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和地方财政博弈随着财政制度调整一直存在。在两级财政博弈下,地方政府在财政包干制度下存在“经营企业”行为,在分税制制度下存在“经营城市”行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行为结合土地制度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大举借债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又逢年终岁末,各行各业的检查验收工作又开始了。应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有些机关和部门将检查验收变了味。一班人马到一个地方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然后进酒楼餐厅,一顿酒足饭饱之后,就算验收合格了。检查成了“简”查,验收变成了“宴”收。难怪有些基层群众嘲讽道:“上级部门来检查,赶快准备烟酒茶;地方特产多多带,各项工作都不赖。”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目前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支付制度不完善、支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晰各级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二是要在收支计算方面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三是优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四是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应予以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启峰  陈太玉  黄辉 《学理论》2009,(32):49-50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力的推动了各地城市化建设步伐,特别是在当前为保增长、扩内需、促稳定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无序迅猛增长,也潜伏着不小的风险,应予以规范。本文在认真分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在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持高等教育、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难而实施的一项优惠政策,按理说其受益者应该是那些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但事实上,眼下不少地方开办的各种形式的助学贷款不同程度地掺杂了“水分”和“人情”。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助学贷款并非完全用于助学,上级额定或有关部门通过“变通”争得的有限的贷款指标有不少因碍于人情和行政干预而被挪作了他用;二是享受到助学贷款优惠的贫困生比例较低,而名不副实的“贫困生”反而较多;三是助学贷款存在“内部人”或“关系人”一人多贷,化整为零的现象;四是助学贷款透明度不高,享受其…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中财政贴息的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贴息是指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财政代为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由项目本身负责本金和其余利息的偿还,即银行按国家规定给某企业或项目(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或项目)低息优惠贷款时,由财政对优惠贷款利率与正常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给银行予补助。从性质上讲,财政贴息属于财政信用的范围,它弥补了项目直接经济效益方面的缺陷,体现了国家的政策意图,是政策性金融的有效工具。目前西部地方财政用于支持经济建设的财力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很低,直接投资于西部大开发的制约性很强,所以,如何引导民间资金投资西部是当务之急。财政…  相似文献   

7.
李丽琴 《行政论坛》2023,(3):159-166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建设主体在绿色技术创新上采取的行为策略将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本地政府在本地绿色技术创新策略上实施了“逐顶竞争”,但对邻地并未产生“示范扩散”效应。通过对其传导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对本地环境规制、R&D经费投入和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但对邻地的R&D经费投入以及产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从财政分权视角探讨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本地—邻地”效应,有助于为推进各地方政府共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夏蜀 《理论视野》2013,(9):36-40
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海量贷款以及地方政府巨大而不透明的债务,已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地方银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十几万亿的贷款规模立下了“汗马功劳”。地方银行能对政府债务有如此大的贡献是与其公司治理结构密不可分的。而地方银行公司治理一直在理论政策与实际运行方面存在着争论与矛盾,本文试图用一个新的视角,在我国现行国家治理结构框架下讨论地方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旨在解决地方银行公司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化解其潜在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曾在八十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县域经济,面临什么新问题,预示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势,是值得充分讨论的。宏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80年代初推行的财政分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强化了地方经济。财政分级承包使财政体制由原来中央一个政府财政、一本帐“统收统支”,改为当时约8万个地方政府都建立财政。这种变革一方面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有了加速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极大热情。正是这一政策,使八十年代几乎成了地方县以  相似文献   

10.
周琳 《理论导刊》2001,(5):32-33
一、我国财税政策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一)从财政政策方面看,主要表现在:(1)先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利于西部经济的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央政府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建国以来,我国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采取的办法,虽然在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某些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缺陷。如现行中央政府对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按照“存量不动,增量调节”原则,仍维持“税收返还”的办法。这一办法实际上是根据历史事实和地方的谈判能力来确定补助的数额,而不管地方的财政能力及需…  相似文献   

