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争议案件中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汇总劳动争议涉及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常见情况 ,深入分析此类鉴定在时间、鉴定要求、材料收集等方面有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鉴定的特殊性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建议将引起劳动争议的被鉴定人的民事行为划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相应产生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 ,认为劳动争议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民事行为能力评定应采用“有或无”的两分法 ,而民事责任能力评定办法、标准应同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或资格。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是他能否亲自参加民事活动的一个根本条件,也是认定公民的民事行为是否有效、确认其民率责任的要素之一。因此,在审判实践中依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3.
《北方法学》2019,(6):5-16
我国民法对于自然人行为能力之欠缺区分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对于无行为能力人是否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法律行为,《民法总则》采取了与《合同法》相同的处理规则,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法律不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依其智力精神状况可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预留任何空间而一律规定为无效,不免脱离生活实际,也不利于促进其心智健全或成长。未来我国民法典应采"二级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废除现行民法中的"无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将自然人区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力由效力待定改为可撤销。在《民法总则》已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之法律行为无效之情形下,于解释论上宜通过类推适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法律行为效力之规定,即例外地承认其所实施的纯获法益或与其年龄、智力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赋予和确定公民和法人享有民事权利和取得民事权利的两种资格。具备这两种资格,就具备了法律上的人格,就能以自己的名义和以自己的行为来参加民事活动,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就这个方面讲,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与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涵义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首先取决于行为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不同年龄和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情况,对司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既和精神病人有别又和正常普通成年人不完全一样的酗酒人,特别是醉酒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民事行为效力如何,很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检察纵横》2003,(3):54-54
何胜交给小林2元钱的行为应属于赠与行为,也就是说小林等于用自己的钱摸奖。小林虽然只有11岁,但已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通则》第十二条规定:“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适行的若干意见》第三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可以从行为  相似文献   

7.
孙蕾  房绍坤 《政法论丛》2013,(5):117-122
无效民事行为的转换是缓和民事行为无效后果之绝对性的一种重要法律机制.一个有效的民事行为转换应符合三个方面的要件,即基础行为要件、替代行为要件和对转换的限制.就基础行为要件而言,转换的对象须是无效民事行为,包括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就替代行为要件而言,替代行为须为有效行为且存在可推测的当事人意思,但替代行为并不包含于基础行为之中,其效果也不得超越当事人所意欲达成之民事行为的效果;就转换的限制要件而言,民事行为的有效性解释应先于转换进行,但经补救而有效的无效民事行为无需转换,因撤销而无效的民事行为及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法转换,违背法律的无效性规范宗旨的民事行为不得转换.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是公民、法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深入研究民事行为,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对于指导和规范民事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民事行为的几个基本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一、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我国《民法通则》在中外民法史上首创民事行为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对传统民法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例如,以“民事法律行为”取代“法律行为”;以“无效的民事行为”取代“无效的法律行为”;用“可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代替了“得撤销的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9.
《法学》1991,(9)
1.关于公民担当保证人资格问题首先,保证作为法律行为,要求充当保证人的公民能够独立地作意思表示。所以,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能充当保证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担当保证人时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无行为能力人不能担当保证人。其次,保证人资格本身要求公民担当保证人必须具备足以代替被保证人履行债务或赔偿损失的能力。否则,即使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不能成为保证人。实践中缺乏信誉与财力但又充当了保证人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保证合同,不能因其不具备保证人资格而判定保证合同无效,完全民事行  相似文献   

10.
1案例 1.1案情 被鉴定人父亲向法院提起诉讼,称其近年行为异常,要求判决被鉴定人与他人签订的《定购房屋协议》无效,为明确被鉴定人精神状态和民事行为能力状况,法院委托作司法鉴定。调查中家人反映其既往从事装潢设计工作,能力强,长期独立在外生活。今年居委会、派出所民警打电话称其明显异常,要求家人带其诊治。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者对土地征收的性质存在分歧,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地征收是行政行为,另有少数学者认为土地征收是民事行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科学地解释土地征收的性质。其实,土地征收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除了包括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之外,还包括宪法行为和经济法行为。宪法行为和经济法行为受到忽视的原因在于这四种行为的显现程度不同,行政行为最高,民事行为次之,宪法行为又次之,经济法行为最低。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案例启示:司法鉴定是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行为,鉴定机构与当事人之间并未建立任何法律关系,当事人因认为鉴定意见错误而起诉鉴定机构的,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基本案情]2007年,李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宣告其父李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法院依法定程序委托A鉴定研究所对李某的行为能力进行鉴定,并依该鉴定研究所认定李某"精神发育迟滞(轻度)……民事行为能力受限"的鉴定意见,判决宣告李某为限制  相似文献   

14.
王海洋 《法制与社会》2013,(30):242-243
我国的“民事行为”通说把传统民法上的“法律行为”改名为“民事行为”,其理论依据为形而上学论而非对立统一论,违背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观,其不仅严重损害渴求真知的广大法律专业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我国法律行为立法的科学性,应及时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5.
刘兆年同志编著的《民事法律行为》一书认为,“民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引起民事上法律后果的行为,既包括合法的、有效的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也包括无效和可撤销的行为”,“从广义上说,凡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的,就可称为无效的民事行为”,“无效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这实际上是以民事行为和无效民事行为代替传统民法中的法律行为和无效法律行为。因此,可称其为民事行为代替论。笔者认为,这种主张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企业设立登记行为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对企业设立事项进行审查、核准,将有关事项记载于登记簿并颁发有关证照,使企业取得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的法律行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企业设立登记行为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企业设立登记行为是民事行为还是行政  相似文献   

17.
薛韵  娄琪 《法制与社会》2014,(7):240-241
本文通过对法律行为一词的渊源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论述了我国"民事行为"一词存在的必要性问题,立足于整个民法理论框架,以充分的理由提出以"法律行为"一词替代"民事行为"一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作为后生于民商法和行政法而存在的新兴法律部门,其目的在于弥补民商法和行政法的局限与不足。从央行宏观调控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其行为方式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法行为与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完全独立于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而孤立存在,但经济法的整体主义视角,又使经济法行为必然能够超然于具体的或单个的行政行为或民事行为,从而表现出其独有的价值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 《民法通则》公民(自然人)一章内容丰富,不但包括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监护、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还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人合伙。现在谈谈个人对这些规定的认识和体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公民义务的资格。《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这同其他国家民法的规定是相同  相似文献   

20.
负有赔偿义务的监护人在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冷常青在审判实践中,法院审理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赔偿案件时,通常将侵权的被监护人列为案件当事人,将担任其监护人的公民之一列为法定代理人,但不作为案件当事人。这种做法,值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