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呈快速发展趋势,但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进展却十分缓慢。本文将对其原因及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向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后更是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当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内各地区发展差异巨大,三地政府间缺乏密切合作,致使区域发展陷入瓶颈期。如今,顶层设计的出台、GDP增长需求和生态环境共治理念为京津冀地方政府合作提供了强大驱动力,但与此同时三地政府也面临着发展理念不统一、经济利益诉求不一致、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合作障碍。基于此,对京津冀地方政府功能重新定位,推进交通、产业、生态一体化建设以及加快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或成为突破京津冀区域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为代表,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先发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迅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推动区域一体化不断向前发展,基本形成了区域互动的良性循环。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虽然提出概念的时间较早,但发展进程十分缓慢,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确定京津冀经济圈重点合作领域,如何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京津冀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合作领域北京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智力资源丰富;天津工业基…  相似文献   

4.
孔祥利 《前线》2016,(3):18-20
正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亟需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的制约与困境  相似文献   

5.
徐慈贤 《理论建设》2012,(4):82-86,20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站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大局,统筹推动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和培育大企业集团、工业集聚区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防止顾此失彼、片面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倾向,加快构筑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张国华 《前线》2020,(5):55-57
实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和深入发展,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至为关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交通一体化先行,产业一体化为突破口,城市群一体化作为空间载体,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停留在就“交通”论“交通”,就“产业”论“产业”,就“城镇空间”论“城镇空间”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应将交通、区域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纳入统筹考量。高标准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应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合力。  相似文献   

7.
赵鹏军 《前线》2021,(1):63-66
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先行领域,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支撑。当前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一体化仍存在交通网络不完善、运输结构不合理、通道能力不充足、区域统筹不协调等问题。必须实施交通与空间一体化规划,建设多元立体的城际交通网,完善都市圈交通运输体系,创新交通一体化机制,合力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李国平 《前线》2014,(8):103-105
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时期,京津冀地区未来应该从明确功能定位、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稳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高首都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和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等六大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迈向均衡、包容、可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一体化实践中面临着行政区划带来的制度障碍,产业结构趋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联动发展,缺乏协同治理机制等困惑和挑战。京津冀在跨区域治理的不同阶段应分别采取中央政府主导模式、平行区域协调模式和多元驱动网络模式。应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思区域市长联席会议机制、区域一体规划机制、区域一体化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等推动京津冀跨区域治理的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0.
鲁勇威  张颖 《前线》2020,(1):63-65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肩负着京津冀区域进入发展新阶段特别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区域一体化,对于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整体竞争力,构建全方位的发展规划,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已成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京津冀环境治理政府协同机制面临碎片化状况严重,缺乏协同发展利益协调补偿机制和权威的跨区域环境治理机构等困境,这主要是由协同机制法律法规不完善,GDP主导的晋升考核机制和环境治理合作意识薄弱等原因造成的。京津冀环境治理政府协同发展的研究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应加强京津冀环境治理合作理念建设,完善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环保机构,制定统一的环保政策,建立和完善京津冀环境治理政府协同法制体系等,以促进京津冀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实现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必须坚持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建立应有的利益共享机制,以此来促进和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河北省在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中的"外部性"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具有极其明显的特殊性,是影响和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短板。在区域绿色协同发展层面,河北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13.
宋迎昌 《前线》2021,(4):70-73
京津冀协同着力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缩小京津冀三地经济差距,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总产值,谋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重点关注区域重点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打造健康京津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邢华 《前线》2014,(3):18-21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考察时指出,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强调指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再次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针对京津冀区域发展主要矛盾作出的重要论断。在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有效破解区域发展难题,提高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海关总署日前出台《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指出.从今年7月1日开始,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实施通关的一体化改革;10月份前后,扩大至石家庄海关,实现在京津冀海关的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京津冀区域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建设城镇化,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对推进京津冀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有较强借鉴意义。本刊联合天津市委党刊《支部生活》、河北省委党刊《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12):34-41
京津冀一体化,在2014年春天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这一庞大计划,横看成岭侧成峰。着眼于为核心超级城市减负者有之,侧重拉动城镇化者有之,聚焦区域协同发展者有之,期待打造全球经济重要节点城市群者有之。而在此过程中,有“副中心”的热闹喧嚷,也有“畿辅新区”的严谨探讨,其背后,  相似文献   

18.
《前线》2014,(3)
<正>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考察时指出,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强调指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再次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针对京津冀区域发展主要矛盾作出的重要论断。在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有效破解区域发展难题,提高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更是法治的协同,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主要的依靠力量是市场,主要的保障力量是法治。建立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内在协调的法治保障机制,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法,尽快将虚化的政策硬化为法律,进一步以重点领域的协同立法为推进依据,逐步实现区域协同法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促进京津冀三地共赢,最终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正>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其中公交一体化是关系民生、直接方便百姓出行的主要举措;而交通标准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有统一的标准才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近年来,三地交通部门在推进公交一体化和标准化建设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京津冀地区的交通网络格局已初步形成。区域公交一体化再上新台阶随着京冀两地的经济发展,北京市京冀公交线路自1996年开通以来,至今已达39条,线路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