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绍棠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13岁时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2年高中一年级时,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引起广泛关注,作品不仅被臧克家主编的《新华月报》文艺版转载,得到著名作家、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的赏识,被编入1953年高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刘绍棠也因此被人们誉为"神童".之后,刘绍棠成了团中央的重点培养对象.从此,他便与当时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有了密切联系.胡耀邦甚至亲自为刘绍棠设计长期创作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后来虽因许多客观因素未能实现,但刘绍棠在人生多个重要关头,都得到了胡耀邦的指导和帮助,两人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在作家刘绍棠人生的最后几年,我有幸多次去北京拜望他。从刘绍棠的闲谈中,无意间得知他曾经得到过一次政府部长的提名。可是这位一生只追求写作的乡土文学作家却推掉了。这就引出了刘绍棠与已故的胡耀邦同志鲜为人知的交往和友谊。 团中央第一书记以文会友 1952年,刚刚16岁的刘绍棠奉调到团中央工作。也就是这一年,他的文学创作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好势头。先是《红花》这个短篇小说在北京一炮打响,不久他的《青枝绿叶》、《摆渡口》和《大青骡子》也先后在天津、  相似文献   

3.
窦应泰 《党史文汇》2003,(10):42-44
在北京市通州区的"刘绍棠文库"里,保存着这位"神童作家"生前写下的大量文稿,约有千余万言之多.在刘绍棠众多的手稿中,堪称"第一号文献"的竟然是刘绍棠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一篇讲演词.  相似文献   

4.
杨建民 《湘潮》2005,(11):12-17
刘绍棠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早,13岁时便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2年他高中一年级时,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引起广泛关注。这篇小说不仅被臧克家主编的《新华月报》文艺版转载,还得到著名作家、当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的赏识,被编入1953年高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这之后,刘绍棠成了团中央的重点培养对象。由此,他便与当时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有了密切联系。刘绍棠在人生多个重要关头得到了胡耀邦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两人的友谊,贯穿终生。五年计划1951年,刚满15岁的刘绍棠写出了他初露头角的小说《红花…  相似文献   

5.
刘绍棠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1951年,刚满15岁的刘绍棠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小说《红花》,引起了广泛关注。刘绍棠由此获得团中央的重点培养,便与当时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有了密切联系。此后,胡耀邦多次与刘绍棠谈话,内容包括创作和做人。其中胡耀邦说刘绍棠"不请不来"、"请也不来"的谈话,值得深思回味。  相似文献   

6.
孙郁 《前线》2013,(1):80-80
关于乡土的文字实在太多。对乡土的描绘也各显不同。汪曾祺笔下的和沈从文的就不一样,孙犁也有别于刘绍棠,虽都在乡土的世界里漫游,笔端味道却迥然有异。我读晚明申涵光所著诗文,见其写燕赵大地人情世故,颇有雄放之豪爽,而到了孙犁这里,清寂又冷峻,刚烈之气被纤细生命体验所代替。同样言乡土民风,竞隔此之距,真乃认知不一,然读者所获印象,却得有斑斓色彩。  相似文献   

7.
刘绍棠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早,13岁时便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1年,刚  相似文献   

8.
刘绍棠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早,13岁时便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1年,刚满15岁的刘绍棠写出了他初露头角的小说《红花》。稿件寄到《中国青年报》后,受到该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柳青的赞赏。经与陈绪宗总编商定,这篇小说被特别安排在1952年元旦刊出,还破  相似文献   

9.
张学礼  崔亮 《党史博采》2007,(12):18-19
<正>刘绍棠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早,13岁时便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1年,刚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关锋、戚本禹是"中央文革"的三员干将,江青手下名副其实的"车马炮","文化大革命"中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他们实际上是江青、陈伯达、康生的代言人和代行人,许多江青不便说或不便做的事都由他们去说去做.而"王关戚"中的王力,更是个红得发紫的人物.在"七二○"事件中,他被"文化大革命"的大潮涌上了"英雄"的浪尖,然而,只隔40天,他又成了囚犯.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昔日座上客,今日阶下囚.  相似文献   

11.
鲍昌 《前线》1987,(10)
刘绍棠老弟在《旱甜瓜另个味儿》文章里,说他是个“老北京”,这我信。因为他不仅是生在北京,而且长在北京,正南巴北的北京人,不服行吗?和绍棠比,我差点儿事。我虽然在北京长大,可没生在北京。我只是从一岁到十六岁,在北京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相似文献   

12.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应该重视其赖以成长的微观基础。当前乡村治理中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去乡土化"面向。乡镇缩编在精简的同时却减掉了熟悉乡情的人和机构,乡镇干部垂直流动引致脱离乡情的"漫游式"发展,乡镇干部作息两地化致使乡村在"走读"中被治理,有热情但缺乏乡土气息的乡镇新人难融乡村治理实践,成为潜在影响乡村治理乡土化因素的重要面向。如果忽视对这种面向的关注和调处,将会从深层次影响乡村治理之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其也对今天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变与不变,本文从乡土社会的"土性特质"、"差序性特质"和"礼治性特质"这三个核心概念解读出发,论证了农村社区的本色正由乡土社会的"辈分权威"向"知识权威"、"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礼治约束"向"法治约束"后乡土社会转换,力求为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骄傲与谦虚     
1952年,作家刘绍棠的文学创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也被誉为“神童作家”,年仅16岁就被调到团中央工作。1957年春天,在北京文艺界的一次座谈会上,他的发言有些过激。第二年,风华正茂的他被划为三类“右派”,并被开除了党籍。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尽管为挽救刘绍棠做出了相当努力,但无力回天,只能连连叹到:“损失惨重,损失惨重啊!”在刘绍棠准备到大运河边的儒林村接受改造时,胡耀邦与他谈了一次话。胡耀邦问:“你知道你为什么犯错误吗?”刘绍棠回答:“我是因为一本书主义,堕入了个人主义的深渊。大反社会…  相似文献   

16.
正泊头市着力抓好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组织、培训、激励、创业四大平台,不断完善乡土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着重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土专家"。建设组织平台。由市委牵头成立乡土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共建立12个乡土人才工作服务站,服务站负责日常乡土人才档案建立、整理、保管服务、技能咨询、培训等事务。同时,各乡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乡土人才服务站工作领导小组,服务站在乡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农业站、畜牧站、水利站等有关站所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乡土文化保护是传承和弘扬老天津卫文化的重要举措。"半城市化"模式对地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乡土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断裂,乡土意识弱化陷入身份认同危机,文化自觉的缺失导致破坏性建设的文化灾难等问题。面对乡土传统与城镇化建设相遇的种种纠结和冲突,作为传统文化之乡,天津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启动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和乡土历史文化研究行动,相关政策措施逐渐完善,投入不断加大,在继承与创新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季杂交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但当有人问他怎么看待"名利"时,他如是说:"追求名利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启动"乡土人才"工程,积极做好乡土人才的选拔、培养、服务和引导工作,全市5000名乡土人才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村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远远地望着他,只知他晚年非常寂寞……在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尽头的那几年,似乎是,他漫长生命当中每一个片段,都在他的记忆里活了起来,弹拨起当年壮怀激烈戎马倥偬而来不及体味的一切……他的老友,包括我的母亲,终于得以去看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