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活动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理。这里所说的归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分析。教学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连续过程,归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个阶段无论成绩如何,成功与否,均要寻找原因,才能更好地前进。  相似文献   

2.
归因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因指的是人们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对个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各种日常行为事件的结果所进行的原因搜寻过程,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归因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护实践、教育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用以改变、控制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归因理论对于教育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也已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在教育和教  相似文献   

3.
欧洲运动型政党产生和变动的过程,实质是欧洲的社会运动逐渐政党化的过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分析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这一变迁过程进行解释,前者可以解释社会运动政党化过程中的动力问题,关注的是转型的结构性原因;后者可以解释社会运动政党化过程中的选择问题,关注的是转型的过程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探讨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叫归因论。本研究依据归因理论,采用自编的行为归因问卷,对九十九名犯罪嫌疑人试测,并对测试结果作了分析,以期为侦查及审讯、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程序公平社会心理学兴起于1970年代西方学界,199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尚未受到中国学者的充分重视。本文对程序公平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的介绍,并展示了它在法律、政治和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本文详细讨论的三个经验研究——桑赛恩和泰勒对公众对纽约警察的支持、张光等对中国农村居民选举行为、鲁宾对美国国防部人事管理——都表明,程序公平知觉是决定组织合法性及其绩效的主要决定因素。论文最后就程序公平社会心理学运用于中国个案的重要性做了简要的提示。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理论产于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心理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探索,形成了现代化理论中的社会心理学说。现代化理论中的社会心理学说的学术思想渊源、基本理论观点、多重分析视角和主要学科取向等因素,造成了现代化理论中的社会心理学说的学科优势与研究缺陷。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心理学为何要本土化社会心理学诞生于西方,迄今为止,其主要的发展力量也一直在西方,特别是二战后更是首推美国。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心理学曾一度进入危机时期。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社会心理学是以个体主义、实证主义和实验主义的价值观为基础而进行的研究,这种价值观导致其研究逐渐脱离社会现实,无法解释社会,更无法干预社会生活。后来的欧洲社会心理学研究即以此为鉴,努力实践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另外,社会心理学之所以要本土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背景下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以及人…  相似文献   

8.
浅析政府寻租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租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公共选择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政府寻租行为的危害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政府寻租行为、寻租产生的原因,治理政府寻租的对策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就动机的水平决定着个体的发展,而归因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情绪、期望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归因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将成绩不理想等负性事件归因于能力不足和努力不够等因素。因此,运用归因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的方法有: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提供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行政法解释是正确适用行政法律规范所必须的。分权制衡理论和不确定法律概念理论是行政法解释的理论依据。在我国,由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由于行政法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和没有统一完整的行政法典,使适用行政法的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结合具体案件对法律进行解释具有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及其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得益于许多学科或知识领域的推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首先与现代精神分析学及作为其重要知识来源之一的精神病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不解之缘。精神分析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会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不同的影响。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后现代转向,也或早或晚地涉入到社会心理学有关领域的发展中。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出现。后现代精神分析学既从心理学理论层面又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提供了孕育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是经过网络媒介产生或散布的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奥尔波特谣言传播机制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心理学集群行为理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因素涉及宣泄心理、应激心理、虚荣心理、选择心理、从众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社会问题的界定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定社会问题要把握客观事实、公共问题、公众认定和社会行动这样4个方面的含义。功能学派认为,如果社会的某一部分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就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衡而产生社会问题。冲突学派认为,社会问题是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冲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生物社会论者试图用人类的生物、生理特性解释越轨行为等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标签理论则认为,所谓社会问题,完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人们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社会心理学派也对社会问题的成因做出解释。研究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四个内部维度(即能力、意图、利益和决心)以及一个外部维度(即外部环境)对于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不确定性在其中的任一维度内均发挥着作用。作者构建了一种新的行为归因理论,认为不确定性的五个维度不仅能各自独立地给人们的认知造成不同困难,而且它们之间的互动也对人们的认知构成了更加难以应对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种认知挑战在冲突情境与合作情境中的表现是有所区别的。缺乏对这些不同的、并且能够互相影响的挑战的认识已然对国际关系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把握好这五个维度,了解人们在理解它们时易于出现的各种偏差,对于理解国家在合作或冲突情境中的行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文章的理论框架还指向一些特定的假说,而这些假说可以通过经验与实验方法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分析手机短信的传播特点,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并运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总结出手机短信的社会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的主要框架:1、对手机短信传播特点进行剖析,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出其存在的现有缺陷;2、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短信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一是手机短信传播给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格局带来的冲击;二是对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刑法上的原因自由行为,又称为原因上的自由行为或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是刑法学界中一个著名的罪刑问题,其核心在于原因自由行为与“行为与责任同在原则”之问存在着矛盾。当今,在各国刑事立法实践中大多承认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的背景下,刑法学者们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进行着探讨。本文以“实行行为与刑事责任同在原则”例外说为理论出发点阐述原因自由行为及其可罚性根据,希望能对我国的刑法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青少年的网络交往行为、网络娱乐行为、网络信息搜集行为日益普遍,原因在于,网络提供了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舞台空间,网络行为暂时缓解了他们来自现实世界中的挫折感和孤独感,但网络虚拟交往的片面性又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认同危机和困惑,这种危机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文章以社会心理学对网络行为和自我认同感研究为理论基础,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自我认同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话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是相互影响的。公安院校学员对普通话学习成败的归因,不仅对其前阶段学习结果有反思总结作用,更能对后阶段的学习行为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积极运用归因理论,研究学员普通话学习成败归因问题,深入了解与分析其学习心理动机,有利于教官教师帮助学员调整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而改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国制衡行为:争论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丰 《外交评论》2010,27(1):111-125
单极国际格局使均势理论的核心议题发生转变,即由一种传统上研究均势状态的国际政治理论,转向一种研究制衡行为的外交政策理论。本文旨在考察围绕制衡行为展开的学术讨论,梳理并评析竞争性的理论解释。从既有研究侧重的角度来看,有关制衡行为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制衡行为生成,权力制衡论、威胁制衡论和利益制衡论分别为三种代表性理论;其二是研究制衡行为缺位,分别有权力差距、集体行动、国内政治、规范和认同论等解释。总体看来,对于这一普遍现象,大多数研究路径给出了特定性解释。尽管对特定案例的解释有助于理解普遍现象,但是,只有找到具有普遍性的变量和因果关系,才能发展出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十分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于转型期突发性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原因,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化解群体性事件,必须结合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发展,从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两个方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