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帝书》与楚文化蔡靖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经整理拼复后共有28件。据学者考证,”马王堆帛书中能推定作者地望的,大都是楚人的著作”①。其中除了《老子)甲、乙本之外,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就是《黄帝书》。它反映了战国中期的...  相似文献   

2.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它是在黄老“无为”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故又称“黄老之治”。老子曰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就是说 ,明古之理 ,可以治今之事。[1] 今天 ,我们研究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并借鉴蕴涵其中的现代管理意识与领导方法 ,对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 ,提高现代领导水平和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启迪性。一、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所谓“黄老之学”是指战国时期形成的道家学说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 ,既讲道也讲法 ;“老”指老子学说。它是以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3.
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学术界研究认为,它们是史称黄老学派的可靠研究资料,故称《黄老帛书》。本文对其主要思想作些分析。 一、帛书关于道、天和理的思想 关于“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讲得不明确。帛书对老子“道”的观念进行了改造。在帛书中,“道”首先是指气,是气的原始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4.
七 哲学研究 (一)哲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哲学著作有《老子》甲本和乙本、《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有的学者认为,这都是所谓的“黄老”著作,即“黄帝”、“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的哲学流派。它是战国到西汉哲学流派中一个很著名的学派。尤其在汉文景之时,它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哲学学派,并是当时政府向全国推行的哲学。可惜的  相似文献   

5.
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楚文化 ,是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表率。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指出 :“根据现有的资料 ,可以说楚文化有六个要素 :其一 ,是青铜冶铸工艺 ;其二 ,是丝织工艺和刺绣工艺 ;其三 ,是髹漆工艺 ;其四 ,是老子和庄子的哲学 ;其五 ,是屈原的诗歌和庄子的散文 ;其六 ,是美术和乐舞。”诚如此言 ,老庄哲学 ,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精神。老庄的思想以哲学思辨见长 ,老庄学说也主要是哲理的阐发。老子和庄子都无意于专论教育 ,尤其是明言“绝圣弃智” ,似乎否定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社会文明的现象和成果。但是 ,只要我们透过其…  相似文献   

6.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抄本的发表,为学者更准确地解释某些道家词语提供了依据。本文选取两条,试作新释并求教方家。 一、“上帝不考、时反是守”考释 《国语·越语下》有句范蠡之言,即所谓“上帝不考,时反是守”。此语常被秦汉之际的黄老学者引用,但解释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黄老之学是托名黄帝之言 ,以老子道家学说为主旨 ,同时兼采诸子百家学说而形成的一种经世之学。它形成于战国末年而盛行于西汉初期。其基本内涵包括无为而治、以法治国、文武并行各个方面。这些思想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处处充满着辩证法和管理意识 ,对解决当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管理效益 ,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巨大的启迪性和实践性。本文拟就黄老无为而治、以法治国、文武并行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的价值作一探讨。(一 )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管理无为而治是黄老之学的精髓。自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到汉武帝…  相似文献   

8.
引言 先秦的“道家”一名、初见于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早期称之为“黄老”。“黄”是追家夏、商之前伏羲、神农(炎帝)黄帝所谓“三皇”和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所谓“五帝”中的黄帝;“老”是指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哲学家春秋时的老子(老聃或李耳)。东汉以后的道教祖“黄老”;尔后,“黄老之学”或“黄老思想”包括道家和道教;两者与彝族原始虎宇宙观的关系,十分密切。拙著旨在揭明和论证历来被忽视彝族虎宇宙观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国外科学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过去许多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不然,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我认为通过《道德经》中“无为”和“有为”、“不争”关系的分析,对澄清上面的误解是颇有帮助的。要搞清无为,须先弄懂“自然”的含义.从《道德经》里五处提到“自然”的情况来看,自然即是自己如此。它告诫人们要尊重和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办事,不  相似文献   

