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讨论句法时的热门话题,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象似性的定义,介绍了关系象似性中的三个重要原则,最后总结了语言形式与社会因素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法律与语言之间的同生共存关系。在论证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的前提下提出作为语言变体之一的法律语言必然具有语义模糊性。最后论述了法律语言的模糊性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张翼 《法制与社会》2010,(13):226-227
语言输入和互动被认为是外语课堂上两个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然而,两者在课堂上的关系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先后顺序一直是教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输入与互动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两者的辩证关系,并为语言教师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针对输入与互动先后顺序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语言具有原生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其维系着公共生活的有序运作,同时又对于个体具有身份构建和文化认同的意义。近代以来,政治权力介入语言领域,语言权利是民族国家共同语的政治构建与反构建过程的副产品。国家对官方语言的选择和对少数民族语言地位的安排是语言权利研究的重点。由此,在不同的时期也引发了关于个体语言权利与集体语言权利、自由主义与认同政治、语言公正与语言生态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争议。  相似文献   

5.
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水平作为人类高级认知层面的表达,与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犯罪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的现实。使得通过道德推理训练而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与策略成为罪犯矫治的一种有积极效果的努力。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的理论与司法实践技术的研究证明,道德推理训练方法在罪犯矫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1.语言起源的研究对象不是人类符号系统的起源 ,而是现代人语言的起源。 2 .化石解剖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有声分节语言的成熟有赖于咽腔成熟。 3.依据分子遗传学的夏娃理论 ,现代人祖先和现代人语言都具有单一起源性。 4.人类思维交际符号的演变表现为从原始体态语、原始手势语、胚胎语到现代语的连续统过程。5 .现代语言造就了现代人类和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7.
计算主义是20世纪中期在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图灵机模型以及计算机科学基础上形成的一股心智哲学思潮,其核心观点是把认知过程理解为图灵可计算函数的算法执行过程。受此影响,乔姆斯基在理性主义心智天赋论框架内吸收现代科学发展成果,创立了生成语言学理论用以刻画人类关键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有力推动了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的发展。生成语言学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有关人类语言心智的计算理论,强调语言计算的人类以及领域专属性,主张自然主义一元论,反对将语言心智还原为我们目前已知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过程。这一思想虽不乏争议,但在计算主义背景下考察其来源、实质及影响,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下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斯金纳言语行为理论与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理论由于在本体、认识以及方法论等层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分属两个不同的研究范式。虽然一般认为,乔姆斯基对于斯金纳《言语行为》一书的长篇书评,给了行为主义致命的打击,促成了心理学及语言学研究的认知主义转向,但实际上斯金纳的理论并没有从此销声匿迹。行为主义强盛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在自闭症儿童言语行为评估与干预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乔姆斯基与斯金纳关于人类语言问题的理论观点,相互之间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二者都是我们全面认识人类语言本质必不可少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模糊到裁判确定——一个有关司法过程的语言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存在于语言之中,法律的意义是透过语言而实现的。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法律语言具有模糊性。司法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与事实的结合。作为司法过程重心的事实的确定、规范的找寻和涵摄的演绎无一不与法官的言说密切相关,可以说是法官的言说才使得因语言模糊而造成的法律与事实的不确定性得到界说,从而获得了有关案件的妥当的裁决。司法过程就是一个法官有关事实与规范的语言叙事。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这就使进一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必要。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生态和谐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原始的内在和谐统一、外在的尖锐对立再到今天重构生态的和谐。正确认识这一变化,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关系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治国 《河北法学》2008,26(5):79-82
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民法是对宪法在民事领域的具体化;但宪法又是公法,与作为私法的民法有本质上的区别。与此相对应,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在性质、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宪法权利功能的变迁又使其有影响民事权利发展的可能性。人权是整体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础,人权入宪为宪法权利通过其体现的人权价值影响民事权利提供了法律基础,尽管如此,两者仍是不同性质的权利,宪法权利规范不能直接用于调整私人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建军 《时代法学》2010,8(3):28-35
作为罪刑法定主义的实质侧面,明确性是刑法规范对立法语言的基本要求,这就使得刑法的立法语言具有准确清晰、简洁通俗、庄重严谨等鲜明风格,然而,我国《刑法》的立法语言则存在着语义不清、累赘重复、罪状表述含糊、法定刑幅度过大等突出问题。为此,从宏观上来讲,需要制定一部规范立法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并构建立法语言审查制度,以期实现我国《刑法》立法语言的明确化。  相似文献   

