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天平该倾向哪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从文化层面上看,农村文化是解读中国这块土地的钥匙。可以这么说,农民意识是中华民族的根性,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流淌在工农兵学商等各个阶层人们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贵州佛教发展的历史,对明清以来在贵州形成的极具本土特色的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宗教文化现象,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足鼎立。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儒、道、佛在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是深刻的。它们是怎样传入到苗族地区的?它们给苗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将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苏政协》2009年第1期巧逢总第200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意味着长久。这份杂志不仅是全省各级政协组织的主要宣传阵地,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和忠实读者,真诚祝福她能长久充满活力,越办越出色。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之美称,亦有“贼”之恶名。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1917年,曾国藩的同乡毛泽东在给友人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身学习楷模。  相似文献   

6.
在阳明学和三教合流等思想影响下,明末清初学者大多萌生乱世隐匿、寻求精神抚慰的念头,并掀起了一股注庄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庄子》中的许由形象便打上时代的痕迹和个人的倾向,如在憨山德清处,许由亦道亦佛,但未达圣人逍遥境界;在公安三袁处,许由则是忘己达化、乐天知命之真人或真知者也;在方以智处,许由虽有治天下之德,但应帝王仍归于尧、舜;在王夫之处,尧则高于许由。可见,《庄子》之许由是道、是儒还是佛,皆受到诠释者的立场和所处时代风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宁 《青年论坛》2006,(3):142-144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有根深蒂固的消极因子.其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深处,并对行政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如果能在施政过程中明辨其利弊得失,将使我们在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8.
杨云宝 《创造》2010,(8):49-49
今年1月13日海地发生强烈地震,以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为主组建的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三位同志——政委李钦、宣传官钟荐勤、联络官和志虹不幸牺牲。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们"维和英雄"称号。为弘扬他们的献身精神,展现当代中国军人的政治本色,激励后来者勇于报效祖国和人民,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始终体现着儒法之争。汉代以前主要是儒家、法家的外部派别之争,而儒法合流后逐渐变为儒家内部的主法论和主情论的争执了。电影《武侠》表现出现代人对于情与法冲突的矛盾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对古代司法的误解。在传统中国,儒家与法家在准则法上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是实现方法的区别,情与法的冲突及和解所经过的三个阶段证实了这一点。情与法的冲突同样存在于现代法治环境中,当代中国处理情与法的冲突时候不能摆脱历史的影响,同样也不可割裂历史。  相似文献   

10.
五岳散人 《小康》2007,(1):76-76
观察事物有好多种角度,甚至可以趴在地上看。但观察“历史”与“文化”,经常只有两个角魔前面与后面。这确实像观察一只孔雀,因为历史与文化经常是一块树立起来的尾羽,让你不太可能从其他角度观看。  相似文献   

11.
卢克俭同志的《思辨集》 ,收录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他的有关讲话、文章和论述 10 0多篇 ,全书共 10个部分 ,70多万字 ,涉及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 ,算得上一部宏篇巨著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该书凝聚了克俭同志多年的心血 ,是克俭同志贡献给甘肃人民的精神珍品。《思辨集》中的文稿多数写作于上个世纪 80年代初至 90年代末 ,这 2 0年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从 80年代初开始 ,我国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 ,…  相似文献   

12.
王杰 《两岸关系》2007,(10):51-54
强调或突出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是以往台湾史和两岸关系史研究中最基本的学术取向;受其影响,两岸之间的管辖关系,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台湾的管辖形式,或多或少被忽略。事实上,台湾海峡,风涛之险,不仅未能阻止两岸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中庸”,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用名词。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认识论上,被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解读得岐义纷繁,莫衷一是,它最早见于《论语·雍也》,意思是不偏谓之中,不变名之庸,总的来说,从春秋末期到五四运动,由于时代变迁,民心向背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实施的真伪。  相似文献   

14.
马镇 《前进论坛》2008,(11):61-61
楚辞《渔父》是一首不被一般读者所熟悉的诗篇,但就像《离骚》一样充满了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周国政 《传承》2012,(23):48-48
我们党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重视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多次提醒全党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因为学习历史是做好工作的知识储蓄,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总结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党史工作者学好历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下半年,由海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省社科联立项的文化保护工程《海南历史文化大系》写作正式启动。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参与了其中的《文学卷》的联络工作。我是个地道的海南人,对琼剧情有独  相似文献   

17.
徐中远 《党建研究》2011,(11):61-63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阅读传统的经、史、子、集著作,“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这是青年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态度。他对史籍的爱好,贯穿于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春末,我在看《过去的中学》一书时,恰好看到5月18日《南方周末》一篇关于中学生的报道,超粗黑的标题大字很醒目———《“高考准状元”保送之争》。先简介一下这个发生在当代中学的故事吧:这就是我们今日的中学!已经无耻到了利用强权剥夺个人权利的地步!对于这个新闻,网友评论毫不客气:“功利教育,势利学校,中国教育何以堪!”“为人师者,毁人不倦也。”“现在的学校完全不顾学生的前途,而是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真是误人子弟!其实整个的高考体制下,很多事情都是扭曲的,中学、大学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华北某市第一中学的高三学生李佳参加了北…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君道政治思想,惜乎前人多不察。三代圣王之道是为船山心目中理想的君道典范,包括取天下以道、扶进人才、能安敢言者和从容调御几个方面。三代以下君主之治道当效法三代之王道,并因时损益和斟酌,君主之政治品格、知人之哲、用人之道、纳谏之道、辱大臣为辱国及立嫡与豫教并行等是为君主理政之道,即为君之道。王道在本质内容上仍然属于君道。王夫之之重视为君之道,一来在于他仍未走出"圣君贤相"之政治理想,二来是为将来社会提供治道之借鉴,"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相似文献   

20.
黄河 《理论月刊》2020,(2):116-122
与"美德是否可教"相媲美的"道可得学邪"哲学命题,最早由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又将"道"与"物""死生"等相沟通,以此打通了道与经验世界。与此相关联的"道"之工夫——"学",被庄子规定为"向道而学"并加以肯定,由此推衍出"道可学"的观点。在庄子看来,"道"可以通过"坐忘""心斋"等方法并结合"由外而内、损繁至简"的工夫次第跟着"真人"学。庄子并不否定常人成为"真人"的可能,但更推崇禀赋"圣人之道"的人来"学道"。纵观中国哲学史,各家各派虽对"道"和"学"有不同的界定和诠释,但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亦即"道可得学邪"的讨论始终存在,从重视"学"的荀子绵延至永嘉学派的叶适,都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