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伟 《青年论坛》2004,(5):134-135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感染下 ,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初步萌现了近代化的趋向。传统的“重义理 ,轻艺事”的突破 ,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诠释 ,重商思想的发展 ,都昭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近代化气息的价值观念正在孕育之中。  相似文献   

2.
<正> 十五世纪在西欧各国开始的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运动,携带着它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武器,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向着古老的东方世界猛袭。西方文化的外在冲击和本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象两只强有力的巨手,将中国和俄国推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的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占42%,中国的近代工业至解放前夕也已达到占国民经济的10%的水平。与两国的经济近代化运动相伴而行的近代化观念变革,也都经历了本民族传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与近代化赵颂尧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受侵略遭奴役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学习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求索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近代化而斗争的奋斗史。透过一百余年的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程之坎坷、寻求救国...  相似文献   

4.
<正> 在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一直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能够促进日本近代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与日本传统异质的西方文化,会与日本文化发生冲突,这种情况形成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双重结构特征,从横向看,许多文化形态中却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从纵向来看,那些较高层次的各种文化形态领域中,较多地接受了西方文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斗争与中国近代化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斗争与中国近代化事业李灿珍关于近代化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工业化。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西方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并迅速地把其他民族、国家卷入进来。...  相似文献   

6.
二、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起源很早,而且具有辉煌历史的中国古代法律,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却是陈陈相因,发展缓慢,充满了保守性和孤立性。当西方资产阶级已经发生了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法律制度,中国仍然保留着完全意义上的封建法制,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西方的法律文化同西方的商品一起输入到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法律遭遇到猛烈的冲击,处于不得不变的大趋势当中。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阶级构成的变动,也为接受资本主义法律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杨玉青 《传承》2008,(18):100-101
当世界历史从古代跨入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殖民者炮声隆隆之后也缓慢地向近代化的轨道迈进,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民未及作好心理准备就已涌入社会近代化的大潮。而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妇女解放程度标志着社会进步程度及文明水准。贵州虽然偏安一隅,社会近代化进程缓慢,但妇女参与并推动了这一进程,仍是社会近代化大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10年前,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笔者提出了"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概念.10年之后,中国近代化的研究仍然呈现出区域性的不平衡,对该问题进行再讨论的学术条件依然存在.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也不成熟,存在诸多缺失和困惑.应将地域的"边疆"型和族群的"少数民族"型近代化进行区分.地域的"边疆型"是指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可以将其界定为"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族群的"少数民族"型是指"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属于"沿边型"近代化模式的重要内容.主要讨论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沿边地区各少数民族朝向资本主义工业化、民主化方向的种种努力,及与此相关的观念转换、习俗变迁、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国家认同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律近代化有一个历史过程。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是思想酝酿、理论准备阶段。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创立革命新法,一方面适当沿用旧法,把清末开始的不完全法律近代化,推向一个崭新阶段,开始了民主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法律近代化是"一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近代法系)"的格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演变,呈"异体多元化"的趋势与板块格局。  相似文献   

10.
当世界历史从古代跨入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殖民者炮声隆隆之后也缓慢地向近代化的轨道迈进.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民未及作好心理准备就已涌入社会近代化的大潮.而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妇女解放程度标志着社会进步程度及文明水准.贵州虽然偏安一隅,社会近代化进程缓慢,但妇女参与并推动了这一进程,仍是社会近代化大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产生于边疆危机当中,是对当时国家安全威胁的一种反应和反思,它源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国防形势,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思想有关。它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国防重心的转移,而且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启。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一次重大事件,它曾给中国社会造成某些弊端,也曾有过不光彩的一面,然而它毕竟为近代中国带来了许多新东西,在诸多方面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步;它在近代历史中首先为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知识打开了国门,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走出迈向近代化的步伐,它的客观效应不可低估。当前,我国正值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13.
西方民主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协商民主、强势民主以及电子民主等参与型民主理论与实践是对冲击的回应.民主政治应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应当充分重视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影响,重视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伟大转折期:中华古国的大门向西方世界敞开了,西方近现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空前剧烈的碰撞,在思想界爆发出了一阵阵电闪雷鸣,激起了一股股大波巨澜。在两大文化的碰撞中,在各种思潮的荡激中,科学主义思潮如狂飙突起,奔腾呼啸,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股巨潮,汇聚了一大批五四时代的知识精英,对20世纪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他对人才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着充分认识,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他根据当时实际条件注意拓宽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通过派人去西方学习、聘用西方军事人才和开办军事学校三种方法培养中国的军事人才。张之洞的军事人才教育活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西方宪政模式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即使对于西方国家自身,这种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坚决不走西方宪政之路在过去一年关于宪政的争论中,有三种基于不同理论认知的宪政主张:第一种主张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宪政之路,该主张所基于的是宪政的普遍适用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相结合的理论认知;第二种主张是走与西方国家完全相同的宪政之路,该主张所基于的是西方宪政为唯一普适性宪政模式,宪政即西方宪政的理论认知;第三种主张是拒绝和反对任何宪政,继续走我们已经走  相似文献   

17.
刘慧频  周瑞华 《求索》2010,(6):112-113,121
西方民主冲击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西方的民主模式的确显示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将其由特定国情决定的民主制度,以"普世价值"的形式对外输出。西方民主冲击的理性启示是,工具理性、形式正义确有其特殊优势,但必须与价值理性、实质正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批判地借鉴西方文明成果的角度看,在当前中国民主建设中,依法治国方略作为工具理性的具体体现,与中国民主的价值理性相互结合,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赛先生”与“德先生”是“五四”时期新青年和所有进步人士的最高信仰。它们不仅是西方文化的高度浓缩,代表了对未来的理想;也是反抗专制、启迪蒙昧,“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的武器。其内涵与承担的使命显然远远超出它们在西方故乡时的本意,蕴含了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化方向的构思和所作的努力。不过,这一对体现着中国近代化历史主题的“孪生兄弟”,在中国的实际命  相似文献   

19.
<正>近代以来,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陷入了困境。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强势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不断全面而深入地进入中国,而其中西方思潮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一步步加深,并大肆摧残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是儒学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儒学并没有就此沉沦为游魂,或甘于被弃置入博物馆中。一代代有智慧,有担当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理论创新,使得儒学得以"一阳来复","灵根再植"。事实上,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历劫不死,  相似文献   

20.
李峻  梁耕溥 《求索》2007,(8):226-229
口岸作为一个国家向外国人开放的通商城市,其开放与发展的程度反映了国家对外来事物认识、接纳、利用和改造的变化过程。作为西方列强首先侵入中国的方式之一,商埠开放的演变历程构成了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社会变迁与近代化发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研究近代中国商埠开放史,对于探讨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线索与规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成果及空白进行初步梳理,以为学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