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当代史料是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基本素材,是研究者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然而,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预设观点不同等原因,中国当代史料运用中出现了因伪造史料、篡改史料、裁减史料而产生的伪史料问题;口述史料中也存在由于口述者情感立场、记忆失误和知识局限等造成的错误史料问题;还有学者在史料解读中做不到客观准确,不尊重史料,以偏概全,得出片面观点。针对伪史料、误史料问题,必须开展相应的史料鉴别工作——辨伪、正误,并以正确的原则和立场来解读史料,使史料的主观解读尽可能接近客观历史事实,尽可能准确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时过境未迁——关于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何为当代史作了概念界定,阐述了当代史研究的特殊意义,以及不同于其他历史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治学特点.本文特别论述了中国当代史的特点和述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指出这段历史具有极其深刻的丰富内容,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人们认识差异很大.在人们的历史认识上,不但遗留了大量的历史误记,还有由于炒作带来的历史误读.据此,本文指出了当前在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和学科建设上的一些问题.如档案资料的开放和史源开发的不足,研究视野比较狭隘,比较缺乏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比较缺乏科学性的学术话语系统等等.提出要从更新方法上开拓史源,重视存史功能,以及在述史中要把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分离开来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是党史研究的热点课题。长期以来,可供学者利用的海外史料包括俄、英、法、日、德、荷等不同语种,中文史料则涵盖档案、报刊、书信、日记、文集、回忆录与口述史等多个类别。由于创建史史料存在原始档案稀缺、回忆录数量繁多、文本内容歧异等特点,治史者须加强对史料内涵、形成过程及版本差异的考辨,在“一切史料都是史学”的新理念下拓展搜集史料的视野,立体而细腻地还原“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大量档案史料的不断公布,党史人物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对党史人物的评价亦日趋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5.
王广宇 《党史博览》2012,(11):46-49
2011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叶永烈先生的《“四人帮”兴亡》(以下简称供亡》)一书。这部150万字的鸿篇巨制,据作者说,花费了20年的功夫,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料,访问了众多著名当事人才完成的。作者希望这套大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人要写当代史。回忆录具有档案资料不可替代的存史价值,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源,对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尤其重要。回忆录可以提供许多重要的历史细节,记录历史情态和现场感,同时也不免带有回忆者自我合理性的成分。这就需要各类当事人从不同角度进行历史回忆,在相互印证中去伪存真。参与历史回忆的人越多,越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正档案资料对于编写史书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共识。档案资料是编写省委部门专门史本子的基础,我们要写好省委部门专门史,就要重视以档案资料为主的各种有关资料的征集,并解决好档案资料的考订和利用问题。一、档案资料及其重要价值档案是历史的产物。它之所以有价值,主要是取决于它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我们要重视档案的史料价值,充分利用好档案史料。在一般情况之下,历史档案是历史事件发生时形成的最原始的文字资料,因而所记载的文字,准确、真实,可信程  相似文献   

8.
西安,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在陕西省档案馆藏大量的珍贵档案史料中,70年前西安事变档案史料是馆藏的一大特色,今就孔从洲将军在西安事变中人所未知的故事,笔者依据馆藏中第一手档案史料予以披露,以食读者。  相似文献   

