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览之窗     
陈独秀的秘书 谈陈独秀 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任党的总书记时,犯了右倾错误,给革命造成了很大损失。下边是曾任陈独秀秘书的黄玠然对陈独秀的看法: 陈独秀是一个学者,他的学问很渊博,对待问题很认真,不论大事小事从不马虎。他每天接触的人很多,工作非常紧张,但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即使很小的理论问题也不放过。他放东西很有规律,你若动一下,他马上就会问:“谁动过我的东西?”他很勤奋,笔锋很快,一天能够写好几篇文章。他思想非常敏锐,看到哪篇文章有问题,马上就写文章进行反驳。他对政治和革命的热情令人佩服。  相似文献   

2.
在陈独秀晚年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个叫杨鹏升的忘年交对他帮助甚多。从1939年5月至1942年4月5日。陈独秀致杨鹏升的信函达40件之多;其间。杨鹏升3次接济陈独秀共计2300元.转交他人赠款亦3次,计2200元.并赠送信封及用笺。正是由于杨鹏升等人的真挚友情和无私援助,陈独秀才得已在维持生计之外,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是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他一生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复杂的人生道路。二十年代前后,作为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周作人,与早期共产党人陈独秀曾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 1 周作人初识陈独秀,是在1917年4月10日,那是他到北京的第10天。周作人经鲁迅等人推荐,应蔡元培之邀,来北京大学任职。他原想到北京大学教希腊文学与英国文学,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对北伐战争的态度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他从支持北伐到不主张立即北伐,是受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但与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估计也有直接关系。陈独秀《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敲响了警惕蒋介石新右派势力扩张的警钟,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陈独秀“北伐观”含意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陈独秀对北伐始终抱有消极的态度,他的这种消极“北伐观”是错误的,应当予以否定;另一些人则认为.陈独秀只是在“三二○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北伐观才表现为消极,但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其“北伐观”则由消极转变为积极;甚至还有人认为:陈独秀的“北伐观”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消极的因素,至于消极一说,只不过是被人误解罢了.例如董伟同志在《学术交流》199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析陈独秀“北伐观”之真谛》一文中,就持这种观点.(以下简称《真谛》)本人认为,《真谛》一文所提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陈独秀思想的发展变化时,国内研究者一般都把他从1929年被开除党籍至1942年病死这段时间,看作为他一生政治思想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名之曰“陈独秀后期”,并称这个时期的陈独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背叛者”。这样笼而统之地为后期的陈独秀盖棺定论,抹煞了陈独秀晚年(即他从1937年8月出狱到1942年病逝这段时间)发生的重要思想变化。笔者认为,在陈独秀的晚年,他思想中早已孕育的民主主义已经上升到了支配的地位。这使他不仅从组织上脱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革命发动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后来又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一位永远的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58岁那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当局在他坚持抗争和多方压力之下,被迫把他从南京老虎桥监狱释放出来。陈独秀走出监狱后,记者第一次采访他时,问道:“陈先生今后要专做文化运动,不做政治运动了,是不是呢?”陈独秀回答说:“不对!不  相似文献   

9.
初识《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  相似文献   

10.
<正>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他曾权倾一时,创造了"惠州人的广东"。陈独秀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两人虽然立场、地位迥异,但却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热心新文化运动。1921年1月中旬至9月,受陈炯明之邀,陈独秀出任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一职并在广东建党。在粤期间,陈独秀虽然受到省议会的一些议员、教育界的学阀、政客、孔教徒、守旧派、基督徒等封  相似文献   

11.
陈延年烈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土。他虽然是陈独秀的儿子,却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1924年12月,陈延年接替周恩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他反陈独秀限制工农群众运动的错误主张而行之,大力发展工农群众运动。1925年6月19  相似文献   

