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刘熙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在理论上完成了对许多古典美学范畴的总结。意格就是其中之一。“意格”一词,从唐代提出,经由宋人姜夔等人的倡导,已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与道教生命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冰  何松 《求索》2005,(12):129-131
《道德经》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为道教乃至中国传统自然生命美学奠定了哲理框架,涉及了生命美学的哲理基础、基本内涵、相关范畴和哲学意义。重新解读《道德经》,有助于道教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美学理论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接轨,发挥生命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引子 浩瀚无垠的宇宙间,存在两类对立统一的现象,一类是遵从“非此即彼”逻辑关系并有着确定因果关系的精确性现象,另一类是突破了“非此即彼”逻辑关系并有着不确定因果关系的模糊现象。仅抽象地对其数的关系与空间形式进行研究,便形成了数学王国中两个庞大体系,即确定性数学与不确定性数学。前者产生的时间已非常悠久,后者则以随机数学和近四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模糊数学为代表。由于模糊数学不但要研究模糊现象,而且还要寻求两类现象相互转化的条件,是一个贯穿着自然辩证法和严密逻辑的高深的数学领域,它的问世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4.
论“格调”     
本文主要是从一般美学内涵的层面 ,分析“格调”范畴。研究古典、分辨“时代格调”,其意义不只在于摹仿 ,更在于养成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高雅趣味 ,揭示中国文学的古典主义精神和典范风格 ,给中国古代文论提示出一种走向理论分析的技术化、专业化的趋向 ,这与西方现代文体学和新批评等的文学研究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6,32(1):93-101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感性思维方式;“阴阳”范畴启发了古典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辩证的艺术创造智慧;刚健宽厚的君子人格追求代表了中华人格自我砥砺的生活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6.
时中,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主要属于儒家思想。迄今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似仍有不足。对它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影响、作用,目前讨论的尚不多,本文拟就时中精神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义,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郁沅、倪进等著的《感应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以全新的视角 构建了一个崭新的美学体系。近些年来,冠之以“美学”的著作真可谓数不胜数,建构的所 谓美学体系也不算少,但是像《感应美学》这样极富特色的美学著作尚不多见,像这样以“ 感应”为核心范畴和逻辑起点创建的美学体系更是独树一帜。该书作为一部“原创性”美学 著作颇具新见,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也不乏新意。与诸家相比,《感应美学》在“会通中西” 时,坚持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在“融合古今”时,坚持了“古为今用,厚今 薄古”的原则;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哲学有没有自己民族化的逻辑范畴理论,是否只是重伦理政治而轻逻辑思辩,只有“经注经解”而无逻辑体系呢?近年人们开始注重直接“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与运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历史规律,这是不是“套用西方哲学模式”,必然会“回到黑格尔”呢?这是当前哲学史工作者十分关心而又关系到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佛教的“圆”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与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外来的印度佛教“圆”观与中国固有的“圆”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圆”观念。然后是这一中国化了的佛教“圆”观念,又通过激活和强化中国人的“圆”观念的方式,以三种途径参与到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中去。在经过文论家们的一番诗学化的改造和转化之后,佛教的“圆”范畴就转变为了审美的文论“圆”范畴了,“圆”也就因此而由一个普通的词,升华为一个文论的审美范畴了。  相似文献   

10.
"感应美学"作为新时期中国美学中一种新的体系建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它以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特有范畴"感应"作为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石,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一个范例;二是它在考察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时,用"感应"取代"反映",更辩证地说明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为重新认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提供了中国视角;三是它跳出现有美学体系,从"感应"的途径探讨审美活动与艺术欣赏,对其进行了更恰当的描述,为多角度研究审美活动与艺术欣赏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莫付欢 《前沿》2010,(20):37-39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既决定了它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事实,同时也引发了在这个基础上美学如何建立的问题,即美学如何获得自身独立性和特殊性。对于美学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美学的本体论及其基本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基本范畴及其独特的思考方式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美学研究中具有多向度开放性特征的美学前沿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庸之道备受国人推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13.
“无”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源起隐含着原始的巫文化和诗性文化智慧,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阶段,禅宗哲学的阶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阶段。“无”的哲学美学智慧,就老庄哲学而言,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破除了只知“有”而不知“无”的思维,形成一种超越的智慧,并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就禅宗而言,则在于它导致中国心性美学传统的强化,使意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美学思维走向成熟;就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而言,则在于它使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理论得以形成和实现。“无”的哲学美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美学还有许多相通之处,重视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美学智慧的生成,亦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意象: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王洪波 《求索》2007,(2):186-188
“意象”是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它发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在东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学体系中也有具体、深刻的体现。“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意象”理论集中体现了东方各民族美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郭守运 《求索》2008,(2):109-111
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具有家族性、连锁性和自我丰富性等特征。“奇”范畴的形成具有道家和兵家思想特色,经过儒家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以“奇”为核心的范畴家族和序列。“奇”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必须充分考虑其历史性和逻辑性的结合。“奇”范畴家族是一个动态发展且开放的半系统结构,具有中国诗性文化特有的伦理性、崇高性和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后人统称为“墨辩”。由于它以“辩”(辩论、论证)的理论与技术为核心构建了我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所以称为“墨辩逻辑”。墨辩逻辑集中体现了作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之一的中国逻辑的最高成就,它对其后的整个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趋向、范围、特征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墨辩逻辑的特点做一些初步的、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玉 《思想战线》2004,30(5):99-102
中国古代只有"民"的概念而没有"人"的概念,"民"作为概念和范畴其意义是在和"君"以及"社稷"的相互关系中确定的。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是第二位的。中国古代的"爱民"与"重民"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群体主义",本质上是"君主主义"。中国古代的个人观念与西方的个人观念不是相近而是相反。  相似文献   

18.
这本书声称是“对当下中国文学的一次暴动和颠覆 ,把获取了不当声名的‘经典’作家拉下神坛” ,这是很有煽动力的广告语。然而 ,广告确实只能当广告来看。这种广告语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 ,文学作品的价值从来不是以其“声名”来评判的 ,所以将矛头指向“声名”本来就像堂吉诃德挑战风车 ,在严肃的批评家看来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文学声誉学”向来有自己的逻辑———也许更多地属于研究社会心理的学者关心的范畴 ,批评家要真的“暴动”、“颠覆” ,成为“另类” ,也许应更多将目光转向新思想的生长点。缺乏新的思想深度 ,只能让人怀疑这种向…  相似文献   

19.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哲学教学中使用频率颇高,但含义又十分模糊的概念。本文通过分析先哲们对此范畴的界定以及现代科学的启示,对客观性范畴做了如下理解: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为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客体亦不等同于“客观性”;“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之中;“客观性”的获得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中国美学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节末 《思想战线》2001,27(6):59-62
传统修史惯制缺乏对古代美学史内在发展理路应有的关注,导致美学史史脉研究宏观上难以开展,微观上欠缺深度.中国的美学从起源上看是哲学美学,具有审美优先的特点.自然主义和人格主义是古代美学的两大品格,它们是内在统一的.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庄子美学和从玄到禅是两次大突破,先秦、魏晋和明清之际又发生了三次大综合.合理地确定基础文本对修撰美学史十分重要,因为基础文本中蕴藏着核心问题.以研究中国人的感情经验为内容、以严密的思辩为特征、以适当理论为指导,所形成的美学史,才是扎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