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爱珍 《学理论》2009,(32):59-60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的语言哲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的逻辑图像论,后期他提出了语言游戏说。本文认为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观并非是对前期的简单抛弃,而是继承基础上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语言游戏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概念,标志着他从理论语言哲学向实践语言哲学的转向。"语言游戏论"之于跨文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语言作为主体间交往的重要媒介,源于生活、行于规则、意于使用,它为不同生活形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架起了沟通和交往的桥梁,它是文化共感性的深层依据,它为跨文化语言习得提供了生活世界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刘辉 《学理论》2014,(5):150-151
语言游戏思想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话语是以各种职业或工作场景分类的话语互动。以语言游戏思想为先锋,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引入话语分析研究,尝试为机构话语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4.
丁璐璐 《学理论》2013,(6):37-38,71
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对分析哲学的影响意义深远。他的理论先后主要传承了两位学术巨擘弗雷格和罗素的哲学理论,对于罗素的分析哲学思想的批判地继承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哲学史上经典理论碰撞的典范。维特根斯坦前期的主要思想语言图像论和真值函项理论以及其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中的"可说与不可说"命题都是其哲学理论的精髓所在。理清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来源以及其前期的重要学说对于更深刻地解读分析哲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包庚 《学理论》2013,(3):21-22
与前期主张"逻辑图像论"不同,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说",认为形形色色的"语言游戏"并无共同的本质,唯有"家族相似性",主张语言的意义在于其用法,标志着维特根斯坦思想从语法学向语用学的飞跃,具有反形而上学性。  相似文献   

6.
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现代化强国往往伴随着话语的崛起和强大。语言的本质是思想、话语的直接现实和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生成论、语言属性论、语言革命论和语言使命论的深刻洞见为中国话语建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指引。语言生成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必须"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语言属性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辩证统一;语言革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改变世界"为历史任务;语言使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人类解放"为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7.
陈娟 《学理论》2012,(24):32-34
从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定义入手,归纳总结了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方法.随后结合学术界对私人语言存在的探索,提出了几点探索性意见,但同时也提出了私人语言存在论证中的不足.最后结合文学作品,阐述私人感受在艺术领域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论确实性》一书中,维特根斯坦对摩尔的批评不只是为了指出摩尔对语言的误用,更是为了强调常识不足以解决哲学问题。这也体现了维特根斯坦一贯坚持的观点,即:只有通过对规则的反思才能克服怀疑论的倾向。他对语言的描述就是真正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9.
就如何来理解《逻辑哲学论》中的"阐释"概念这一问题,在学界引起了一场争论。正统派认为,"阐释"具有多种意蕴,对出现于《逻辑哲学论》中的"阐释"概念要做具体的语境分析;新派认为,"阐释"是《逻辑哲学论》的言说方式,是对哲学疾病的一种治疗;折衷派认为,"阐释"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描述性揭示;"阐释"概念的多种诠释,是维特根斯坦在以新的方式从事哲学研究时,所陷入的"解构"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建构"的困境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张守夫 《理论探索》2006,8(2):34-36
亚里士多德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对语言的层次进行了划分,他提出了约定俗成语言论、由种加属差来定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论、不能定义的最高的种即哲学范畴的意义分析理论。深入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三种不同语言形式的思想,对现代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超  王悦 《学理论》2010,(27):242-243
语言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一直研究的问题,历史上关于语言的习得理论主要有刺激—反应说、建构论、天赋论等等,但是没有一种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语言的习得过程。维果茨基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运用到语言的研究中,为语言获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从语言发展的顺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方面对维果茨基心理语言观的一次再认识,并找出对当今幼儿语言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何迪 《学理论》2023,(3):44-46
维特根斯坦认为以往哲学总是用概念建构理论,采用或本质主义的或片面的或抽象的僵化模式认识和思考问题,导致日常语言的误用,从而产生“哲学病”。因而要对哲学进行治疗:实现对概念的考察,让语言回归日常生活,既要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语言的“家族相似”,又要通过“综览”把握语词用法,在语词的使用中呈现日常语言生动、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陆通 《学理论》2009,(8):13-14
《逻辑哲学论》作为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代表作,是由对世界的把握开始的。世界首先被分解为诸事实,通过思想对事实的逻辑分析,进而得出世界与语言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的结论。语言作为世界的界限,区分了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东西,伦理即是作为不可言说的东西。伦理虽不可言说,但并不意味着其是无意义的,只不过伦理的意义不能用语言逻辑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参照与康德同时代的卢梭、赫尔德、洪堡特等人关于语言的学说,分析了康德关于语言分散的说法,得出十五条基本判定,进而通过比较,看到康德及其时代关注得更多的是人的问题,而后来成为哲学时尚的语言哲学问题在当时只是从属和次要的论题.康德关于"人的问题"并没有在后来的语言哲学中被解决或消解.因此,在康德逝世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思考如何追问:"什么是人?"  相似文献   

15.
