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聚焦于新时代青年的政府信任及其内部代际差异和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把新时代青年群体划分为80后和90后两个代际群体,基于CSS2019数据分析发现:超九成的青年群体对中央政府持信任态度,近七成青年对地方政府持信任态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青年群体具有更小的政府信任差异,在对两级政府的信任差异上无明显的代际差异。说明新时代青年具有相对更温和、更理性的政府信任态度。研究还发现,青年群体的社会公平感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年的社会公平感越高则他们的政府信任差异越小。此外,社会公平感对政府信任差异的影响在青年群体内部并无明显的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2.
“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伴随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亲缘、地缘基础上的自由的稀薄的人际关系,以习俗型信任为特征。工业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以及受到契约、物和物化了的社会设置所中介了的间断式人际关系,它以契约型信任为特征。后工业社会也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是,由于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人际关系将是一种自由稠密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包含的是合作型信任。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跨越工业社会的人际关系模式,自觉地促进后工业社会人际关系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是农村人际信任运作的重要场域。在半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中间组织不仅构成了人际信任的二元化运作机制,而且还建构起人际信任发展的四种理想模型,并规范着农村社会信任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的合作情境中,传统的单维度视角无法解释合作双方之间复杂的信任关系。通过对《中国NGO口述史》的文献考察,可以将"信任"与"不信任"作为两个独立维度来考量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信任关系。通过分析发现,"信任"与"不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组织间信任关系的共生态,社会组织既接受政府权威,同时质疑政府的部分理念和作风;依赖政府,同时表达独立性的愿景;配合政府的工作,同时制约政府行动;与政府理性交流,同时保持审慎观望。而政府则给予社会组织一定的活动空间,但严格监控其行为;为社会组织提供不同形式的资助,但是条件苛刻甚至口实不一;依靠社会组织展开部分工作,但是态度傲慢甚至任人唯亲。双方的信任关系处于一种矛盾结构:政府对社会组织"低信任/高不信任"共存,而社会组织对政府兼具"高信任/高不信任"。要构建良性的信任关系,制度化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相互发生交往与沟通是难以避免的,而人际关系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社会,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迅速发展,人际交往变得日益频繁与复杂,其对个体生活、工作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增大,甚至还通过商务谈判、外交合作等形式影响组织和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本质与客观规律,并使之用于调整和优化人际关系的新兴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的特性与构成要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表现为因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经过布尔迪厄、科尔曼、帕特南等人前后相继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社会资本具有无形性、公共性、自身增值性等特性,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规范的建立,社会规范推动了普遍信任的形成,而社会信任又巩固了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规范。因此,信任、规范、关系网络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相似文献   

7.
试论构建高校图书馆的和谐人文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构建人文环境要有融洽的人际关系。人文环境的灵魂是“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着人文环境建设的成败。高校图书馆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形成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人际关系,首先要处理好管理者、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要把相互理解、信任、尊重作为前提。管理者应避免主观随意、高高在上和脱离群众;馆员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呼唤诚信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组织活动中,信任不仅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本文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发,系统分析了组织信任的功能及其社会心理特征,力图从中揭示组织信任产生的社会条件,并阐述了低信任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一、市场经济中的诚信要求信用历来是人性与商业中的一项美德。诚信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个体化社会中,人际关系,尤其是熟人关系退缩到传统家庭的狭窄场域中。然而,与传统决裂的个体必须建立自己与社会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从而才能造就自己。文章通过对个体化社会人际关系的适应分析来解读冷漠化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建,并由此提出个体化社会熟人关系回归的可能性及其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种最基本的信任体系,它包括人对人、人对社会、人对制度的信任,它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信任缺失就会导致人对人、对社会、对制度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引起相互之间的关系紧张和冲突,就会增加社会运转的成本,甚至破坏既定的社会秩序。从信任论的角度入手,来探讨犯罪的生成,能使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犯罪,从而寻找到更好的控制犯罪的方略。  相似文献   

