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谁不向往安逸的生活?谁不向往舒适的工作?谁不渴望花前月下?谁不盼望天伦之乐呢?舍小家啊,顾大家,为了万家团圆的美景,他们用青春、汗水和智慧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把人民当父母,视群众为亲人!他们不断加强"人人是形象、处处是窗口、事事关警风"的理念,通过做实"1325"工程,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他们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的十八大又再次重申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转型、体  相似文献   

3.
胡宗庆 《新长征》2012,(4):50-52
开展"三帮扶"工作对于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更好地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把这项事关大局、事关长远的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省发展的安全生产问题,必须首先从深层次上解决认识问题。充分认识和把握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就需要把能否实现安全生产提到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就需要把能否实现安全生产提到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就需要把能否实现安全生产提到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省是民族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省民族宗教厅充分认识民族工作在"三个河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将民族工作融入全省大局,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为实现我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方面,将和谐社会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方面,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六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锦涛同志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一论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和谐诸原则的有机联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合理解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  相似文献   

8.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教育领域,落实好上述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协调者,其心态和谐与否,事关整个社会和谐心态的形成,事关和谐大业的顺利推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既要不断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更要加强自身修养,改善不良心态,以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带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拆迁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老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拆迁过程中,如何对"涉迁"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已成为事关创先争优、基层党建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为此,武汉市江汉区民权街在老城区改造中,积极探索"涉迁"党员参与式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民生为本”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深化,是对中国共产党多年执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民生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大局,民生改善是和谐社会必由之路,亦是建设和谐社会之目韵。  相似文献   

12.
陈理 《党的文献》2012,(3):83-90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和谐"概念,并明确把"社会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后,中央先后通过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和谐社会建设贯彻落实到"十一五"规划、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并通过相关决定等几个关键环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展开;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系统阐述,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从而为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工作的着力点,将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七大以后,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中央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菊茹 《实践》2006,(9):16-17
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构建和谐社会的居民群体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汇集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也需落实在社区。只有把每一个社区的工作都做扎实了,使社区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好桥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由此可说,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内涵应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我国现阶段强弱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失衡现象日益凸现,部分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已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各级政府必须把社会公平度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他们的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刘小燕  关辉 《学习月刊》2010,(4):105-1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命题,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建设"和谐校园"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学生社团是建设与发展体现学校的总体办学思路和育人水平,成为高校是否和谐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这就充分说明,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陈劲松 《求实》2005,(Z1):165-166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随后,各地均积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然而,柳州市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生态却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邵锐 《党史纵横》2011,(2):63-63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参加"全国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时强调,要把"三项建设"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全局的大事来抓,大力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公安机关的实战能力;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着力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根基;要始终着眼于从小事做起,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用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正>低收入群体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根基,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新赛股份作为一家国有股份制公司,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大环境影响,旗下的的油脂、煤矿行业惨淡经营、举步维艰,员工收入低微,造成部分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及少数民族家庭生活困难。如何解决困难职工问题,成为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新赛股份各级工会通过广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使低收入员工的生产、生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注重文明社区的建设,以文明社区的创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协调、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