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校芳 《今日浙江》2006,(24):52-53
国人称他为“中国独一无二的男低音”,美国人称他为“音乐的化身”,荷兰人称他为“音乐的奇迹”,意大利人称他为“一个金嗓子”。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斯义桂荣任首席演唱,肯尼迪称赞他是“美国的文化使者”。  相似文献   

2.
在英山县城乡,人们每当提起县人大代表、科委主任余昭齐的名字时,都无不伸出大拇指赞扬他是廉洁自律的“抠主任“。笔者与他接触较多,谈到他“抠“,主要是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抠“他自己。他一是从出差费用上“抠“。每逢出差,他总是坐最便宜的车,住最便宜的旅馆,总要同行的司机和年轻干部共床或睡地铺,总是吃最便宜的饭菜,总是抓紧时间办完事就连夜往回赶,千方百计为单位节约开支。干部职工都笑他是“现代苦行僧“。二是从通话费用上“抠“。他的手机,虽然也经常带在身上,但很少开通,打电话时也是三言两语,尽量缩短通话时间。三是在办公费用上“抠“。他使用纸张和笔记本也非常节省,从不乱写乱画。四是在招待费上“抠“。对上级领导和外地客人,他既热情接待,同时又坚决按上级规定办  相似文献   

3.
我叫他哥     
对丈夫的称呼自然很多,什么“先生”、“老公”啦,“当家的”、“亲爱的”啦,“娃他爸”、“孩他爹”啦等等。而在我的眼里只有“哥”。 结婚这些年,我一直喊他“哥”。不熟悉的人,听了以为我们是兄妹;认识我们的人,开始总觉得“歌”或“鸽”是他的别名,不然,有几个妻子对丈夫喊哥喊得那么顺嘴的,张口闭口哥、哥、哥!明白后,新老朋友总不忘笑着问一句:“你为什么叫他哥呀?” 我喊他“哥”,不仅是因为他一米七六,我一米五八,以高低论大小。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体贴、呵护、忍让,完完全全一个大哥哥的  相似文献   

4.
荣获一等战功的“战斗英雄”、“时代先锋”、“独臂政委”丁晓兵,20年前,他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功劳回到地方找个名利双收的“闲职”把自己“养起来”,但他拂开荣誉和鲜花,决意在部队继续当兵。他是一个身体上“失衡”的人,因为他少了一只胳膊。这样,就连跑步身体也不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5.
吴阶平传奇     
他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他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访过许多国家,成为中国“医疗外交”中特殊的“大使”。他做过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周恩来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对他说的。他是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的负责人。他是北京十几所高校在“文化大革命”中惟一没有被学生揪斗的校长。他更是中国性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6.
讽刺与幽默     
《今日广西》2010,(11):62-62
不在“人事” 企业人事部的员工李某,最近被调到楼下的公关部。这天,他朋友打电话到原部门:“李某在吗?”李某同事答:“他已经不在人事了。”朋友:“啊?他什么时候去的?”同事:“上礼拜。”朋友:“我都不知道……也没送他一程……”同事:“没关系啊,下去找他不就好了?”  相似文献   

7.
陆晗 《人民公安》2021,(2):12-13
“赛白奴”(蒙古语“你好”)是他的口头禅,“大嗓门”是他的名片。他就像一棵树牢牢扎根在乌拉特草原,扎根在甘其毛都口岸,护佑过往群众的平安。他是中蒙两国司乘人员信任的“赛因察戈答”(蒙古语“好警察”)。他就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甘其毛都大队巡逻一中队中队长斯日古楞。  相似文献   

8.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有很多名号。他原名孙文,字德明,自号日新,意为“天天更新”。少年时代孙中山常听太平天国老战士冯爽观讲洪秀全反清的故事,因而非常崇敬洪秀全,遂自称为“洪秀全第二”。青年时代,孙中山常与爱国青年陈少白等聚集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亲友称他们为“四大寇”。由于孙中山学识广博,同学们叫他“通天晓”。1895年,清政府在通缉孙中山时,故意把“孙文”写作“孙汶”,以示他如洪水猛兽。但人们却支持他的反清行为,叫他“孙大炮”。1897年他在日本时曾化名为“中山”,意为山中打柴人,表示他的革命意志。从这…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理”和“礼”存于人们的实际关系中。有时两者相互冲突,激烈导常;有时却互相交融,配合和谐。一点小事,通过“理”和“礼”的关系处理,看出一个人品质是高尚,还是低劣?行为正派还是“出轨?”记得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讲过这样一件事。1937年,当他新到陕北苏区时,由两个孩子侍候他吃饭。他对一个孩子说:“喂”。拿点冷水来。”孩子毫不理睬他。他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一样。这时交通处长李克农同志扯扯他的衣袖,对他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你不可以叫‘喂’,这里什么人都是  相似文献   

10.
贪官必弱智     
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这回是彻底栽了!2月15日,江西省高院以受贿罪判处他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落得如此下场,除了因为他“自作孽、不可活“以外,依我看,像许多落马的贪官一样,还要怪他的“弱智“。对此,仅举一例便可说明。法庭在调查他收受一个饲料公司老板向他行贿4.5万元的事实时,他竟然不屑一顾地说:“那点小钱,我根本就没有记它。“这不是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他“傻”:6家单位出高薪聘请,只要他点头,他便不再是拿几百元津贴的小兵。有人说他“痴”:军事素质强,文化功底好,考个警校不成问题,可他捷径不行,偏走“蜀道”  相似文献   

