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廉政瞭望》2013,(20):12-12
9月15日,网络大V于建嵘教授,前往贵州兴义市则戎乡担任安毒村村长助理,指导乡村建设。并放言不用政府一分钱,带领一个团队,吸引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建设农村。哪知事隔一月,乡政府一直不任命这个“教授村干部”,据媒体报道,于建嵘与地方政府之间一直有分歧。从当年知识分子下乡,到粱漱溟的乡村运动,到陶行知深入农村教育改革,再到今日于建嵘等学者的“下乡困境”,学者如何走入乡村,把研究和实践结合,是一个恒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曾勋 《廉政瞭望》2018,(12):50-51
陕西佳县县城对面的山头叫白云山,白云山上有一个白云观。白云观不是由于建在白云山而得名的,而是因为修庙观时,山顶上常常有白云缭绕而得名。6月中旬,于建嵘“游荡”至此,对这样的道教名观,平素他是一定要去参访的。但是一个电话,让他决定不进观了。原来,一名从佳县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是于建嵘的朋友,得知于建嵘到了佳县,要联系当地的县领导接待。开始“在中国游荡之前”,于建嵘就立下了规矩,“不需要任何官方的接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享誉全省的“贵州沙石峪”——兴义市则戎乡为典型,重点对该乡的区住优势、资源优势进行线性分析和提出对策思考。旨在突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缩小城乡差距,为喀斯特地区的脱贫致富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11,(2):56-57
据12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需要关注“社会新底层”。“社会新底层”这个群体成分很复杂,不仅有失地没有获得合理补偿的农民,  相似文献   

5.
叶茂 《廉政瞭望》2011,(2):24-25
直到记者走进江西省万载县“领导干部星期天学院”,标有“当前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的红色条幅仍悬挂于礼堂的最显眼处,这正是2010年11月1日中囝社科院教授于建嵘来此授课的题目。  相似文献   

6.
妙语连珠     
大家都觉得自己弱势.关键在于社会规则存在缺失、不明确,人们无法感到自己在社会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了规则的保护。总有一种不确定感。 ——社科院教授于建嵘谈“全民弱势心理”  相似文献   

7.
大事记     
《当代贵州》2010,(16):50-50
16日 十届省委常委会召开第78次会议。(一)讨论了省委宣传部报送的《关于推进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二)讨论了省委组织部关于表彰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党支部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请示。(三)讨论了其他有关事宜。  相似文献   

8.
《党建文汇》2005,(2):7-7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于建嵘撰文说,目前,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治理性危机,党的农村工作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9.
吴林 《党建文汇》2007,(6):33-33
2007年4月7日上午,于建嵘又一次走进了北京东庄,这个在中国版图上目前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村庄。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0,(15):122-12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建嵘提出,30余年的改革开放,让我国知识青年群体发生了很大分化:一部分被利益结构化,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知识精英联盟;另一部分被去利益结构化,成为底层知识青年群体。  相似文献   

11.
《党建文汇》2010,(10):3-3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要有仰望星空的人,不局限于思考小问题。我们国家就是缺少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战略知识分子,战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超越公共知识分子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冷冻村的愿望是:继续把金银花产业做大,还要通过QS认证,品牌才能唱得响,产品才能进超市,每家收入都要增加一两千元。大年三十晚上,清脆喜庆的鞭炮声已响彻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的山谷。  相似文献   

13.
<正>兴义市则戎乡山多石多陡坡多,林少土少田稀少。由于人口膨胀,资源过度采伐,石漠化严重,山石裸露,灾害频发,"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人民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新中国成立后,则戎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生态优  相似文献   

14.
书荐     
《当代贵州》2013,(4):60-60
作者:吴敬琏许小年于建嵘等出版社:线装书局《中国2013关键问题》摘录:中国当下正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经济转型、制度变迁以及社会和文化的重建。多重转型的叠加和各种矛盾的累积,使我国的转型和制度重建,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不会有简单的办法解决转型中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0,(11):58-58
<正>于建嵘在2010年第8期的《同舟共进》上撰文指出:早在200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近两年来,在部分地区和行业,职工队伍  相似文献   

16.
<正>16日十届省委常委会召开第78次会议。(一)讨论了省委宣传部报送的《关于推进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二)讨论了省委组织部关于表彰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党支部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请示。(三)讨论了其他有关事宜。  相似文献   

17.
正"冷洞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比物质还要宝贵。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贵州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2010年4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铿锵有力的话语,引起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激励和鼓舞着贵州人民战胜灾难、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信心和斗志。  相似文献   

18.
<正>一清明时节,黔中大地仍未"雨纷纷"。旱魔,无情地从夏秋肆虐到冬春,央视气象预报云图上那一片让人揪心的赤红,曾久久定格在云贵高原。在我省抗旱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来了!他深入黔西南州察看旱情、指导救灾,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在耳闻目睹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艰苦奋斗、智斗旱魔、绝地逢生的感人事迹后,总理动情地指出: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就是贵州精神。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10,(6):56-57
<正>于建嵘在4月9日的《中国评论月刊.网络版》上撰文指出:目前,知识青年群体中,一部分成为底层知识青年,大体上包括三类人:生在城市,大学毕业后无业,在家"啃老"的城市青年;生长在农村,大学进城读书,毕业后无业,有的进入城市为"蚁族",有的心有不甘地待在农村;随着进城打工的父母生长在城市,在接受了  相似文献   

20.
张天明 《当代贵州》2012,(11):48-51
时代精神助贵州腾飞2010年4月,持续干旱了8个月的贵州,进入抗旱最为关键的时期;4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贵州旱灾最严重的黔西南州。在旱情重灾区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干部群众通过"滴灌"抢救金银花,进行生产自救,他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被温家宝总理称为"贵州精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是新历史条件下对"贵州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是贵州历史性跨越的现实需求,被誉为"贵州当代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