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正帅 《党史博采》2006,(12):48-49
中国政府管理处于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型期.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尽一切努力弱化"部门行政",基本目标就是建立"公共行政".部门利益已经构成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的最大障碍,必须以弱化部门利益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设计,推进依然具有"部门行政"色彩的行政管理体制向"公共行政"转变.  相似文献   

2.
处于转轨期的中国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具有浓厚的“部门行政”色彩,它不仅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难于落实WTO的基本原则。加入WTO,必然会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提出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正确确立政府管理的基本目标定位,实现从部门行政到公共行政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3.
《天津支部生活》2012,(10):52-52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改革必须破除部门既得权力和利益格局形成的阻力,必须改变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政府部门”不能成为“部门政府”。当前,政府部门的权力集中在行政审批领域,滥用审批权成为一些部门寻租的主要途径。下一步,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和取消审批收费。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4,(6):9-10
国务院日前决定,向社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专家认为.这是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亮出“权力家底”,更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摸清底数,锁定改革目标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权力”一词虽然熟悉,但又很抽象。专家表示,其实,行政审批就是政府部门权力的直接体现,而此次国务院各部门公开这个目录,就是要把中央政府的权力以清单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在阳光下“晒一晒”。  相似文献   

5.
责任行政: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责任行政是现代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发展的基本理念,所以,西方的行政改革都致力于行政责任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而传统社会主义的“领导行政”是一个责任缺失的体系,其根源是“全能政府”的形象和“政府本位”的理念,本质上它仍然是“权力行政”的模式。所以,实现社会主义行政模式由“权力行政”向“责任行政”的转变是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效率与民主及其关系的问题是经典社会学难题 ,同时也是公共行政学的难题。不管是在“效率至上”的传统官僚制时代 ,还是在强调“社会公平、民主”的后官僚制时代 ,“效率”和“民主”一直是行政学关注的焦点。从官僚制到后官僚制这一范式转换就是“效率—民主”的博弈过程。尽管两者矛盾的最终解决还存在实际的困难 ,但是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实践变革为我们提供了“希望的曙光”。  相似文献   

7.
“执政为民”是我国在现阶段建立民主行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 ,这种新型公共管理体制对于我国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要建立我国的新型民主行政公共管理体制 ,就要建立参与型的公共行政组织结构 ,实施程序化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鹏 《理论研究》2004,(8):38-41
“执政为民”是我国在现阶段建立民主行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这种新型公共管理体制对于我国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建立我国的新型民主行政公共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参与型的公共行政组织结构,实施程序化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乾友  张玉 《学习论坛》2007,23(6):50-52
社会公正是思想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难题。社会公正之所以成为难题,是因为在具体的行为选择中,个人会出于自身利益而表现出偏向性。如何消除个人与具体行为的利益相关性就成了解决公正问题的出路。针对这一点,张康之教授提出了“公共行政拒绝权利”的设想。他认为公共领域是权力而非权利的领域,作为权力主体的行政人员其行为规范是道德而非权利,应通过道德制度的建构,将公正问题转化为公共性问题,在公共行政中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部门利益冲突的解析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形成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无形之中加大了政府机构运行的经济成本,甚至可能加剧社会和政治风险,究其原因,公权力和经济利益挂钩、政府职能划分不清以及行政监督不力等因素对部门利益冲突的产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要化解这些冲突,防止政府的公共权力被追寻私利的各个主体分解,需要建立公共财政制度,进行大部制改革,同时进一步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行政立法和行政监督,从而实现政府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以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社会发展三大体系为基础,设立最少三个决策局;成员以政府外围专家为主,下设不同的执行局;与此相配套,建立三至五个公共行政管理系统,监察局和审计局作为监督部门直属市长管辖:“行政三分制”的核心在于“决策权在决策局,执行权、审批权在执行局。”  相似文献   

12.
行政立法的“部门利益”导向日益严重,出现了“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规化”的非正常现象。基于此,在行政立法中引入公民参与机制,对确保“法为良法”具有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是增强行政立法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杨丽媪 《廉政瞭望》2006,(10):12-13
行政执法经济化是近年来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的一种公权异化现象,一些行政机关和单位通过“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的方式,以执法的名义胡作非为,大搞变相创收,实现权力寻租,将公共权力转化成个人或者小集体谋取私利的工具。有的部门和单位还堂而皇之  相似文献   

14.
自由裁量权作为一种非羁束性的权力,其行使的效果与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性基础息息相关。行政人员作为有着复杂利益追求的利益人,他的自由裁量行为既可能以权谋私,也可能是公益取向。由此,必须从行政人员利益人的实然人性出发,通过彰显行政人员的德性和完善制度规范两个维度内外兼施,确保裁量行为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5.
对行政合法性问题的研究.大多数人通常沿袭两条习惯性思路:一是社会契约论或代议制民主的逻辑,二是法学或宪法的逻辑。然而.这两种逻辑的现实演绎都可能滑向“主权行政”和“权利行政”。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基石应该是公共服务,公共权力应当被定义为一种社会服务的能力。以服务为行动指南的公共行政,首先要破除的就是“主权行政”观念,社会连带法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发展公共管理体制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瑞 《新视野》2002,(3):32-35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情况下,在我国已经加入WTO,政府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正在与国际日益接轨,社会管理改革也在深入发展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的公共行政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政府改革的本质,就是公共行政体制的建立;而从社会管理方面看,就是公共管理体制的实现。我们过去的政府文件,一直没有采用公共行政体制、公共管理体制这样的概念,我们只讲“行政管理”、“行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现在看来,这是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同时它也暗含了许多问题。为了…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的政府角色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行政生态环境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政府治理将会面临新的时代挑战。所以,政府在公共治理中需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由“财富创造者”向“环境提供者”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型,由“官本位”向“民本位”回归。实现政府角色新定位,就是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要通过“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行政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通过大部制推进机构整合改革政府机构,通过完善行政管理制度调整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8.
“大部制”改革是当前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这将对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促进部门间机构整合与协调水平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行政机关的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弊端铺平道路。与此同时,对“大部制”改革进程中某些根深蒂固的制约因素也不能掉以轻心,其中尤以条块关系的牵制、部门间权力分配与制约机制不健全、部门利益与行业垄断的加剧三大现象为最。因此改革应坚持渐进式模式,把握最佳改革时机。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9.
《理论文萃》2007,(1):25-31
公共行政人格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的精神素质、服务价值和奉献品质,其在公共事务中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内在规定性,是行政资格、行政规格、行政品格和行政风格的内在统一。行政人格作为行政系统诸因素所规定的行政人员的本质特征,显示了行政人员的价值和尊严,是行政人员道德意识的升华、是他律的自律化,是行政人员把法律、行政道德规范和监督机制内在化而生成的一种优良素质,是公共行政人员道德尊严、道德品质的表现。公共行政人员作为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的从业者,不仅出身于普通的公民,而且它的行政管理活动本身就是最直接、最紧密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行政管理的过程与结果直接的对社会发生影响,并对一般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有着导向和调节作用,其人格的好坏对加强政府的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追求政府卓越管理的“黄金法则”。  相似文献   

20.
公共行政的发展绕不开"人"的话题。关于人的认识与假设一直都在影响和伴随着该学科与实务领域的演进。在公共行政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将人视为机器辅助物的"物化人"、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人";同时还存在着基于利益要求的不同人性假设,一种天然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品格,一种追求自我私利最大化的"自利性"品质,一种基于公共利益与自我利益满足为行为动机的"复杂性"本质。对人的不同看法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导致出现了不同的行政学理论及实务中的不同行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