12.
当产妇难产的时候 ,医生通常问其丈夫“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有的丈夫会说“保大人” ,有的丈夫会说“保孩子”。孰对孰错 ?我们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有些人首先会提出问题 ,丈夫有什么权利做这样的决定 ?他说保大人就保大人 ,他说保孩子就保孩子 ?他凭什么能够决定妻与子的生死 ?谁给他这样的权利 ?如果丈夫把妻子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 ,根本无视妻子的生命 ,他选择“保孩子” ,其妻子就被剥夺了“活”的机会 ;如果丈夫“深明大义”选择“保妻子” ,妻子因此而获得了“新生” ,他就成了她的救世主 ,她的生命是他“恩赐”的 ,因为他的明智、大度…  相似文献   

13.
正位     
晚上,“正局长”气咻咻地回到家,连每日必看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也不看,一头倒在沙发上,一根一根猛抽烟。老婆小心地问了几句,他狠狠地把烟摁在烟缸里,恶声恶气地说:“明天写辞职报告,这开会摆牌儿的事再也不干了!” “百家姓”里没有姓“正”的,他姓郑。他也不是县公安局的什么“正局长”,而是政工科的“郑科长”。那为什么变成了“正局长”?这里头有个叫人笑不出来的笑话。有一回,他领了两个民警便衣下乡,明察暗访,路遇一个什么“长”欺负一个卖鸡蛋的白发老汉。他上前制止,那个“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斜着眼问他什么单位,什么职务。那两个民警为了压压对方的气焰,就说这是我们的“正局长”。在当时那种情势下,他也就默认了。那个“长”也许官小,一听他是“公安局长”,还是“正”的,就灰溜溜地认输了。这事在局里传开以后,大家就“正局长正局长”地叫,他十分十分尴尬,大大地发过几回脾气,说:“这玩笑万万开不得!”  相似文献   

14.
8年前,他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因为女友被害,有关部门根据“有罪推定”,指控他为“杀人犯”,并3次被判处死刑。8年后,法院又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依法宣告他无罪,他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在真凶还没有归案的前提下,根据“无罪推定”获得释放的“死刑犯”。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的一天,在日本大分县别府港,一辆小轿车坠入海中。同车四人,只有一人大难不死,他是个中年男子,名叫荒川虎美。死去的是他新婚的妻子及她同前夫所生的两个孩子。荒川自称是他的“夫人”开车不慎坠海,他的“幸存”是“九死一生”。警察当局在处理这一“事故”时,对荒川在“事故”前的一系列行动产生怀疑。发现他婚后就替他的“新家属”保了高额赔偿金的保险(总额达三亿一千万日元),并买了一辆廉价的旧车,而他自己却没有保险。由于同车的其他人都死了,缺少能证明他犯罪的直接证据。于是,警察几次用同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热”已渐渐冷却,提起陈寅恪,或许人们会想起他那句洪钟落地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想起他的学究天人及“教授之教授”的称誉。不太有人会进一步留意他和他所处的时代到底是什么关系,也不太有人把目光投向他和他的同时代人。但离开了陈寅恪的  相似文献   

17.
身分感     
所谓身分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即“我是谁”。人对自己都有个自我评价,这里既有中正的“自分”、“自若”、“自尊”、“自重”、“自知之明”,也有自我肥胖的“自负”、“自命”、“自视”、“自恃”、“自是”、“自诩”、“自夸”等等,还有失去自信的“自馁”,以及适当表现风度的“自谦”。人们从一个人的这些“自我流露”里,多少可窥见他之为人。比如一个支部书记,本来是党的基层工作者,他却处处以“官”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口口声声“这些老百姓”如何如何,你说他是怎么认知自己的呢? 身分感,也是对“他人如何称呼自己”的一种敏感。那位支书,人家叫他“老王”,他装听不见,呼他“支  相似文献   

18.
新近一期的《深圳周刊》,披露了成克杰主政广西时的一些“奇闻逸事“,读后让人眼界大开。比如,成克杰多次公开讲,不是他自己愿意入党的,而是共产党要用他,把他拉进党内来的。又比如,成克杰特别喜欢唱歌,却说不怎么喜欢跳舞,因为自己不习惯“搂搂抱抱“。自言不喜欢“搂搂抱抱“的跳舞,仿佛有点正人君子的“高洁“,但成克杰又分明与一个叫李平的情妇长期“楼搂抱抱“。是否喜好跳舞可以存疑,而对于喜欢唱歌,成克杰从不讳言,并且他的这个爱好在当地也“颇负盛名“。成克杰对唱歌痴迷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是因此常常夜不归宿,闹得连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知他的行踪,党政主要领导更不知他的所在。这就是说,倘有什  相似文献   

19.
明代冯梦龙在《古与令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微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回答:“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了死了。”他也旧答:“那太好r。”他的老婆凶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他仍然回答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太好了。”于是,“好好先生”这个典故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20.
不知是父母给他取名字时有先见之明,还是他牢记了父母的教诲,格外珍惜这个名字,在刘先进同志已经走过的56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确实是一个又一个“先进”。他,23岁就带着一叠“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五好团干部”等奖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从中国人民大学跨入杭州红旗造纸厂的大门以后,一直以“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来要求自己,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1978年他进了杭州市人事局,二十年来,又有许许多多先进的称号伴他一路同行。人们常说,刘先进同志之所以先进,是因为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现任杭州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