11.
青年是网民中的最大群体,网络对青年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网络交往中存在严重的人际信任危机,网络人际交往的不信任往往容易迁移至对现实生活的不信任。研究者普遍认为: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主要成分,产生于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研究志愿者的信任问题,对于进一步探明志愿服务如何促进社会信任、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TS量表对参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志愿者的普遍信任远高于普通大学生,充分证明了志愿服务具有增进信任的积极意义,对青年人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著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互联网对社会关系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早期一些学者争论这种行为领域是否能够产生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持续的人际关系;其次争论的是这种关系是“疏离”还是“延伸”了日常人际关系;以及对关于网络互动所支持的关系属性的研究。系列研究表明,网络互动可以产生具有高度信任、互惠和广泛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并不必然“疏离”或“延伸”日常关系,其对后者的影响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网络互动倾向于形成弱纽带,但不排斥强纽带的产生。进一步研究可以关注:借助于电脑网络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些社会网络的属性和结构、对社会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社会质量理论,社会凝聚和社会团结是考察社会质量的基本维度.因此,对社会信任的研究就成为反映社会状况的基本议题.基于社会质量指标体系而开展的对当前我国相关群体的社会信任状况的调查,可以揭示当代社会人的观念和社会状况的变化,并据此评估社会质量.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中国社会的社会质量,寻找增进社会信任和提升社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道德冷漠有其复杂的社会根源:传统道德文化处世哲学对现实的消极影响、道德信仰的弱化、道德回报机制的不健全、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物化现象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等。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消除道德冷漠现象,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分位回归模型探讨了政治效能感和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正影响性随政治信任分位点的上升而下降。在政治信任水平较低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可以提升政治信任水平。而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社会公平感程度与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则会加强社会公平感和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提升政治信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际关系是存在于一切社会中的一种人与人交往的关系。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是组成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种人际关系散存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生产部门、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之中,存在于人们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之中。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应该是新型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志同道合的,是根本利益一致的协调关系。当然,我们说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志同道合、互相合作的协调关系,并不否认还存在着利害关系与非利害关系、首属关系与次属关系、组织关系与私人关系等等的矛盾与斗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  相似文献   

17.
并非所有的群体性事件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也并非所有的群体性事件都有敌意。社会冲突没有制度化,对社会冲突不够宽容,将群体性事件泛政治化,权力对权利的傲慢态度,群众对部分地方政府日益增强的不信任,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敌意的产生、累积和传播。政府应以宽容态度对待社会冲突,通过建立社会安全阀和缓冲机制来调控群体性事件中的敌意。  相似文献   

18.
一、诚信友爱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价值。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还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  相似文献   

19.
政治信任与政治认同息息相关,在政治态度层面呈现为由表入里的结构形态。通过分析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问卷,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考察政府绩效、政治参与等变量对政治信任转化为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民政治信任与政治认同并非简单的线性逻辑关系;政治信任与公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价值认同的关联度并不明显;政府绩效在公民政治信任向政治认同转化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政治参与不仅能够调节政治信任与政府绩效的关系,而且影响公民政治信任藉由政府绩效向政治认同转化的过程。党和政府应从夯实政治信任基石、提高治理绩效、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方面推动公民政治信任更好转化为政治认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20.
秩序对于人类政治社会生活实践来说,具有永恒意义。但是,秩序的生成不是源于强力,而是源于社会成员的互信。政治信任的议题由此产生。总体上看,国内研究者既从理论上对政治信任的基本内涵等议题作出了学理建构,又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信任话题。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探寻政治信任,构成了国内研究者的主要学术指向。这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于比较分析的视野中对政治信任的基本涵义进行学理阐释;从历史主义的分析进路客观审视政治信任的历史型态;客观务实地探讨政治信任的现实应用议题;农村政治信任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显学议题。但是,已有研究有其阙如,亟待后续研究的辨识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