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6,(4):48-48
6月1日结束的美、俄、中、英、法、德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外长级会晤就伊朗核问题解决方案达成共识。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7月3日说,如果伊朗在7月12日之前不对六国方案作出答复,美国将谋求通过联合国对伊朗采取行动。伊朗外长穆塔基7月4日说,伊朗此前宣布的8月22日就六国方案作出正式答复的最后期限“不可改变”。7月12日,在巴黎举行的美、俄、中、英、法、德六国外长级会议决定将伊朗核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六国方案中的措施有: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刚刚一起秀吃汉堡包,美国司法部6月28日就宣布,美方经过多年调查后逮捕了10名俄罗斯间谍嫌疑人,另有一人在逃。消息传出,全世界舆论哗然。就在国际社会纷纷猜测已经变暖的俄美关系是否会再次出现寒潮,为什么美国在这个节骨眼上发难以及俄罗斯将会如何应对时,俄罗斯甩出了回牌,同意用4名在押的美国间谍换取这10人,吵吵嚷嚷的俄美间谍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但这场风波还是折射出俄美关系的一些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3.
《时事资料手册》2008,(3):55-56
4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率领700人的庞大代表抵达俄度假胜地索契,对俄进行2天的非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他与俄即将离任的总统普京及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了会晤。俄美双方签署了对两国关系进行总结和定性的《俄美关系战略框架宣言》。  相似文献   

4.
博弈叙利亚     
马晓霖 《时事报告》2013,(10):47-47
9月14日,美国国务卿克里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经过三天磋商,达成有关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的六点共识,并将作为安理会决议草案提交给其他成员国讨论。美俄这一协议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不仅为叙利亚免遭美国攻击创造了条件,也使叙局势出现戏剧性转机。据美俄协议,叙利亚必须一周内提供所有化武文件,11月允许联合国核查人员到位,最晚明年中期全部销毁或向境外转移化武。  相似文献   

5.
苏耀光 《前进论坛》2009,(10):18-18
2009年8月12日至19日,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率调研组,赴黑龙江省就“推动对俄贸易战略升级,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对俄贸易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哈尔滨、牡丹江以及绥芬河、东宁等市县,实地考察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绥芬河口岸、木耳批发市场、穆凌市下城子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6.
聚焦世界     
《小康》2010,(6):25-25
重建日美同盟?日本《文艺春秋》“今后,不会再以鸠山政权为伙伴。”面对极度混乱的美军普天间机场的移迂问题,奥巴马政权终于给出了明确的表态。战后50年间,日美同盟一直充当了支持日本繁荣的重要角色。首相鸠山由纪夫不得不在“重建日美同盟”这一问题上选择退却。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学者认为美国“重返”①亚太的动因主要有促进美国经济复苏、遏制中国、保持经济领导地位、平衡亚太力量对比、履行对盟友责任、在亚太保持主导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为维护既得利益与旧的世界秩序,而对新兴国家进行的围堵.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重返”亚太触犯了俄罗斯利益,对俄美关系、中美关系都有损害,加深俄美、俄中之间的“战略互疑”,使亚太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稳定.为应对美国攻势,俄罗斯积极调整亚太战略与政策,加强与中国等亚太新兴国家的战略协作,以合作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韩旭东 《时事报告》2010,(2):104-105
自奥巴马提出“无核世界”倡议以来,人们开始对核武器的战略威慑作用有了新的思考。美国承诺“不首先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以及美俄就进一步削减核武器达成新约后,核武器已经限于少数国家之间的较量与威慑。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常规武器已经成为真正的威慑。常规武器的竞争将趋于激烈。  相似文献   

9.
1999年12月9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驱逐俄罗斯一名外交官,理由是该外交官使用窃听器在美国国务院从事窃听活动。这一事件是俄美在本世纪的最后一场间谍战,无疑使本来就乌云密布的俄美关系雪上加霜。揭开序幕11月28日,美国军方官员宣布,美国海军上士丹尼尔·金因涉嫌向俄罗斯提供机密资料而受到指控。现年41岁的丹尼尔·金,已在海军服务了18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海军密码专家。美国军方官员称,金是在一次例行的安全检查中暴露的c面对测谎器检查,金承认了自己的间谍行为。美国媒体报道说,金告诉调查人员,他在1994年把录音资料软盘…  相似文献   

