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信力建 《政府法制》2012,(23):35-35
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百无禁忌,什么都能吃,什么吃了都没事;而当我们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就会对食物百般挑剔。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喝——而且,身体健康时对那些稀奇古怪的食物更是倍感兴趣。其实,这不限于身体,国家社会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是否有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比如,随心所欲地向他人开放自己敏感的性器官?我们都知道,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不能完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为避免身心伤害,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父母、师长的保护性限制.  相似文献   

3.
“人身”指的是人的身体。长期以来,我国民法学界普遍认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权利客体只能是物、行为、智力成果(也有人主张只能是“体现一定物质利益的行为”),人的身体则不能成为民事权利客体,而只有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才将人的身体作为民事权利的客体。这种主张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还十分有害,迫切需要进行修正。我们绝不能说生命权的客体是物、行为或智力成果,它的客体只能是人的身体,同样,健康权、亲属权的客体也只能是人的身体。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民事立法的进展,在我国迫切需要将“人身”纳入民事权利客体的范围,人的身体不容怀疑地是民事权利客体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方面企业(公司)对我们的了解,都要比我们对它的了解多。它会追踪我们的个人习惯,会娱乐我们,甚至还会囚禁我们。它帮助我们与致命的疾病斗争,制造出我们食用的食品,与我们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商品交换,又在政治上压缩我们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5.
阿碧 《检察风云》2012,(23):44-46
我们在机场需要先通过安检才能登机,此时总是有位安检人员手持一个长柄状的探测棒,贴着我们的身体上下左右扫描一遍。许多人并不适应这样的贴身安检,甚至有人感觉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侵犯。对航空公司来说,这样的安检也并不完全可靠。2009年,有恐怖分子把炸药藏在裤衩内躲过了安检,差一点酿成了空难惨祸。为了让乘客更容易接受身体安检,各国机场开始采用人体扫描仪,可以在不接触身体的情况下对乘客进行全身  相似文献   

6.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曾说:"有些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却不快乐."现代心理学始终关注人的生命当中超出"身体"和"心智"的那一部分,能够决定人是否"快乐"的那一部分.我们都知道那叫做灵魂.……  相似文献   

7.
人的身体的物质表现是肉体,精神表现是灵魂.身体是主体言论行动的承载者.从刑罚产生之日起,它就作用于人的身体.在野蛮时代,刑罚权赤裸裸地实施在肉体上,撕裂它,摧毁它.到了近现代,刑罚权不再残害肉体,而是在保持肉体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规训肉体来改造灵魂.在人道主义者看来,从肉刑到自由刑的转变是一种刑罚的进化,福柯却认为更重要的是权力策略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家庭暴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家庭暴力表现形式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冷暴力。家庭暴力作为一种违法现象,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伤害。它的产生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如何制止家庭暴力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在英国的法律焦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国在法律和政策上对安乐死问题始终十分谨慎。因为它涉及人类拥有的最基本的两种权利,即生存权和对自己身体的处置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患者对生死问题有自治的权利,那势必会扩展到残疾人自杀性的自愿安乐死。如果我们在道德上允许安乐死合法化,在事实上会导致道德上不允许的安乐死实施。因此从道德而言,我们不应使安乐死合法化。  相似文献   

10.
寻找快乐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得以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去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  相似文献   

11.
2004年7月8日,在内蒙古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大法庭里,一名少妇拉着一个老者的双手泣不成声:“您自己想开点。咱啥也不要了!就等你回去……只要你身体好好的,我们就是吃糠咽菜……我们好好孝敬你……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少妇的痛悔之情溢于言表,老者也满面无奈与感慨。  相似文献   

12.
《北方法学》2018,(2):124-138
身体在西方学术话语中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在中国尤其是法学界对此分析少见。实际上,跳出生物—生理学约束,身体是在社会—政治框架下作为建构的存在。中国共产党对婚姻的立法史,正是对身体不断塑造和建构为符号同时态的符合政治与社会变迁的过程。身体从客体转变为主体,从禁锢的传统权力中解放出来,通过法律来释放它应有的张力。在当代,社会多元背景下身体秩序(婚姻)的表达越来越多元,甚至与法律不相同的路径,表明身体作为被建构者到建构者的一种微观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近来,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中国法律界的热点问题。在医疗事故的处理和诉讼中,也都出现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和判决。根据我国法律有关规定以及医疗服务的实际情况,笔者仅就医疗事故处理中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引起讨论和重视。一精神损害赔偿,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可以得到有助于我们思考问题的有益启示。首先,我国法律有关身体损害赔偿的规定,对精神损害赔偿是模糊的。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该规定是我国关于身体伤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其中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国家赔偿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都是采取这一基本原则的。还有一些关于身体伤害赔偿的法律则是采取宠统的赔  相似文献   

14.
学会承受     
一片树叶,正静静地躺在皑皑的白雪之下,任刺骨的冰雪将它的身体冻僵,任凭泥土将它融化,任凭生命的希望越来越不可触及。那片可怜的树叶深切地感受到,分解的肢体正缓慢地渗人大地,原本健康完好的身体正在慢慢地消逝。它有些伤心,有些害怕,还有些眷恋,但过往的岁月,却如石雕般永存,刻在它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5.
汪祥胜 《北方法学》2014,(2):132-138
面对古典"灵魂宪法哲学"所造成的秩序混乱,霍布斯从身体出发对宪法本性进行新的探求。宪法哲学的道德基础是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它根源于对暴死的恐惧。原初的宪法是契约,契约来自立约人的意志,经过"代表"的伟大虚构,它实质上来自于主权者的意志。主权者的意志体现是法律,它规定了主权者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由霍布斯奠定的现代宪法哲学放弃追求有德性的生活,求取生命的保存、身体的自由和舒适。由于古典公民德性的缺失,现代人的身体面临着被国家权力既保护又专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生命健康权的损害赔偿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民法通则把生命健康权列于“人身权”之首,正是反映它的重要性。生命健康权是一种人格权,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组织器官的完整和身体的生理机能的健康所享有的一种重要的人身权。  相似文献   

17.
一个大学生问德·梅勒:“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会存在着不少不合理的制度或行政策。尽管连执行者都知道它们是荒谬的,但就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它,更没有人敢废除它,所有人都任其运行下去。  相似文献   

18.
章鱼与贪官     
章鱼是海洋里最可怕的生物之一,它的可怕之处不是大,不是猛,而是柔软。由于它没有脊椎,一只重达32公斤的大章鱼,身体却可以柔软到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它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就咬它们的头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致死,然后美餐一顿。  相似文献   

19.
《法庭内外》2011,(3):58-59
法官: 自2006年我的父亲去世后,我和哥哥商量,属于父亲所有的两间老房子和9000元存款我们两个谁也不继承,都由母亲来继承,待母亲百年后我们兄妹再继承母亲的。由于母亲的身体也越来越差,我的哥哥多次和母亲商量要她到城里的哥哥家去,但母亲坚持住在农村。这样,我们兄弟俩拟订一个协议,即我母亲在有生之年日常生活的照料由我负责,  相似文献   

20.
我认为,被告梁燕光的行为,既不是伤害罪,也不是意外事件,而是情节显著轻微的一般违法行为。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伤害罪。伤害罪是指非法故意或过失地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它可以由敌意实施,也可以由过失造成。但过失伤害行为只有在致人重伤的情况下,才认为是犯罪。据此,构成伤害罪的必要条件是: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或过失,在客观上行为人必须具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和结果;伤害他人身体键康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件,都不能构成伤害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