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党史月刊》2009,(12):25-41
主持人阎晶明(《文艺报》总编辑):张惟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血色黎明》研讨会现在开始!大家都知道,来自福建龙岩的张惟是一位已经年逾77岁的老作家,他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参加革命,长期在福建省的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对革命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同时作为一位从事文学创作已经50多年的老作家,张惟同志创作了多部传记文学、散文、小说以及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其中革命历史题材是他创作历程当中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著名的红土地作家张惟先生推出了他的新作<血色黎明>.这部厚重的历史小说,是以闽西红土地为中心,全景式叙述25年中国革命历史的英雄史诗,也是一部有着鲜明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张惟的<血色黎明>所写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28年至1935年赣南闽西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这段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段如火一般的红军起义、暴动和土地革命岁月,正是毛泽东的游击斗争战略战术在实践中形成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著名的红土地作家张惟先生推出了他的新作《血色黎明》。这部厚重的历史小说,是以闽西红土地为中心,全景式叙述25年中国革命历史的英雄史诗,也是一部有着鲜明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小说尊重历史,适当虚构,传奇生动,在叙事艺术上体现了诸多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战斗的风格     
一位搞创作的朋友日内就要下去,我抽空去跟他话别。不想我们的谈兴竟那样久集中在一个话题:我们时代的作家,应当具有战斗的风格。这个话题是由我问及他的计划引起的。我以前知道他正在酝酿创作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长  相似文献   

6.
刘晓艳 《党史博采》2009,(5):11-11,14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在中国革命的许多条战线上积极探索,努力奋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北京大学等北京高校课堂上,首先开设了<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课程,引领青年了解、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考和探索中国的革命问题.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培养出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7.
一点儿遗憾     
香港著名作家董桥在九月号的<万象>中撰文<意识形态的老香客>,其中讲到海外颇负盛名的老摄影家李勃最近表示:他现在不太想多去中国了,"因为中国跟我们一个模样了".  相似文献   

8.
长篇历史小说《中央苏区演义》座谈会近期在龙岩举行。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张胜友等二十多位作家、作者参加了座谈。 与会者认为,张惟新近出版的这部洋洋四十万字的作品,是近年来闽西红土地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构建红土地文学大厦的力作,堪称[苏  相似文献   

9.
杨品 《党史文汇》2004,(3):8-13
半个多世纪前,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浪潮中,马烽投身革命,后来在革命队伍里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著)、<我的第一个上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扑不灭的火焰>(与西戎合著)、<咱们的退伍兵>(与孙谦合著)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留给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留给人们记忆和话题.  相似文献   

10.
《广东党史》2011,(6):30-30
在瞿家湾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烈士展厅内,有一位烈士让记者印象深刻,他的名字叫段德昌。段德昌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武装的创始人之一。水泊洪湖是他革命军事生涯的起点,"大马刀,红缨枪,我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他创作的这首《红军战士纪律歌》至今仍在传唱。  相似文献   

11.
张惟的《血色黎明》所写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28年至1935年赣南闽西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这段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段如火一般的红军起义、暴动和土地革命岁月,正是毛泽东的游击斗争战略战术在实践中形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闽西20年革命战争史已成为当地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以弘扬革命传统为宗旨、坚持革命战争史诗为主旋律、战争年代英雄人物和史实为题材的文学意识已在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体现,形成了被文学界誉为“红土地文学”的文学流派。自1979年开始,一批闽西作家就提出了。红土地文学”的概念,并执着地进行耕耘。10多年来,闽西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者有300多人。他们以小说、诗歌、剧本等各种文学形式,忠实地再现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这块红土地上的风风雨雨,以及这一特定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人物,作品已超过1000万字,出版发行书籍逾百万  相似文献   

13.
正近代以来,南方为革命多发地区,北方地区参加革命的人相对较少。可是,有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却辗转南下参加革命,成为开国将帅中唯一的一位北京人!在开国中将中,他资历很老——进过黄埔、读过抗大,辅佐过徐向前、刘伯承、林彪、叶剑英四位共和国元帅,是红四方面军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人物。他,就是倪志亮,一位见证了红四方面军整个发展历程的一代名将……  相似文献   

14.
蒲风原名黄日华,广东梅县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左联中国诗歌会创始人之一,也是在1930年入党的老党员。他从小热爱文学创作,写了大量充满战斗性的革命诗歌。1940年到新四军战地文化部工作,担任淮南总政文化抗敌委员会主任,1942年8月13日病逝于安徽天长县,终年32岁。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在蒲风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诗集15册、文艺论著4册,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妻子谢培贞,是福建连江人,也是一位诗人。蒲风去世时,他们的女儿黄安榕才一岁半,现在是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诗人。黄安榕的女儿在《福州晚报>当编辑,是从战士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可以说,蒲风烈士的家庭是文学世家。 蒲风从17岁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担任过《新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名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强烈革命要求的左毅作家。她的创作不但得到了鲁迅、茅盾、柳亚子、聂绀弩、丁玲、戴望  相似文献   

16.
昆曲<李慧娘>是作家孟超根据明代周朝俊所作传奇<红梅记>中有关李慧娘的情节创作的,<有鬼无害论>则是作家廖沫沙为<李慧娘>写的剧评.1960年代前期对<李慧娘>和<有鬼无害论>的批判,是为宣传和贯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理论而进行的.这场批判所展现的理论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为在文艺界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贯彻执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理论打开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邓子恢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导载入史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道"邓子恢等同志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萧军是中国现代涌现出的“东北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以特有的风格,独领风骚.《八月的乡村》等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在他身上,既有温文尔雅的文人气质,又有刚毅不屈的武士风范,正因此,萧军也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历史终究给他以公正的评说.作为“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他的精神永远为人敬佩,他的名字永远根植于东北的广袤沃土之中.萧军的文学生涯是极不平凡的,而萧军的文学创作起点阶段更具传奇色彩.他是一位从军旅、从沈阳东大营走出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任民 《新湘评论》2009,(10):30-31
在北京友谊宾馆雅园公寓,居住着一位鹤发银眉、与北京街头的老者没什么两样的外国老人——美裔中国籍翻译家、作家沙博理先生。他是一位有着外国血统的老专家,然而他更愿意被看作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各种工具书中陆续多了一个汉字--"铱".历经18年编纂修订的<汉语大词典>(1993年版)中也收入了这个字,注释为:"铱(音Xi),老解放区一种计算工资的单位,一铱等于几种实物价格的总和."但许多人不知道,这个"饻"字后面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一位懂经济善管理的我军高级将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