13.
ANDREI MARMOR 《Ratio juris》2008,21(4):423-452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explore some of the main pragmatic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legal context. It will be argued that in some crucial respects, the pragmatics of legal language is unique, involving considerations that are not typically present in ordinary conversational contexts. In particular, certain normative considerations that are typically settled in a regular conversational context are unresolved and potentially contentious in the legal ca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essay also argues that a careful distinction between various pragmatic aspects of language use enables us to offer some generalizations about types of pragmatic enrichment that could be taken to form, or not to form, part of what is actually determined by legal expressions.  相似文献   

14.
在儒家思想史上,荀子主张性恶,常被视为儒家异端.但事实上,荀子的思想和以思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关系表现的是儒家内部的辩证对话关系.从荀子性恶论的深层含义看,荀子的思想一是突显了儒家的"功利主义",一是突显了制度层面的"公义"优先思想.就后者而言,它与孔子、思孟包括宋明新儒家从个人的道德本心出发来思考问题的思想进路明显不同,它们事实上构成了儒家内部的康德和黑格尔式的对话.具体落实到教育观念上,荀子的立论与思孟等相比同样显示出了差异:荀子强调的是"礼义法度"的制度性他律和强制,强调的是君、师、友和外在环境的决定地位;孔子、思孟等强调的是道德的自觉和启发.但尽管有如许差异,就德育本身而言,荀子同样承诺了德育的某种本体地位,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德育哲学".  相似文献   

15.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准确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传统的范畴理论,法律表达应符合准确性这一基本要求,故追求准确为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对事物的界定模糊不清以及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法律语言尤其是立法语言中常使用模糊词语,有助于增强语言表达的效率及保护当事人权利,但也会带来诸如过分扩大法官自由裁量权等不利后果。对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可借助内外部指导、司法判决以及相关语境而使之明确化,从而有效地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分膨胀。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体制改革与宪政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体制改革与宪政的互动是二者关系的实质体现,它一方面要求宪政必须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动和展开提供基本框架,进而指引和规范行政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也必须张扬宪政的价值诉求,实践宪政的制度安排,从而促进宪政的发展与完善.两者的相得益彰需要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财政体制的配套改革以形成整体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马念珍 《政法学刊》2007,24(3):73-76
警察有效地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常呈现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我们强调警察工作能在人权保护上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的人又认为,尊重人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时与执法相对立,甚至简单地认为执法就是对罪犯开展的战争。因而民警这一职业群体对警察权、人权以及两者关系的意识状态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民警职业群体的警察意识与人权意识的研究,期望能较为客观地呈现警察权意识教育以及重人权保护教育的现状,并对其的改进和完善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泽伟 《法律科学》2003,84(6):95-104
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是现代国际法上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而是互相统一、互相促进的。一方面 ,人权国际保护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 ,国家主权又对人权国际保护产生制约。在承认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情况下 ,国际社会在特定情势下为保护人权可进行干涉。  相似文献   

19.
李天相  吴真 《行政与法》2014,(1):115-118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法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环境法究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争议.学者们出于侧重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观的不同,在环境法是否能够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基于熵的理论研究方法,兼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系统论等科学研究成果认为,环境法调整的是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自身运动之间的协调关系,简而言之,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法学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问题。环境伦理并不能为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充足的论据 ,而且在现实法律形态下也存在诸多障碍。学界对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分歧 ,根本上渊源于对“法”概念的不同认识。建构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法律体系是更为务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