10.
一、《老子》给我们的反思一部《老子》(又名《道德经》),两千多年来注家蜂起。至今释者仍不乏其人,实可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矣!哲学家奉其为东方哲学的经典,政治家视其为可借鉴的治世名言,军事家说是一部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是一部先秦文化的结晶,阴阳家作为推演“天机”之秘鉴,俗家子民喟叹其玄之又玄……。短短五千文却象一个奇迷悬达两千多年之久,就是海外学者也视为至宝。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他(指老子)认作是东方的代表”。今天风行台湾、东南亚华人世界等地方的经典教育,《老子》被列为重要经典教材之…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依《庄子·天下篇》的分析,把稷下黄老之学划分为三派,即“宋鈃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环渊老聃派。”(《十批判书》)“黄老之学”就是“道家”,所以这也就是“道家”三派。冯友兰在《先秦道家三派的自然观的异同》一文中,同样依据《天下篇》,把资料极少的田骈慎到派抽了下来,再加上未曾游过稷下的庄周,也组成了“道家三派”,即宋尹派,老聃派,庄周派。(哲学研究》1959年第四期)近年孙叔平著《中国哲学史稿》,在概论“道家”时,也是划分了宋尹、老聃、庄周三派。(孙著第53页)看来,《庄子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经典著作。通过众多的自然界现象、社会上人际关系的行为和人们一般的思维准则,总结出宇宙总规律,即“道”的含义。过去有许多人对老子的学说有误会。从道德经中的“无为”误解为:老子的哲学是消极、落后、无勇气,反历史、反对军备、提倡妥协。其实老子的学说继承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从《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承下来。“道”先天地而存在,“德”因人世而建立。这个宇宙总规律“道”,要求人们接这总规律去办事,不要按不合规律的主观愿望去变干,不破…  相似文献   

13.
张涅 《理论月刊》2001,(7):18-20
本文认为老、庄思想有本质区别。《老子》侧重于政治哲学范畴,表现出经验独断的思维形式,与兵家理性有渊源关系。《庄子》则从孔子儒家传统走出来,侧重于人生哲学范畴,表现出开放、流动的思维形式。从“黄老”到“老庄”的演变乃基于对《老子》的误读,《庄子》涵盖了《老子》。老、庄都没有形而上的自觉建构,“道”依附于经验层面,并非思想核心,因此现代学者据此把老、庄作为一个思想学派没有把握本质。汉以来的“九家”说已经不适合现代思想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九歌》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及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有一个从越文化到楚文化的演变历程。范文澜先生说:“(楚国)在广大国境内,有苗族华族和许多其他种族,居民相互间交流方化,产生以巫文化融合华夏文化为基本的楚文化。各种族也就在同一文化中大体融合了。”因此,探索《九歌》流传过程中的演变及中介,是寻找打开《九歌》迷宫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一老子之道表述于《老子》书中。《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说明老子之学主要还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在《老子》书中,老子把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开化,归结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建立,归结为人类智慧的增长,认为这些东西打破了原始人类的敦厚纯朴,造成相互之间的纷争。他眷恋无知、无欲、混沌而蒙昧的人类原初时代,在他看来,这种时代是人类德性最完美的…  相似文献   

16.
肖菊 《传承》2007,(5):94-95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本文将水之德与处世之道相结合,从“柔弱胜刚强”、“川谷之于江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三个方面分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探讨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美学思想蔡靖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①其隐居之后所作“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老子》,乃为阐发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而作,可以说是春秋时代兴于楚地的道家思潮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18.
张淑华  邱晓 《求索》2011,(7):110-112
学术界对于《老子》中"道"的原型一直以来多有争议,主要观点有太阳、月亮、女阴、葫芦等,其中以叶舒宪的论证最具说服力。本文即以叶氏观点为基础,运用字源学分析法和原型理论补证了《老子》"道"之原型为太阳一说。暨由此原型特征出发,从《老子》描述最佳得道方式时常用的"持"、"守"、"保"、"抱"、"顺"、"随"、"和"、"同"等词,来阐释《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虚静"、"禁欲"的哲学观点,并探讨了这种观点对中国人形成"收敛生命"的人生态度之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老子其人老子的生卒年月至今不详。《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也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最早记载黄帝的史籍《国语》、《左传》,都把轩辕黄帝(轩辕氏部落首领,一作有熊氏,姬姓)说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是否实有其人,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3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一书,终于使这个谜有了“谜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