9.
韦钰 《党建文汇》2006,(8):26-26
近年来,随着档案史料的大量发掘和公布.特别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党史人物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本文择近十年来党史人物研究的若干新进展并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0.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最基本元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明显的原因,就是大量新史料的被挖掘和利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俄罗斯国家档案有关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的解密开放,使苏共、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改写了国共首次合作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档案馆不仅是全省最大的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是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和档案信息的资源中心,同时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中心,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谓"五位一体"。贵州省档案馆50年来的变迁,是我省档案事业的缩影,也是几代档案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半个世纪里辛勤耕耘与吐纳的见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学传统与西方史学传统有不同的理路.现代中国在西方思想资源的启示下,开始了史学革命,产生了现代史学.但由于在理路上没有跳出革命史学的窠臼,新中国史学也发生了过度政治化的失误.当前,中国史学的问题依然是理论和方法问题,以当代史的问题更为突出.必须以全球化视野,借鉴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促进学术进步.文中以麦克法夸尔的"铁三角"理论范式为个例,从理论层次,述事方式,分析结构,以史鉴今的适用性等方面,对照分析中西史学的所长所短,以确定中国当代史研究中需要解决的理路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历史,就要尊重历史科学的客观规律性,要实事求是,要以占有大量的具体的史料为前提、为依据,不能主观臆说。历史学是研究人类过去的活动的。它的材料,小部分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大部分要从各种文书档案中寻找。可是,对我国的历史学研究者来说,特别是对研究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人来说,获取他所需要的文书档案,却存在许多的困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研究者缺乏新的资料,只能重复一些人云亦云的东西,怎么能得出科学的创见呢?  相似文献   

14.
王萍 《党史博览》2012,(10):4-8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献材料。这是我们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乃至于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共领袖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毛泽东对党和国家的档案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关怀。倾注了大量心血。无论是对档案资料的保护。对档案业务与档案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还是对档案法规的建立以及档案学科教育的发展,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养和成长.他都作出了许多重要而又具体的决策.在中国档案事业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可以说。毛泽东是我们党和新中国档案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石维行 《湘潮》2006,(12):29-32
曾三是新中国文秘档案界的老前辈。1945年9月,曾三调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大力倡导立档归卷、接收和抢救中共中央档案史料。新中国成立后,曾三先后任国家档案局首任局长、中央档案馆第一任馆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几十年来,曾三情系中共档案事业,为党和国家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接收和保护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组织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材料保管委员会,领导或参与组织执行了中共档案的三次大转移1945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秘书长任弼时在延安窑洞里会见曾三,…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南京大屠杀档案史料,是满铁上海事务所根据满铁南京特务机关及所属各地宣抚班、杭州特务机关、满铁北支事务局津浦沿线地带宣抚班(女子宣抚班)以及日军大同特务机关(晋北地区宣抚班)等,在1937年12月10日至1940年4月30日间形成的,由日文油印或打印而成共733页.上面盖有"极秘"印章,这部分档案史料记载了满铁特务机关,在南京即将陷落和南京大屠杀发生期间,参与组织清理尸体、清理街道、登记人口、强行征用苦力、推行日本军票兑换和流通等活动.由于这部分档案是当年日本人形成的,因此对揭露南京大屠杀史实、回击日本右翼分子是最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地域性档案资料建设的长足进展,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地域史转向方兴未艾,体现了由整体性的宏观叙事向局部性的微观叙事转型的历史建构过程。然而,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基于集体化时期农村技术、卫生和教育的视角分析,必须研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农村社会改造和民生工程的广泛历史实践,为当代史研究的再出发开辟新路径;并以足够的学术自觉避免直接以地域性史料呈现去简单对接总体史视野下的当代史问题研究,进而构建出一个更加贴近"政治与日常"历史演变脉络的本土化叙事架构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8,(10):69-69
我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员,经常有人找我想查阅、借用档案,由于单位对档案的查阅、借用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难把握。特求教贵刊,国家有关部门对干部人事档案的查阅、借用有何规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社会史是国史(即中国当代史)的分支史,是与国史中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部分相并列的社会方面的历史,是国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专史,它不  相似文献   

20.
缪平均 《党史纵横》2009,(11):33-34,50
在陕西省档案馆大量馆藏革命历史档案史料中,有两本已经发黄褪色的历史刊物,其中所记述的内容大都与73年前发生的那场震惊中外、为中华民族命运带来转折的西安事变有关,从中又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为停止内战,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所做的卓绝努力及所承受的内心波澜。笔者依据这两份珍贵文献,将其中部分档案史料记述于此,期望能丰富人们对这段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鲜明特点的历史事件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