10.
难忘2008     
持续多日的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光荣与梦想进发的北京奥运会,震惊海内外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神七”的一飞冲天,海峡两岸数十年大三通梦想的成功实现,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梅德韦杰夫、奥巴马先后荣登俄美元首宝座,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的恐怖主义爆炸声……  相似文献   

11.
国际     
《人民公安》2009,(3):4-4
美欧日企业掀裁员风潮;冰岛政府宣布辞职;哈马斯表态:“原则上”同意停火一年;华尔街分红,奥巴马大怒;朝鲜称将取消所有与韩国签订的政治与军事协议  相似文献   

12.
钮松 《长江论坛》2016,(6):62-69
阿拉伯剧变发生以来,"伊斯兰国"组织已取代"基地"组织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核心,并成为大规模恐怖袭击的主要发起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以及世界各地诸多恐怖极端组织的效忠对象。美俄两个大国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对该组织的打击也相对较为有效,但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存在分歧,打击"伊斯兰国"的政策也各有偏重,美国站在叙利亚反对派一边,而俄罗斯则帮助叙利亚政府军抵抗叙反对派和"伊斯兰国"。由于所涉利益不同,美俄的中东政策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崛起之后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战略博弈。作为两个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大国,美俄在在中东的博弈牵动着世界各方的神经。因此,深入了解美俄围绕打击"伊斯兰国"的复杂博弈,有助于全面认识中东地区形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2月4日,俄罗斯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针对叙利亚问题的决议草案,这是继去年10月4日否决涉叙决议案后,俄再次否决与叙利亚问题有关的决议案。事实上,自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始终坚决抵制外部势力干预叙利亚事务。俄罗斯为何一改过去的摇摆外交政策来保全叙利亚呢?背后究竟有何玄机呢?  相似文献   

14.
《观察与思考》2008,(15):5-5
7月24日,美国联邦参议员、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抵达德国首都柏林,开始德、法、英欧洲之行的“外交秀”。此前,欧洲的一些媒体把奥巴马说成是“当代肯尼迪”,  相似文献   

15.
《时事报告》2006,(6):7-7
今年3月以来,针对俄罗斯的崛起,美国单方面频频抛出针对俄罗斯的抨击。攻击主要有4个方向:民主问题、人权问题、能源安全问题和外交问题。对于美国发动的攻势,俄反击力度也很大。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3月27日说,美国散布俄罗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向萨达姆政权提供情报的消息是“出于政治动机”。俄主流媒体也不甘示弱,对美国进行了反击。由此观之,战略上互不信任甚至彼此互视为核打击敌人的“新冷战”特征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16.
《观察与思考》2009,(14):11-11
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和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7月6日在莫斯科签署一系列文件,就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驻阿富汗美军补给借道俄罗斯,以及加强两国多方面合作等达成一致。梅德韦杰夫随后表示,这次会晤是“迈向全面提升双边关系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对两国均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以来,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成了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黎国内反对派天天游行示威,要求叙利亚“结束对黎占领”;美趁机施压,对叙文攻武吓,指责叙为“中东民主的障碍”,就连阿拉伯国家也纷纷要求叙利亚撤军,为“中东和平做贡献”。众所周知,1976年,为平息黎巴嫩内战,阿拉伯国家联盟授权叙利亚派3.5万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进驻黎巴嫩。这一驻就是29年。如今黎巴嫩国内形势剧变,点燃了叙利亚撤军的导火索。2月14日,黎巴嫩反对派领袖、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这起看似偶然的暗杀事件迅速在黎掀起了一场规模空间时事报告52黎巴嫩…  相似文献   

18.
7月31日,朝鲜表示,愿意接受就朝核问题展开“六方会谈”。8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回应说,美国同意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与朝鲜对话。这说明美朝双方都做出了最大让步。但是,朝核危机的阴(?)不见得将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9.
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围绕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问题展开武装冲突,冲突虽然得到暂时平息,但其对国际局势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的强硬举动,冲击了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格局,延缓了北约东扩的步伐,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冲突使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俄美关系趋于冷淡,但不至于走向对抗;俄欧关系在合作中发展,但不意味着进入蜜月期;美欧围绕格鲁吉亚问题也出现分歧,但双边关系总的格局没有改变.俄格冲突还使独联体地区形式愈加复杂化,独联体分裂与凝聚力加强的两种趋势并存.另外,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独立的举动,也加剧了世界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00,(4):17-19
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侵略中国,8月14日,联军2万余人攻陷北京。次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清帝国的腐败,导致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