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到来,必然会使传统德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我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特别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环境。这种全新的德育环境,必然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儿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导致青少年们对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观点、政治观点由欣赏走向趋同,从而冲淡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效果,对青少年德育培养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对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和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德育培养提出的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网络环境下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坚持的原则和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培养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民社会正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并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各自局限性出发,来探讨怎样克服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二元对立的模式,从而达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许芳  范国华 《行政与法》2006,(12):119-121
“以房养老”模式是帮助老年人在不出售房屋的前提下将房产套现,以现金保障老年生活的模式设计。基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充分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现实状况,文章认为我国引入“以房养老”模式只是时间的问题。文章对大陆法系由来已久的让与担保理论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法律框架,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有效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剖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后”大学生在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表现出一些群体性的显著特征,这些群体性特征的产生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对此,需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模式等各方面出发,探索出一条新的高校德育途径。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晚年在论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理论时,提出并深刻阐发了"合力"思想。其"合力"思想既说明历史客观规律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支配作用,也承认个人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一定影响作用。恩格斯的"合力"思想对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合力"思想要求高校在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规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下,建立起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内容体系化、德育方法综合化的整体性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归因倾向正确与否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而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归因偏差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加以矫正,从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本文对德育过程中师生的归因倾向、归因偏差与矫正、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德育理论与归因理论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归因倾向的过程;运用归因理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提高德育实效、加速德育科学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人数急剧增加,其中未成年人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面对网络社会中秩序混乱、规范缺失、监管乏力、泥沙俱下的事实,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及其教育的研究,制定网上游戏规则,教育网民遵守网络道德.同时,教育学界亟待建构中国特色的网络德育学.综观我国网络德育学产生的生态环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活化的德育新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但一直以来德育处于似乎很重要却又被搁置一旁的尴尬境地。德育的实效这几年遭到许多批评和责难与其日益脱离生活有密切关系。德育的科学化、理想化、制度化和抽象化皆导致德育脱离生活,削弱德育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呼唤德育回归生活,通过德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达到"教学合一",使德育课程和教学回归生活:另外,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和谐德育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德育工作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谐德育的构建是高校和谐教育工作的必然目标。目前,高校德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已经不再停留在对德育工作理论的探讨,而是对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注。在和谐德育视角下,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对于搞好高校德育创新工作,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一直都受社会的重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优劣。通过比较中美德育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比较,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为我国的德育教育找到新的突破。本文主要从中美德育的特点进行比较,以至于找到我们国家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后科尔伯格时代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并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前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德育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应强化理论思维,坚持系统论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连续扩招,传统德育的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群体结构、身心特点的变化,因此,当前高校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呈现出重价值知识、轻价值体验,重价值批判、轻价值选择,重价值应然、轻价值冲突,重宏大叙事、轻日常表现等几种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价值观教育理念的本本主义、教育内容的官僚主义、教育过程的本位主义、教育评价的形式主义等。在厘清缘由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从开放德育的视角,推动高校价值观教育内容和培育方法的更新和改善:聚焦大学生的价值需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澄清教育,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能力;提供价值体验的空间,使价值观内化到受教育者的价值体系中。唯此,才能走出一条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新型德育理论和模式之路。  相似文献   

14.
试析当代西方绿色政治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运动中出现了一种新兴思想流派——绿色政治理论。它随着环保运动的深入发展和绿党在西方政坛的崛起,对西方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它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和世界和平运动深入开展的形势下产生的。这一理论对人类传统的价值理念、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政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最小限度地利用天然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环境负荷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围绕这种发展模式所建构的法律保障机制,我们统称之为循环经济法。循环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其意义就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从循环经济法的内涵和必要性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方法中两种基本的教育方法,二者各具特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显性教育或隐性教育,应该将二者整合起来,有机的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本文从课堂生活、社会实践和网络生活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整合的对策,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出现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学德育的新问题也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中学生成为"网虫"、"网瘾"和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中学德育仍然是传统的说教方式,很难适应当前中学德育的新形势.作者认为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应回归生活教育,使德育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内心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法治行政就更显其紧迫性。法治行政意味着法律对行政具有绝对的支配力和最高影响。它说明行政权力应当来自法律的规定,特别是对公民权利产生直接影响的权力必须由法律明示,行政亦无法外特权。可是,我国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特别权力关系却往往在破坏其发展。因此,我们应从务实的角度对特别权力关系进行扬弃,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特别法律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社会哲学的元理论,为解释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调控体系之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采取社会本位的法律多元主义的立场,以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交往互动行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法规范之形成的建构性意义。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法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基础性调控作用。并结合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讨论了建构良性循环的日常生活法体系对形成健康平衡的社会秩序调控系统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交往互动行为和生活世界是哈氏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两个概念。并结合案例,通过分析哈氏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对建构交往理性基础之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进行了理论铺垫。第二部分讨论了建立在交往理性之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之形成与发展过程。首先,通过考察日常生活中的法与活法的区别联系,把日常生活中的法定义为:在交往行动中产生,经由主体一致性同意而形成对彼此行为之稳定性预期,从而约束主体行为,具有连续性规范意义的行为准则。随后,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社会模拟理论,分析了随着交往及交往扩大化,日常生活中的法吸收整合其他一般行为规范而不断发...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经历了数次重大的转型和变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化"改造再到中苏关系解体之后的"中国化"探索,从"文革"十年的全面停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创新,德育理论研究在波折中不断前进,在波折中不断探索,实现着自身的现代转型及改革创新。新世纪以来,中国德育学者继续开展德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在本土教育语境及现实问题背景下展开中国德育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的创新,形成了一批兼具理论原创性与实践引领性的德育模式,展现了多元开放姿态下的学术争鸣与学术创造。展望未来,中国德育理论研究必将在中西方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走向深化和拓展,并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话语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