11.
周孟亮  吴鹏 《理论探索》2023,(3):106-114
在过去十年,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政策性金融在脱贫攻坚时期发挥了重大基础性作用,实现脱贫地区全面乡村振兴需要其持续发挥作用。我国政策性金融自身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存在不足,政策性“存量”贷款大多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缓慢,可能影响支持乡村振兴的“增量”投入,依赖政府购买服务的还款模式在乡村振兴时期存在“合规性”风险,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存在市场化来源和政策性运用之间的矛盾,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也不利于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政策性金融支持脱贫地区全面乡村振兴,要顺应国家政策变化,加强政策性金融“存量”贷款管理,在创新中强化政策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增量”支持,扩展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加强“政银”在全面乡村振兴方面的沟通合作。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十五”时期环保规划框算,深圳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共需200亿元。政府财政投资为83.3亿元,资金缺口达116亿元。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是融资渠道狭窄。现行环保融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体制内的财政性融资、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地方财政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投入比例相对偏低。二是融资机制落后。深圳环境保护的融资机制与经济体制极不相称,环保投入机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还是环保投资的主渠道,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与我国经济体制高度市场化的…  相似文献   

13.
蒋洪 《团结》2010,(2):20-22
政府信息公开.提高财政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已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然而在一路高奏的阳光财政乐章中仍可以听到某些不和谐的音符。前不久.有记者问一位地方财政官员对预算报告难读懂的看法时.这位官员表示:“这个不需要每个代表都能看懂”。  相似文献   

14.
《瞭望新闻周刊》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与基层干部存在的错误理念、提法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地方为了减少保障支出,提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就业无保障”、“社保不养懒汉”等口号。在一些大学甚至规定学习好的大学生可贷款助学、学习不好的不给贷款等等,这与保障基本生存权等现代保障理念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原则,初步构建了地方税收体系,基本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改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地方税制改革相对滞后,存在地方税收税源分散、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地方政府“理好财”的积极性,制约了地方政府运用地方税收杠杆,  相似文献   

16.
年终岁末,又到了各级领导们述职的时候。述职,按照《辞海》的解释,“原指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后来外官向中央政府汇报施政情况亦称述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是“向主管部门陈述工作情况”。由此可见,原来意义上的述职是向上不向下的。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权力体制下,诸侯确实只需向天子述职,下级只需向上级述职,  相似文献   

17.
数据表明,2001年,全国9亿 农民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农 业贷款仅相当于城里人的个人住房贷款的1/2左右。 记者最近采访了相对欠发达地区河南、相对发达地区山东和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的农区,广泛接触金融部门、县乡干部、有关专家和农民,了解到农民贷款难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农村资金大量“失血外逃”,农业调整结构、农区经济发展缺资金等现象相当普遍,“零贷款村”在不少地方出现。  相似文献   

18.
到岁末年初,往往会出现一些与平时不同的现象,有人称之为“年终病”,这是很贴切的。现在都在搞警示教育,应把“年终病”当作一项重要警示内容来抓。  据粗略观察,“年终病”大致有这几种表现:一是虚假浮夸。有的领导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便绞尽脑汁在总结材料和统计报表上下工夫、做文章,编假数字,报虚指标,欺上瞒下。和自己比,总要写得今年比去年成绩大;横向比,总要编得比兄弟单位事迹突出。二是查、评过滥。一些部门总热衷于出名目、耍花招,对下属单位搞这检查、那评比。想以此显示领导机关的权威,或当成向下属单位搞…  相似文献   

19.
1994年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重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格局,在中央与省两级间初步搭起了一个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各省也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在省以下范围内相应实行了省对各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从这几年的运行情况看,新体制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但实行运行中新的财政体制还很不完善,暴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新老体制双轨运行、省以下各级企业的行政隶属级次界线并未彻底打破,以及实行按投资分税等诸多方面,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面对地方隐性债务存量,中央“不救助”原则起到了很好的源头管控和风险规避作用,但近年来有些地方不断加剧的政府债务风险也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借鉴预算法中对有关地方实行扶助的制度经验,对地方债的自救施以“有限扶助”,是制度选择上的一种可能。“有限扶助”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兜底救助”,是中央在坚持“不救助”原则、由地方自行偿还的基础上,明确对资格、流向、程度和方式进行限定的扶助:根据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强弱,限定扶助对象资格;根据地方债筹集资金的性质不同,限定扶助资金流向;根据中央财政压力的大小,就整体债务规模限定扶助程度;根据中央在地方债法律关系中的角色定位,限定扶助方式。同时,中央对地方政府实施扶助的前提条件、程序设计、责任追究等应当通过法律进行明确,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中进一步防范化解“有限扶助”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和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