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女作家萧丽红的获奖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处于一个新旧文学潮流交替的连结点上。其成功和魅力在于它既描摹了乡土文化里鲜为人们具体表现的女性群像,描摹了她们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和独特体认,又叙写了女性自身不同于一般男性的乡土想象和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2.
郝誉翔是台湾文坛近年来颇受瞩目的女性作家新秀,她的短篇小说《洗》获台湾第十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第一名(载《联合文学》1996年11月号)。自80年代以来,以表现女性视角、女性意识、女性角色和女性体验的女性主义文学潮流一直是台湾文坛的一道壮丽的景观。总的来说,80年代的女性作家主要关注的是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等问题,探索女性的性爱、情欲、成长、责任,追求在两性交往中女性的平等地位,如李昂的《杀夫》、《爱情试验》、朱秀娟的《女强人》和袁琼琼的《自己的天空》等都具有代表性。进入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4.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5.
李昂是台湾一位有争议的女青年作家,已有两个“爆炸性”作品震动台湾文坛。一个是她70年代初在台湾大学读书时写的短篇小说《莫春》,一个是她80年代初留美归来后写的中篇小说《杀夫》。《杀夫》曾获台湾《联合报》1983年度中篇小说奖,作者自认为它“不仅对系列鹿城故事,以及往后的整个创作,……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接站。”对于这部小说,台湾评论界歧见很大,有人拍掌叫好,说它是“突破的作品”,有人却反感,憎恶,因而大  相似文献   

6.
正1930至1931年发生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上承20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建设,下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延续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距离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已经有80多年,这期间台湾文坛经由日本殖民下的"皇民文学"、"边疆文学"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文学"再到解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70年代乡土文学等,发生了一连串  相似文献   

7.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等原因,台湾文坛对中华文化传统承继、外来影响、本土地域色彩等问题格外敏感。而这三元要素的有机融汇,正构成了台湾文学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受此制约,在诗歌领域相应地产生了传统主义、现代主义和乡土主义三种诗精神。它们轇辐起伏,交织成台湾当代诗歌的大千气象,显示其发展的一条轨迹。如果以笠诗社成立至《龙族》出现这几年时间(1964—1971)作为一个模糊的界限,即可将它约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在前期,现代主义占主导地位,传统主义与之抗衡但处于劣势,乡土主义则相对微弱。至后期,乡土主义反上升至优势地位,并融合传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学论战”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土文学论战”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被及台湾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它的发生,则至少应追溯至台湾乡土文学历经20年的蛰伏后于60年代中期的重新出发,以及其后十余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演变.如黄春明、王祯和早期所谓“纯正”的乡土小说和70年代王拓、杨青矗等着重揭露社会阶级矛盾创作的先后出现;70年代初以“现代诗论战”为中心的对于现代主义的普遍反省运动,以及由此确立和带动的“回归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思潮,在在显示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这种日益浩大的声势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反应,也使它成为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一场震动台湾社会的“乡土文学论战”于1977年爆发并延绵了一、两年.本文拟对这场论战的发展过程、争议的焦点、论战的特征和意义等,加以概略的描述和论评.  相似文献   

9.
台湾乡土作家继承“台湾话保存运动”的传统,在文学创作中揉进了台湾方言,使之成为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这是一种“酌于新声”“(?)括雅俗”的创新,表现出风格的鲜活性。文学新秀廖蕾夫的《隔壁亲家》是应用方言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中方言词汇达九十多个,雅俗俱有,互相补衬,反映了台湾乡土作品方言运用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具有主题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各具独特,而改革小说可谓是最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品种。总的来说,改革小说呈现出三种形态,即80年代前期的“理想型”、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现实型”,90年代后期的“现实+理想型”,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前进历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心转向四个现代化建设,改革文学应运而生。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推出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 ,被视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之后,《开拓…  相似文献   

