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试验,显示大蒜提取物对小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DTH) 、脾细胞Ig MPFC 及碳粒廓清吞噬指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证明大蒜提取物具有较强的调节小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并对其增强免疫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本实验室构建的含有GpIL-18编码区序列的质粒pMD-GpIL-18为模板,PCR扩增GpIL-18ORF后连接到pET-28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进行诱导表达,纯化目的蛋白(PGpIL-18)。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GpIL-18蛋白对C57BL/6J小鼠脾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影响。将PGpIL-18蛋白与细菌疫苗同时注射小鼠,检测其免疫增强效应。Western-blot结果表明,IPTG诱导PGpIL-18融合表达;其产物PGpIL-18能刺激小鼠脾细胞大量分泌IFN-γ,增加GM-CSF和TNF-α的表达量。同时注射PGpIL-18蛋白和细菌疫苗的小鼠血清中IgG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攻毒试验,发现PGpIL-18蛋白可以提高疫苗对小鼠的保护率。PGpIL-18能促进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发生,这一结果为重组PGpIL-18蛋白作为佐剂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制备猪白细胞介素21(porcine interleukin-21,pIL-21)的多克隆抗体,采用RT-PCR从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扩增获得pIL-21基因,然后将其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2a(+)之中,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pIL-21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分子质量为35ku,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经过Ni-NTA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pIL-21。用其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pIL-21血清抗体。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抗体可与杆状病毒表达的重组Cap-pIL-21、ConA和PHA共刺激的猪PBMC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ELISA抗体效价可达1∶12 800。上述研究结果为pIL-2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IFN-γ诱导的溶酶体硫醇还原酶(GILT)对体外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免疫功能的影响,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蛋白TsGILT(rTsGILT)与大鼠PBMCs体外共孵育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该蛋白与细胞之间的结合情况,并测定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吞噬和NO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rTsGILT可与大鼠PBMCs结合,可显著促进大鼠PBMCs的增殖、迁移、吞噬和NO的分泌(P<0.01),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10、20μg/m L的rTsGILT对大鼠PBMCs的凋亡没有影响,40和80μg/m L的rTsGILT均能显著促进大鼠PBMCs的凋亡(P<0.001)。综上所述,旋毛虫GILT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PBMCs发挥免疫作用,对宿主的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西咪替丁和左旋咪唑对鸡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对28 日龄鸡每天分别按2 .5 、10 .0 、100 .0 和400 .0 m g/kg 体重西咪替丁或2 .5 、10 .0 m g/kg 体重左旋咪唑饮水给药,连用3 d 后再分别肌肉注射绵羊红细胞(SRBC) 和牛血清白蛋白(BSA) 或布鲁氏菌(BA) 抗原。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CD+4 /CD+8 淋巴细胞比值;测定血清SRBC、BSA、BA 抗体效价和血清补体总活性。结果表明,西咪替丁能明显增强鸡外周血T 淋巴细胞功能,但对B 淋巴细胞无明显影响;明显升高血清SRBC、BSA、BA 抗体效价;10 .0 ~400 .0 m g/kg 体重西咪替丁能明显升高CD+4 /CD+8 淋巴细胞比值和血清总补体活性。西咪替丁与左旋咪唑相比具有非常类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中的鸡IL-2和IL-15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采用RT-PCR法从山地乌骨鸡外周血淋巴细胞RNA中克隆了IL-2和IL-15基因,与pcDNA3.1连接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DNAIL-2和pDNAIL-15,研究了其对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显示,免疫后第10d,pDNAIL-15 AI灭活疫苗组和pDNAIL-2 AI灭活疫苗组HI抗体水平显著高于AI灭活疫苗组(P<0.05)。免疫后第10 d,pDNAIL-15 AI灭活疫苗组CD4 淋巴细胞百分含量显著高于pDNAIL-2 AI灭活疫苗和AI灭活疫苗组(P<0.05);免疫后第23 d,pDNAIL-2 AI灭活疫苗组CD4 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pDNAIL-15 AI灭活疫苗和AI灭活疫苗组(P<0.05)。证实pDNAIL-2和pDNAIL-15能提高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昆明系小白鼠为试验动物,观察了白细胞介素3(IL3) 对猪瘟病毒E2 囊膜糖蛋白( HCV E2) 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增强作用。用DNA 重组技术将HCV E2 基因和小白鼠IL3 基因克隆到pIRES1neo 质粒,因在两者之间有脑心肌炎病毒(EMCV) 的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 片段,可得到HCV E2 基因和小白鼠IL3 基因双表达质粒pIRST IL3 ,用pIRSTIL3 免疫小白鼠后,经ELISA 法检测免疫小白鼠血清中抗HCV E2 抗体效价。结果显示,IL3 能显著提高HCV E2 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表明IL3 可作为HCV E2 基因疫苗的细胞因子佐剂。  相似文献   

