其法律渊源和位阶问题,理顺立法审查监督合同制等.  相似文献   

7.
建制是国家政权的组织体系及其行政机构的空间安排,其实质内容是一种资源集装器,内含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体制资源,包括公共权力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和经济发展资源。新中国成立初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我国确立了乡镇分制的设置模式。国家在乡镇建制中进行资源的分离型配置,以分离配置促进国家资源分类集中,提高工商业和农业生产效率。改革开放后,乡镇合并趋势打破切块设镇、乡镇分设的格局,在乡镇建制中对公共权力、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资源进行一体化配置,乡镇建制逐步功能趋同化。乡镇建制调整的不同阶段,国家运用不同的资源逻辑,实现国家整合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目标,构建有利于现代化进程的建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区域行政执法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保障。当前因行政区划、行政立法、执法体制、执法程序等方面的问题,区域行政执法合作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根据我国区域合作的实践和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建立起以制度化机制为基础,非制度化机制为补充的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9.
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是开发区进行"二次创业"的重要选择.运用制度分析框架解释这一现象,并试图呈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体现了宏观制度环境和中观制度安排的相互嵌套和相互作用.制度环境重大变迁对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纵向属地发包和横向竞争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强大激励,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使融合发展成为降低交易成本的理性选择.武汉开发区与汉南区融合发展的实践体现了行政关系、空间关系和产业关系的多维尺度重构.两区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融合发展法律依据模糊、两区治理理念差异显著等诸多困境,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实现综合发展绩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杨富晓 《学理论》2013,(6):23-24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制度。每个国家都依据各自国情选择行政区划制度。历经二十年的探索与改革,俄罗斯联邦行政区划得到很大的发展与完善。俄罗斯行政区划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区经济”的成因、危害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造成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和产业结构趋同等矛盾,最终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复合行政”这一全新的理念出发,消除我国区域经济中存在的“行政区经济”现象的对策在于:实现区域经济中行政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行政运行机制的协调化;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在实施前需提交所在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审查批准方可施行。《立法法》实施后,各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批准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各省对批准权运行制度的规定和省人大对批准的实际处理两大方面,这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与此同时,近年来,学者关于设区的市法规审批权的法律属性、审查范围等问题也存在各种争议,这些争议凸显了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在实际运行中的差异性,为促进法制统一,应尽早予以明晰。为此,建议以明确设区的市法规批准权的法律属性为基础,科学把握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法律位阶与事权,统一对提交法规的审查批准范围,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实现对批准机关"无缘由搁置已提交法规"现象的规制。  相似文献   

13.
市管县实践的反思:"复合行政"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制度演变的轨迹看,我国曾经三次大规模地推行市管县体制.由于制度背景的差异,市管县体制所取得的绩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到各种弊端日益突出.分析市管县体制的各种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行政区划变革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要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就应该从治理的角度,寻求有效的地方治理之道,复合行政的理念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初之前,我国地级管理层以派出机构为主体,称为“专区”或“地区”。1983年以后,全国各地“地市合并”、“撤地设市”陆续展开,至上世纪90年代末,地级管理层基本变成了一级行政区划建制,地级行政体制中“市管县”和“州管县”体制取代了“地  相似文献   

15.
王军 《瞭望》2006,(13)
面对日益活跃的区域经济横向发展, 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区划,已显现出政府层次过多、行政分割严重、管理成本加大等一系列不适症,推动行政区划改革的呼声近年来此起彼伏。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之下,一些地方对行政区划的调整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希望将部分乡镇纳入城区,以城市的财政资源促进农村发展,加速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提出这样的设想多出自两方面考虑,一是  相似文献   

16.
卫胜  王友莲 《学理论》2012,(13):134-135
中国历朝都把行政区划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手段。目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重点突破的领域,而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则是这一重点突破领域的核心内容。明代凤阳行政区划改置的经验,特别是通过行政区划的变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凤阳与蚌埠同城化进程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撤并乡镇量“度”而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适度撤并乡镇,是“十五”计划纲要中“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建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地方集中地调整了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了一些乡镇。最近中央关于市县乡机构改革的意见提出,在县乡机构改革过程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不影响社会稳定、有利于生产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前提下,适当撤并乡镇。根据这一精神,一些省 (区、市 )结合县乡机构改革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进一步调整乡镇规模,撤并一些小乡小镇。调整、撤并…  相似文献   

18.
行政区划变更的话题,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讨论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从行政区划变更的内在原因出发,强调区域经济学角度考察的必然性,分析了区域经济学视角观察行政区划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在总结区域经济学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变更的区域经济学取向。  相似文献   

19.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运行现状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地方法治建设,《立法法》赋予了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并对其立法提出了相应要求。然而,现实运行中,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存在着追求数量、抄袭同位法、超越立法权限范围并有侵害法治统一的情形。为此,需要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事项范围做出明确解释和限定,加强省级人大的批准程序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备案审查力度,并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同时,设区的市也要在坚持立法节约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委托第三方起草立法文本、实施有效的公众参与立法等方式,真正提高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20.
行政环境是社会圈中与行政系统有关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就一国而言,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行政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行政系统变革,传统的"行政区行政"模式已渐趋表现出不能适应行政环境的新变化,但目前区域公共管理的建构又不能脱离传统的"行政区行政",实现区域公共管理需要借助干"行政区行政"的推力和跨行政区间的协调与合作的合力,共同作用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