11.
试论《自由中国》的文艺栏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11月创刊的台湾政论性刊物《自由中国》,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提供了大量颇具艺术品味的作品,并为台湾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范式。目前两岸的台湾文学史著述中,谈及50年代的台湾文学,多是简单划一地谈其战斗文艺。有关《自由中国》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政治或经济等问题上,很少从文化和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自由中国》的文艺栏为分析场域,试图回到历史现场,探悉其与台湾文坛的密切关系,力求再现50年代台湾文学的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02,(4):34-34
台湾已故文学家张我军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他同当年一些先进分子一道,在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实施严厉镇压和怀柔同化政策的恶劣环境下,把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到日据下的台湾岛内,并猛烈抨击当时盘据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旧思想,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不能与中国文学分断”的主张。从而被台湾学者称为“摇篮期台湾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或“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3.
一、光复后的文化重建使命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在历经50多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现代台湾文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台湾文坛在短期内即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这与台湾作家因光复而焕发的创作热情分不开,同时也应归功于大陆文学和台湾文学的汇流.早在日据下的20年代,台湾新文学就已发轫并建立了自己的光荣传统.然而1937年以后的战争时期,台湾新文学遭受重大挫折,一些顽强的作家也只能默默地暗中耕耘.宝岛的光复,使这些作家内心充满“狂热的喜悦和期待”;挣脱异族铁蹄重获自由的解放感,久被压抑现得以迸发的祖国爱,使他们摩拳擦掌,积极准备投入建设家园的热潮中,而文化重建工作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日据时期的著名作家杨逵、龙瑛宗、吴浊流、杨云萍、王白渊以及叶石涛等,在这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如杨逵出版其文集《鹅妈妈出嫁》、《送报夫》等,先后担任《和平日报》新文学栏、《力行报》副刊的编辑工作并自创刊物,编印包括鲁迅《阿Q正传》、郁达夫《微雪的早晨》、茅盾《大鼻子的故事》等在内的中、日文对照的《中国文艺丛书》.此外,他还积极投入有关台湾文学建设和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讨论.吴浊流除了先后任职于《中华日报》日文版和《民报》外,还抓紧时间出版日据末期  相似文献   

14.
《浊流三部曲》和《台湾人三部曲》是“对于钟肇政有深刻意义的代表作,在台湾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固然,强烈的现实意识是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其含蕴的独异文学体调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它是台湾文学川流里泛起的一个波澜,映托出乡土创作某些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台湾文坛围绕“皇民文学”问题展开一场论争。张良泽等美化、正当化“皇民文学”的论调,乃近年来台湾一股亲日仇华社会思潮在文坛的折射。陈映真等奋起批驳,指出“皇民文学”的本质及其与当前社会政治思潮的联系,在文坛树立起“统派”的鲜明旗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姚同发 《黄埔》2008,(4):52-55
台湾著名作家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序》开宗明义地说:“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到达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他还说:“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  相似文献   

17.
在监狱中阅读、创作、出书,这对于绝大多数的受刑人来说,不啻新奇和梦想,甚至从来都不曾想过。然而在祖国宝岛台湾,却有这样一位青年作家,为众多身陷囹圄的受刑人打开了生命的故事盒,让他们在文学的天地之间获得了心灵的解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出口。这就是被昵称为文坛“神奇魔法师”的欧银钏。欧银钏出生于台湾澎湖,大学毕业后,曾任台湾《皇冠》杂志编辑,现为台湾《民生报》记者。1996年曾应邀来南京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作为作家,欧银钏以散文、小说创作为主,她下笔有情,常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读者一起倘…  相似文献   

18.
当代作家白先勇的小说以感时伤怀的文化乡愁和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台湾现代派的文坛上别树一帜。他的作品,尤其是《纽约客》和《台北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台湾普遍的社会心理,表现了一代没有“根”的文化游子悲天悯人、礼魂思旧的悲剧情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对“无根的一代”心理矛盾的细致剖析,使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深沉、悲凉的美感。下面分别从主题、情调、结构、形象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白先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一白先勇的早期作品有寓言式、内向化、梦魇感等特点。《青春》、《那晚的月光》、  相似文献   

19.
正1960年3月5日,白先勇与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在台北创刊《现代文学》(双月刊、季刊),白先勇任发行人兼社长。1973年9月,发刊至第51期,因经费困难而暂时停刊。1977年8月,获远景出版社的支持,《现代文学》复刊,发行了22期,至1984年3月停刊。该刊由现代文学杂志社发行,总计出刊73期,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小说风潮的里程碑"。1960年代的台湾文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现代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白先勇先在《文学杂志》上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20.
“火车渐行渐远了,苍郁的北京也望不见了。啊!北京我的爱人!此去万里长途,这途中的寂寞和辛苦,叫我将向谁诉?”——张我军·《乱都之恋》之七1924年初(民国13年),台湾青年张我军从上海来到“十丈风尘”的北京,投奔在厦门相识的乡亲、正在北京世界语专科学校读书的张钟玲。那一年他22岁。在那一年他接连投书《台湾民报》,向当时盘踞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抛出力作《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由此引发台湾文学新旧大辩论。也在那一年他写了名为《乱都之恋》新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