8.
重组鸡白细胞介素6对不同种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重组鸡白细胞介素6(rChIL-6)在商品鸡体内对不同种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采用不同接种方式,应用rChIL-6分别对不同种类新城疫病毒(NDV)单联疫苗和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三联疫苗(NDV-IBV-H9)进行了免疫增强试验以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田间试验,并进行了将rChIL-6与NDV Ⅳ系预混合乳化制备成的灭活疫苗的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将rChIL-6与NDVⅣ系、Ⅰ系活疫苗预混合后分别采用滴鼻点眼、肌肉注射接种方式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其他方式;rChIL-6与NDV抗原预混后制备成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将相同抗原量的NDV油乳剂灭活疫苗和rChIL-6同时分点免疫接种.rChIL-6对NDV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活疫苗,对NDV单联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NDV-IBV-H9三联灭活疫苗.田间试验表明,rChIL-6对IBDV油乳剂灭活疫苗首免和二免都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二免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首免.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新型鸡基因工程免疫增强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用 10日龄鸡胚的尿囊液 ,以不同剂量给小鼠灌胃 ,连用 10d ,进行免疫学指标测定和抗应激试验。结果表明 ,鸡胚尿囊液能提高小鼠T淋巴细胞酯酶染色率、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能使小鼠脾指数增加 ,对小鼠游泳时间有所延长 ,但对小鼠耐常压缺氧时间影响不明显。试验说明 ,鸡胚尿囊液能显著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对小鼠抗应激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牦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的免疫保护效果,将纯化的牦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重组外膜蛋白H(rOmpH)制备成疫苗,用该重组疫苗和全菌灭活疫苗皮下免疫小鼠。首免后每周采血1次,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抗体动态变化,并于三免后第9天用2LD50的分离株进行攻毒,比较两者的保护力。结果显示,全菌灭活疫苗组小鼠30h后死亡率为20%,重组疫苗组小鼠30h后100%死亡,PBS对照组小鼠24h后100%死亡。结果表明,全菌灭活疫苗具有保护力,而重组蛋白疫苗保护性微弱。  相似文献   

11.
乳牛孕酮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偶联法将孕酮-11α-半琥珀酸酯(11-αOH-P4-HS)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白蛋白(OVA)载体偶联,制备乳牛孕酮人工抗原P4-BSA和P4-OVA,并用SDS-PAGE对制备的人工抗原进行测定。再用制备的人工免疫抗原P4-BSA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血清。用P4-OVA作为ELISA检测抗原,方阵滴定法确定检测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间接ELISA测定免疫血清中抗体的特异性及效价。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乳牛孕酮人工抗原,P4-OVA的最佳包被浓度为5.82×10-5ng/mL,最佳封闭液为50 mL/L的羊血清,免疫血清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或血浆、骨髓中的一种寄生虫病。2 0 0 1年 9~ 10月 ,山东省青岛市某奶牛场先后有 11头乳牛发生了以贫血、黄疸、体温升高、前胸和颈部等处严重肿胀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等综合诊断 ,确诊为乳牛附红细胞体病。该病在青岛市属首次发生。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青岛地区某饲养场饲养乳牛 48头 ,为 1~ 3胎高产牛 ,全部圈养舍饲。 2 0 0 1年 9月 3日 ,该奶牛场有 5头乳牛突然发病 ,主要表现为食欲明显减退 ,体温 40 .5~ 42 .0℃ ,精神萎靡 ,不愿站…  相似文献   

13.
对前期研制的布鲁氏菌omp25基因-PCR试剂盒的保存期、特异性和可重复性进行了测定,并应用该试剂盒对采自宁夏、甘肃、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新疆省(区)的98头血清凝集试验(SAT)阳性乳牛的6批98份乳样和350头SAT阴性乳牛的2批350份乳样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PCR试剂盒与SAT的阳性符合率为100%(98/98),阴性符合率为97.71%(342/350);从SAT阴性乳牛的乳样中,用PCR试剂盒检出8份阳性,表明其敏感性高于SAT;对2株田间野毒Br-gs和Br-nmg株进行了克隆与测序,二者与标准菌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100%。试验结果证实,本试剂盒的可重复性良好,特异性较高,-20℃下的有效保存期为5个月。  相似文献   