12.
朱树彬 《党史纵横》2014,(10):62-62
正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出狱,并要求重新回到党内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领导岗位,先是隐蔽在汉口,不久移居上海党的秘密机关,深居简出,不担任党的任何工作,拒绝共产国际要他赴莫斯科学习的指示,党的一切会议包括"八七"会议这样重要的会议均不参加。他脱离党的政治生活,脱离党组织批评监督,在寂寞中进行反省。1929年9月,陈独秀与彭述之等人成立了所谓"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后来,在托洛茨基的直接指导下,1931年5  相似文献   

13.
新潮之来不可止1915年9月,汪益邹向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陈独秀推荐撰述时提到老乡胡适。陈独秀对汪益邹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写恳切些。”此时,胡适已到纽约八哥伦比亚大学向杜威学习哲学。汪盂邹来信,提到陌生的安庆人陈独秀和同样陌生的情年杂志》时,正处于胡适哲学观点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时,所以顾不上回信。但他是赞成文学革命的,在《送梅觐在往哈佛大学》诗中,胡适写道:“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1916年2月3日,胡适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此文学,直认…  相似文献   

14.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在此后的5年铁窗生活中,他不但没有屈服,而且也没有出卖人格。陈独秀被捕之初,蒋介石企图利用他作为反共的政治工具。除了在《社会新闻》上,说陈独秀"是共产党的取消派"、"是反对共产党现行暴动政策者"、"只要他继续反共,似可以不至于死",甚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早年积极反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1921年7月担任中共中央局书记职务,后因对国民党右派进攻采取妥协投降政策,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陈独秀在政治生涯上经历了大起大落,同样,婚姻道路也坎坎坷坷,先后经历了三次婚变。潘兰珍是同他在逆境中结合的伴侣,陪伴他度过晚年。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陈独秀初娶妻名叫高大众,生下陈延年、陈乔年两个儿子;后陈又同高大众之妹高君  相似文献   

16.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2,(21):11-15,21
胡适对陈独秀知之最稔,由衷地钦佩他处事坚决果断的态度,十分珍惜与他相交相识多年的友谊。尽管他们后来分道扬镳,胡适仍对身处逆境中的陈独秀施以援手,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贡献,始终予以肯定和褒奖,而晚年则又对陈独秀作了盖棺论定的评说。"真是一个老革命党的口气"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即后来的《新青年》)杂志,开宗明义向世人宣示:"国人而欲脱蒙昧  相似文献   

17.
刘亚丽 《党史文苑》2007,(12):32-35
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使改造国民性为主流的文化启蒙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细节一:一大中就有所谓“左”和“右”两种倾向吗?濮清泉是陈独秀的表弟,因参加托派组织曾和陈独秀等人一同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在狱中,陈独秀经常和他谈起自己的经历。这些谈话给濮清泉留下很深的印象。1980年,濮清泉发表长文《我所知道的陈独秀》,披露了陈独秀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和见解,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濮清泉谈到陈独秀对党的一大的评价,“他说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就有‘左’和‘右’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9.
崔岩 《世纪桥》2010,(13):31-32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失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的损失,但应该看到,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国际高度集权,陈独秀的自主性很小,他没有能力超脱共产国际,以个人的行为来影响中国革命。另一方面,中共领导集体的整体素质对陈独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陈独秀一个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20.
张家康 《党史天地》2007,(5):12-15,26
1953年2月21日,毛泽东乘坐的长江舰劈波斩浪,顺流航行至安庆江段。一场春雪,古城安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指着远岸的山峰,向随行的人说:“安庆有座独秀山,不少人以为此山因陈独秀而得名,其实不然。”循着陈独秀的话题,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遥望蓝天白云:“陈独秀早期传播马列主义是有积极贡献的,后期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1937年,他出狱后,中央派人做他的工作,希望他发个声明承认错误,但是,陈独秀拒绝了……”长空寥廓,大江东逝。毛泽东紧蹙的双眉一直没有舒展,似在追寻,似在沉思,似又回到那激动人心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