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司法》2012,(2):6-6
一些问题之所以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容易引发且至今难以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治保障。单靠政策推进改革是不够的,无论是改革过程的推进还是改革成果的保障,都离不开法治。这些改革涉及到机构、人员、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要有法治保障。出台一部事业单位改革法确属必需。  相似文献   

2.
朱明 《中国审判》2015,(2):62-63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以合法性为起点,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法律规范、精神、逻辑为尺度。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产生并支配法治方式。人民法院在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司法改革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法院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推进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3.
发展与法治     
法治的建立是一个过程,法治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真正法治的建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自身要求,是遵循法治逻辑发展顺理成章的结果。而随着当代中国发展与法治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政策为主导、由政府予以推进的实体性现实发展路径逐渐暴露出其偏离法治的种种弊端,致使现实中的发展与法治出现冲突,使发展出现人格化、非均质化等问题难以为继、改革流于形式。持续稳定的发展应当遵循法治逻辑,遵循规则,以规则来引领发展,不能长久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和抓住老鼠就好的阶段,本文从发展与法治的关系探求出发,力图寻求法治与发展的权力平衡、社会平衡以及文化平衡,以求做出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贯彻中央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战略,推进法治澄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更是人大常委会应尽的工作职责.作为监督法律法规实施的国家权力机关,必须积极投身法治改革的潮流,走在法治建设的前列,以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做好人大工作,为建设法治澄城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动力问题现在还缺乏研究.”中编办研究中心主任洪都前不久在一个论坛上透露,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和主管部门对于改革的信心和支持力度不足.洪都是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举办的“事业单位改革与法治保障论坛”上,提出上述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自去年始,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展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这次改革的重大内容和最显著的主题。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标志着各个领域分头推进的法治建设阶段已经结束,基于顶层设计的整体推进的法治建设新阶段开始,也标志着国家“全方位一体化”的法治观形成。  相似文献   

7.
增值税的改革与立法都要遵循相应的法治逻辑。审视我国多次实施的增值税改革试点及其涉及的法治问题,有助于明晰法治逻辑的重要性。增值税改革和立法应遵循一般法治逻辑,符合统一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原则的要求,以增进改革和立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同时,还应将增值税的基本原理与法治原则有机融合,体现税收领域的特殊法治逻辑,并据此确立增值税的立法模式、立法结构、立法内容等,从而不断提升增值税的立法质量。对上述两类法治逻辑的全面兼顾,有助于实现增值税领域的良法善治,如将其扩展至各类税制改革和税收立法,会更有助于优化税收职能,推进税收法治现代化,并由此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间隔或中断15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大幕重新开启。本文结合吉林省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思想领域中如何看待改革问题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改革的组织者以及参与者就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分类推进吉林省事业单位改革就有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9.
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完善的人事法律体系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需要。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也有待加强和完善,尤其是增加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立法项目。尽快出台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树立"大法治观",推行积极法治、有成效的法治,建立大法治部门,激活法治人才队伍,从十二个方面来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以保障和推动改革。  相似文献   

11.
宗璞 《法治纵横》2011,(11):17-21
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四千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未来5年。将是事业单位改革最为艰苦的攻坚阶段,剥离、重塑的阵痛在所难免。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消极法治”与“积极法治”这一对概念 ,通过对西方国家法治历史发展的分析 ,指出其经历了一个从消极法治到积极法治的过程 ,并考察了这两种不同状态的法治对宪政建设的作用 ,认为从法治进化的角度出发 ,实现两种法治的互动与平衡 ,是当今法治发展可以选择的基本模式 ,也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途径。我们应在肯定积极法治的同时 ,充分吸收消极法治的合理因素 ,通过两种法治的互动 ,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推进,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刑事司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检察机关协同各政法单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推进刑事司法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体制性障碍、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谢圣仁 《中国司法》2014,(10):35-3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设法治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如果说,改革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资本是当代法治秩序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但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我国当下社会资本却出现了异型发展的局面 ,严重制约了法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建立。而民间社会组织不仅能够抑制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 ,也是促进社会资本重建的重要力量。因此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 ,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功能 ,从而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6.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是区别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一种新型社会组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并参与到科教文卫等非生产性公共服务领域。对于提供非生产性公共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法律地位和性质如何?能否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刑法保护?敬请关注本期疑案精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各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被孤立地进行试点改革,这加剧了行政类事业单位与公益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造成了事业单位员工与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养老金收入的不公平,不同的事业单位之间以及同一事业单位内部之间的不公平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结果却引发非国有单位人员、自主就业人员对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彻底的不满。这与坚持以公平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严重脱节。因此,在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应该坚持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私人企业以及农民、自由职业者之间在养老金待遇上的相对公平性,合理确定包括事业单位员工在内的各个群体的养老金待遇差距,确保公平价值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韩加政 《政府法制》2014,(36):54-55
依法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政府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做出决定,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为县区政府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而言,作为阳泉市唯一的省级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双料试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出台的一个高峰期,可以说为贯彻落实《决定》、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改革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在法治与改革关系中筹划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对"任何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的解读。在全面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深化改革之际,法治与改革在思维倾向上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人们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既不能在改革与法治统一中叙说法治,也不能仅在两者的对立中谈论改革。无论社会转型、社会改革,还是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都要准确定位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同时,中国的现实情况又决定了无论是改革还是法治,都难以单独地进行下去。我们需要分清两者的对立,更主要的是找到两者的联结点,共同促进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也只有坚持法治中国的目标并不断改革才能有社会转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的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的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改革观,进而才能发挥改革、法治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功能。目前的中国,不进行改革社会矛盾难以化解,社会转型难以完成;而不推进现代法治建设,改革则可能会失去方向,社会转型会失去目标。法治中国建设事关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把法治当成工具,还需要把现代法治作为目标,用法治精神塑造改革的决策和行为过程,引领改革的伟大事业。法治优先、改革附随是法治改革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