悖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古往今来,有不计其数的哲学家在研究它,想尽办法解决他。有人认为在诸多研究悖论的学者之间,罗素的研究是较有价值的,因为层系解决悖论的方法,几乎都渊源于他早年提出的见解,并且罗素是从本质上而不是从个别技术细节上来分析悖论的。本文详细分析了罗素的语言层次论的来龙去脉、具体内容和在解决语义悖论上存在的缺陷,试图让读者充分了解这个逻辑学上经典而有趣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转向"是一种当代学术思潮,主张以语言为中心发现事实与建构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构成巨大挑战,对政治学方法论的影响可分语言学的视角与语言学方法两个层面。语言学视角主张"语言的政治化",语言成为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但有两种不同的视角预设。反映论预设把语言视为介质,透视并反映民族、国家、制度等宏观议题的"强结构",而建构论预设把语言看作本源,塑造并建构社会网络、集体认同、行动等中微观议题的"弱结构"。语言学方法强调"政治的语言化",把书写文本视为发现政治事实的全部论据,具体表现为语词分析、概念分析与话语分析三种类型,以不同方式进入政治学研究。"语言学转向"的缺陷在于,视角的不同预设带来知识的不确定性,而方法的文本主义导致不必要的混乱。中国政治学方法论正受"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不能因视角与方法的新颖而忽略缺陷,需要跳出"语言的牢笼",回到超语言的社会事实与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7.
储桃红 《学理论》2009,(18):89-90
悖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古往今来,有不计其数的哲学家在研究它,想尽办法解决他。有人认为在诸多研究悖论的学者之间,罗素的研究是较有价值的,因为层系解决悖论的方法,几乎都渊源于他早年提出的见解,并且罗素是从本质上而不是从个别技术细节上来分析悖论的。本文详细分析了罗素的语言层次论的来龙去脉、具体内容和在解决语义悖论上存在的缺陷,试图让读者充分了解这个逻辑学上经典而有趣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5)
淘宝体人称代词"亲"来源于网店客服,他们将客户统称为"亲",并以"亲"的频繁使用为标志。如今,淘宝体"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其使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就淘宝体人称代词"亲"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从语言主观性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观察、提炼和分析,进一步预测淘宝体人称代词"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卢梭表达了一种与理性主义不同的语言观,认为语言起源于情感而非需要,并且语言的发展是退行性的,语言的发展是一种退化。卢梭的情感主义思想倾向必然导致他对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区分,他的语言观是他对人类社会进行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划分的必然结果,而其语言观本身也包含着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区分,这是他情感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他浪漫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当代以经验论、意向性理论、存在论为代表的语言意义理论强调了语言意义的认识维度、存在维度,却没有直接说明语言意义的伦理维度。通过对当代语言意义理论的批判,可以揭示出语言意义的伦理维度。语言意义不但有伦理维度,而且是语言其他意义的根源。语言的伦理意义具有本源性,它是语言作为对话关系的直接意义。对话是他者呼唤我,我回应他者的责任关系。对话的责任关系是研究语言和意义的根本性条件。对语言意义他者伦理维度的揭示,有助于开创一种新的语言伦理学,它强调语言以对话伦理为场域,伦理以对话语言为基础。在对话的联结中,生成了责任主体,语言和伦理也在责任主体的生成中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