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杰出的学者、书法家和诗人。集中华民族博大智慧于一身,意溢于海,志坚如山,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以孜孜不倦的求索,躬行大道,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杰出成就,世人无不景仰。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和平年代,毛泽东以其高越的思维和韬略,博古通今的学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博大开阔的胸襟,浪漫洒脱的情怀,达观幽默的性情,朴实简约的生活习惯,……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佳话。著名作家宋紫峰将已出版的有关回忆毛泽东的著作、文章作参考资料,将毛泽东的生平轶事集腋成裘,随笔成篇,分类归纳编著《毛泽东轶事随笔》一书,即将付梓出版。本刊从2010年第一期至第十二期从书中摘取部分内容予以连载,个中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精华所在,足以反映伟人一生的智慧、学问、机谋、性格、语言、人格和习惯等等。慢嚼细品,定会受益良好。  相似文献   

2.
圣言愚蠢毛泽东少年停学在家,一晚,随手拿起上私塾时读过的一本论语,边看边记,突然几行大字映入目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乎?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读到  相似文献   

3.
冷浴苦身湖南一师浴室旁,有一眼凉水井。清晨稍明,同学们仍在酣睡,毛泽东便携浴巾来到井旁。用吊桶打上水,一遍遍泼淋全身。擦了淋,淋了擦,直至全身发热发红。自夏至秋,自秋入冬,纵天空下雪,池水结冰,绝不中止。几位同学试仿,遇  相似文献   

4.
少年书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全国版图上,韶山冲小似米粒,少年毛泽东嗜书之习,便是在此渐养而成。13岁时,曾被父亲勒令回家干活,读书时间不由自主,只得见缝插针,昼夜倒置。一次野外放牛,任牛吃草,独坐树荫借机看书,因痴迷里面的故事情  相似文献   

5.
<正>冲出乡关1909年,毛泽东说服父亲,先后到乌龟井和东茅塘私塾就读。最后一年的私塾学习,眼界大开,思想豁然解放,顿生走出韶山冲的强烈愿望。然而父亲坚执让他回家发家致富,做米店伙计。劳动之余,毛泽东第二次成功说服父亲,兴冲冲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该学堂为戊戌前最早兴办的新式学堂,与私塾大异,至此,对毛泽东一生的发展走向起到最初的转折和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劈波斩浪山区之人一般不擅游泳,但毛泽东生长在湘中韶山,却终身与游泳结下不解之缘。湘江、长江、北戴河、珠江、钱塘江、邕江和韶山水库,都留下他劈波斩浪的英姿、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毛泽东字润之。泽、润两字皆带水  相似文献   

7.
脚苦胜脸毛泽东出身农家,自幼陶冶勤俭美德,以后又经历漫长艰苦战争岁月的磨砺,无论环境如何变迁,其节俭品性从不移易。  相似文献   

8.
钟杯单兰毛泽东平生无太多特殊嗜好,唯喜吸烟与喝茶。一天喝茶很多,喝一二瓶开水属“家常便饭“。其喝茶有自己的茶杯,非厂家特制,工作人员在上面做有记号,以防乱套。建国初,江西景德镇  相似文献   

9.
祝志伟 《湘潮》2013,(10):12-15
1945年7月,毛泽东连续为新华社撰写了两篇重要时评:《赫尔利与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和《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抗战全面胜利后,摆在国人面前的问题是中国向何处去?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抗战后,全国同胞都渴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的新中国。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连续向延安发去了三封电报,假意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  相似文献   

11.
贾巨川 《党史文汇》2006,(12):16-20
毛泽东一生写过大量书信,绝大多数收入<毛泽东书信集>.1978年12月20日,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到1946年夏秋,毛泽东先后给自已写过九封亲笔信.但在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文集><毛泽东书信集><毛泽东军事文集>等著作中尚未见收录.笔者和有关方面在编写党史丛书过程中,从中央档案馆查得了毛泽东这九封书信的手迹.这段历史虽已过去了60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和王震、习仲勋也先后作古,但今天重温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尤觉寓意深远、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12.
"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克服对战略情报的误判战争史上的重大谜团,往往都指向"情报门"。德国袭击苏联,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苏美两国都在战略情报上判断失误,以至于都遭到对手的突然袭击。战后的研究表明,苏美两国都曾得到相关情报,但是,又都在情报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这决策失误,又同掌握决策权力的最高统帅紧密相关。原来,最高统帅的战略决策能力,也包  相似文献   

13.
成一 《党员文摘》2008,(5):10-11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6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5篇,分别为《评战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和《南京政府向何处?》。另外一篇未被收录的就是至今还鲜为人知的被称为新闻名篇的《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  相似文献   

14.
"兵者,诡道也。"统兵打仗的人,无不擅长谋略。所谓谋略,其实并不神秘。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乃领军之道;知彼,就是搞敌方的情报。一个合格的将帅,不能不重视情报保卫工作。毛泽东爱好并擅长军事,可是,他却不是个爱好秘密活动的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在红区轰轰烈烈打江山,白区地下工作的代表人物是刘少奇。"笔杆子用来造舆论!"毛泽东洋洋洒洒公开发表文章,隐蔽战线的领导人是周恩来。毛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施娟 《党史文苑》2006,(7):44-48
1948年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创刊.几个月后,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就开始了.在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毛泽东关心着新创刊的<人民日报>,他亲自导演的"空城计"--连续撰写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新华社消息和言论,巧妙地化解傅作义军袭击石家庄的行动,影响深远,是<人民日报>创刊之初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再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二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只不过,他们之间的接触是以特殊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1911年10月,18岁的毛泽东毅然弃笔从戎,参加了震撼世界的辛亥革命。几天后,一个比他大6岁的青年,作为一支敢死队的队长,带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大获全胜。他后来曾被毛泽东称为“老朋友”。他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