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观。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既给义利观教育提供了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义利观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内容 ;加强义利观教育还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现状越来越为大众所关注———成长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成才经历,使得他们的义利观体现出很强的时代特点。在出现很多明显特征的同时,大学生义利观的成因也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与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个人利益不断得到重视和提升同时,义利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人们对于奉献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识偏差,奉献意识薄弱,奉献精神形式化,奉献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认同度降低等,因此,提高奉献精神在新时期的道德认同感和亲和力,通过从奉献精神到大爱精神的道德价值提升让奉献精神真正贴近日常生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期奉献精神的时代意义和深刻内涵,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新探索,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需要道德进行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凸现道德价值。道德建设引导和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传统义利观思想,提出以义为先、义利相兼、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正确义利观,这一价值观在治国理政当中起到重要价值导向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八项原则之一——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即以此作为立论基础。总结义利观的深刻意蕴,厘清义利观与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契合性,运用义利观建构统一战线工作新思路,对于发展党的战略决策和落实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一致和最大化是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根本取向。社会主义义利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走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人们的义利观经过摩擦、激荡,必将出现重构的局面。市场机制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为“义”、“利”统一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以个人利益作为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义利观也必然以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作为自己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在更高基础上的义利统一观。这种义利观是对旧义利观的“扬弃”,既重“利”又重“义”。它对正当个人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承认,营造最大限度抵制和排除非正当个人利益的机制,也使体现多数人利益的“义”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宏扬。它既重视个人利益,也重…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伦理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伦理是对市场经济道德适应与道德超越的辩证统一,这构成了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理性和人性的三个哲学维度,实现着市场经济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通过对市场经济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市场经济伦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着伦理精神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从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形成与发展来看,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与后来经过宋儒和近代儒家改造的“禁欲主义”的义利观是不同的。必须把二者区别开来,才能真正把握先秦义利观的本意,才能结合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的实际评述其现代意义。一、先秦儒家义利观主要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义利观为代表,准确的理解三人的义利观是正确认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根本。1、孔子的义利观。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明确提出“君子愈于义,小人愈于利”。把义利先取后取作为衡量人格的标准。他认为“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这就直接在人性上对君…  相似文献   

10.
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在于发展市场经济,这个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兼容的、资本的利益驱动受制于劳动本位的价值取向、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相互配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在建设法治国家,这个法治国家是以人民民主为价值追求,按照协商民主原则进行制度安排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社会与国家的现实分离,这种分离已经从国家与社会两个领域消除了二者根本对立的根源,以劳动本位取代了资本本位,确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从政治上和组织上确立了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从而能够在社会与国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为根本宗旨的经济法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得以凸现,经济法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补充、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范畴之中,作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经济法应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经济法应以全社会乃至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应树立人、社会和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经济法应全面追求社会公平、全面公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理论问题。基于政策的公共性指向、市场经济体制业已初步确立及渐进改革累积的大量社会问题,转轨时期的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应以社会公平为第一要义,以“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替代“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塑造和维护社会公平,为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新仲 《工会论坛》2004,10(3):104-104,109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后世儒家在综合了先秦、儒、墨、道、法四大流派义利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义利并举、贵义兴利、以义为上和以义制利。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应当对中国传统义利观进行科学批判 ,继承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视阈下的义利观: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下的重义轻利,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重利轻义,自由个性阶段的义利统一。义利统一是马克思义利思想的主要特征。正确的义利观和马克思义利观之间是一种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正确的义利观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义利观的研究成果,同时又结合新的实践对之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义利观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是目前极具争议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价值多元化的状态。如何在价值多元化基础上构建中国主流价值观,以引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定快速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内在统一,以个性为基础,用共性烘托个性,坚持共产党执政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主流价值观主旋律,积极宣传和构建主流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义利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久远的影响.在今天,它虽具有巨大的历史魅力,但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个性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本文立足现实,从依法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途径和措施三个方面,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义利统一"之路--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共产党员的义利观,使我们广大党员既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又能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应树立正  相似文献   

18.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法制保障,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确保政府依法行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要改变法制不完善的现状,就要以依法行政和公平正义理念为指导,分别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快政府转型塑公共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要全面审视社会中的各种经济问题,还要求政府高瞻远瞩,注意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以公共利益的和谐为宗旨的价值取向,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而我国政府从经济建设主导型政府向社会服务主导型政府的转变,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和文化是中华民族具有现代社会价值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它依然对于我们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节约、环保的新型社会,建设道德与法律相并重、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构建市场运行机制中以儒家“刚健有为”与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为核心的互补共存的两种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