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娜·阿伦特是研究极权主义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她对于极权主义社会下的意识形态的认知有承接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同时更有自己的特色,即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在逻辑的暴虐和恐怖的狂热的纵横交织下总体呈现出承于理性、终于狂热这样一个发展脉络;而这又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普通人的吃饭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芸芸众生,皆为生活奔波。然而有两个历史上的极权人物——慈禧和蒋介石,他们餐桌上的风云皆有人记录,观之实在让人咂舌。  相似文献   

3.
王开岭 《廉政瞭望》2011,(13):68-68
1936年,英国作家奥威尔与新婚妻子一道,志愿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斗,曾被子弹射穿了喉咙。在《西班牙战争回顾》中,奥威尔讲述了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魏得胜 《廉政瞭望》2011,(11):67-67
普通人的吃饭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芸芸众生,皆为生活奔波。然而有两个历史上的极权人物——慈禧和蒋介石,他们餐桌上的风云皆有人记录,观之实在让人咂舌。  相似文献   

5.
1936年,英国作家奥威尔与新婚妻子一道,志愿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斗,曾被子弹射穿了喉咙。在《西班牙战争回顾》中,奥威尔讲述了一件事——一天清晨,他到前沿阵地打狙击,好不容易准星里才闯进一个目标:一个光膀子、提着裤子的敌兵,正  相似文献   

6.
施特劳斯学派的政治哲学继承的是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这一政治哲学传统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视乃至否定政治生活,这从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喻中可以看出。阿伦特在批判、抛弃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借现象学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善待政治经验的新政治理论。这种政治理论充分考虑到人的多样性事实及创生性境况,并致力于捍卫人的本真性。阿伦特的努力源于她对现代社会以及极权主义的深刻反思,是在极权主义废墟上试图超越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澄清政治经验的一种颇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刘曙辉 《新视野》2006,(6):75-76
“社会构成论题”是社群主义的核心观点,意指社群是个人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也成为“社群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这一批评的论据。为了防止走向极权主义,社群主义者不仅需要澄清他们赞成的是一般维持意义上的社会构成论题,并且明确指出这种社会构成与社会独立意义上的个人自主是协调的。  相似文献   

8.
"邪教"的滋生和蔓延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法轮功"同古今中外的一切邪教一样,在其组织结构、活动形式、教主极权、教义推崇、操控手段、目标指向上具有共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吕倩 《理论导报》2010,(9):30-31
阿伦特是最早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她在分析人的条件、极权主义起源和现代西方宪政困境等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公共领域问题及其价值,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公共领域理论体系。抛开阿伦特"公共领域"的资本主义语境,其理论对探讨中国现代公共领域的成长和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91年前苏联解体时,美国的政治精英们认为他们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按照美国学者福山的说法,这是历史的终结,因为美国所代表的“民主力量”终于永远地战胜了前苏联昕代表的“极权势力”。那时的美国对俄罗斯的发展也充满了憧憬,认为这个国家很快会融入西方社会,成为美国的附庸,美苏之间的冷战从此也永远地结束了。  相似文献   

11.
平等     
“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政治寓言《动物庄园》中如是说——  相似文献   

12.
青春的喉咙     
前些日子,有个朋友去瑞典,站在路边观看游行示威。适逢大选前夕,愤怒的年轻人正在发表政治演讲,表达对现行体制的强烈不满。同样年轻的听众掌声不断。旁边一位中年人对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人说:"他们啊,生在自由社会,却想死在极权社会。"这是一个愤青"泄愤"的场景。从这个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马尔库塞"单向度"思想不仅让我们看清了高度发达的极权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而且为今后怎样实现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社会的权力分配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网络社会,知识和信息是重要的权力源,信息网络的发展促使社会权力的重新分配。这种分配是趋于集中,还是分散,国内外理论界有不少争议。有人认为信息网络的发展加剧了权力的集中化,可能会产生一个电子专制制度,甚至出现极权主义。与之截然不同的是,有人认为信息网络的发展促使权力分散化,分散化的结果,从积极的方面讲,有利于促进民主、平等、自由等的发展,从消极的方面讲,可能会带来社会的无序化,甚至产生无政府主义倾向。也有人认为这两种趋势都是存在的,既存在向上集中的趋势,又存在向下分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青春的喉咙     
长平 《廉政瞭望》2011,(17):49-49
前些日子,有个朋友去瑞典,站在路边观看游行示威。适逢大选前夕,愤怒的年轻人正在发表政治演讲,表达对现行体制的强烈不满。同样年轻的听众掌声不断。旁边一位中年人对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人说:“他们啊,生在自由社会,却想死在极权社会。”  相似文献   

16.
很多西方学者都以负面的眼光来评价卢梭的政治思想,如人民主权思想、公意思想,认为其思想为日后的血腥革命、恐怖政策和极权独裁统治提供了理论铺垫,从而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血腥的一幕幕。但是通过从平等与公意、政治与道德、人民主权等方面对卢梭思想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带来人民主权被僭越的不是卢梭的思想而是某些卢梭思想的所谓朋友和敌人。  相似文献   

17.
孙辉 《唯实》2001,(7):7-10
看待哈耶克思想不能脱离时代的针对性.作为一个毕生致力于反对"极权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的思想有其合理性,但不能因此就把他和他的思想奉若神明,更不应拿哈耶克对"社会公正"的反对来为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辩护.  相似文献   

18.
很多西方学者都以负面的眼光来评价卢梭的政治思想,如人民主权思想、公意思想,认为其思想为日后的血腥革命、恐怖政策和极权独裁统治提供了理论铺垫,从而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血腥的一幕幕.但是通过从平等与公意、政治与道德、人民主权等方面对卢梭思想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带来人民主权被僭越的不是卢梭的思想而是某些卢梭思想的所谓"朋友"和"敌人".  相似文献   

19.
“行动”与积极生活——解读阿伦特的《人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条件>是阿伦特继<极权主义的起源>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阿伦特指出本书要探讨的主题就是--"想想我们正在做什么".全书以"劳动"、"工作"以及"行动"作为拥有生命的世人的三种基本条件,并对三者分别加以论述.但笔者以为,阿伦特在这本书里关注的焦点是"行动".因为它有一种开创新的活动的潜能,但是就是这样一种为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条件正在逐步地消逝.阿伦特就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补救措施.本文作者在阐明阿伦特理论的同时,分析了阿伦特之所以十分强调"行动"的因由.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中对个人信息的搜集给企业和个人都带来了许多益处。个人信息搜集中的问题不在于它会将我们导向奥威尔式的集权社会,而在于企业对个人信息搜集的草率和恣意,剥夺了个人对其信息的控制力。“选择-进入”机制对协调企业与个人间的地位、赋予个人信息搜集的正当性基础以及促进企业改善其隐私政策等方面具有益处。同时,认为“选择-进入”机制将导致个人不会选择信息被搜集、交易的不经济、在现实中所起的作用无关紧要以及选择同意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等观点都是无法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