14.
乳牛流产胎儿中新孢子虫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血清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流产胎牛体内新孢子虫的鉴定。取新孢子虫血清抗体阳性乳牛的流产胎牛的脑、心、肺、脾、肝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经HE染色观察到脑组织中存在类似于新孢子虫包囊样结构,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排除刚地弓形虫包囊的存在,确认该包囊为新孢子虫包囊。同时提取流产胎牛脑组织DNA,应用新孢子虫特异性引物Np6/Np21进行PCR扩增,扩增出的特异性目的条带的序列与新孢子虫标准株Nc-1的gene 5序列的一致性为98%。首次证实我国大陆流产胎牛脑组织中存在新孢子虫。  相似文献   

15.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是引起人畜腹泻的重要寄生性原虫 ,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该病主要通过牛奶、饮水、蔬菜等食物经口传染给人 ,通过饲料、饮水等经口传染给动物 ,常引起流行和暴发。美国 1993年报告隐孢子虫病是 3个主要暴发性疾病之一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腹泻病人中 ,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 0 .6 0 %— 7.3 0 %和 3 .0 0 %— 13 .0 0 % ,国内于 1987年在南京首次发现人体病例 ,此后许多地区陆续报道 ,病例中多数伴有腹泻症状 ,感染率为 1.40 %— 13 .0 0 %。该病易造成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如…  相似文献   

16.
对柳州市27个奶牛场乳牛流行热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此前当地乳牛流行热的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根据其流行规律制定出防制该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乳牛L-选择素为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1只,相隔14 d进行3次免疫,抗原用量每次30μg,首次免疫后第116 d进行尾静脉加强免疫,抗原用量10μg。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接种12块96孔板。以L-选择素包被酶标板,间接ELISA检测阳性孔,有限稀释法克隆阳性孔,筛选出6株杂交瘤细胞。小鼠腹腔注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McAb,并对其分别进行Ig亚类测定。结果,6株杂交瘤细胞7B10、10F6、10E2、5C6、12G7和11A3的Ig亚类分别是IgG2a、IgG2aI、gG2bI、gG1I、gG1和IgG1。  相似文献   

18.
选择铜缺乏症高发区具有明显摇摆症状的乳牛6头,用PAGE电泳法分离脑脊液乙酰胆碱酯酶(ACHE),经特异性酶化学染色后以双波长扫描法测定ACHE同工酶的活性,同时采集6头健康乳牛的脑脊液样品作为对照.结果表明,90 mL/L聚丙烯酰胺凝胶可将脑脊液胆碱酯酶分成4条区带;发病组乳牛脑脊液ACHE同工酶ACHEⅡ、ACHEⅢ、ACHEⅣ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ACHE Ⅰ及ACHEⅢ/ACHE Ⅰ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乳牛脑脊液ACHE同工酶活性的改变与体内铜缺乏有关,并能够反映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9.
根据结核分枝杆菌23SrRNA基因序列和牛分枝杆菌特殊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和2条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的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测定和临床样品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能区分不同模板浓度组合的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可检测到10copies模板的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对保存的50份PPD检测阳性牛的鼻黏液、牛乳和淋巴结进行检测,结果6份结核分枝杆菌阳性,1份牛分枝杆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与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建立的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可定量检测等优点,适合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的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20.
采取10头健康乳牛的咽后淋巴结,按常规制备石蜡切片,用兔抗牛S-100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健康乳牛咽后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结果显示,在咽后淋巴结中,S-100+DCs不仅分布在皮质,而且在髓质中也有大量分布;在被膜下窦内也有S-100+DCs,在皮质的最外层有较多的S-100+DCs;在淋巴滤泡中,滤泡树突状细胞(FDCs)呈S-100阳性标记,而在淋巴滤泡之间则有少量的S-100+DCs;髓质中有大量的S-100+DCs,多数呈贴壁分布,少数散布在窦腔内。表明,在正常乳牛咽后淋巴结内就有树突状细胞分布,一群是皮质树突状细胞,另一群是髓质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