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永松 《八桂侨刊》2004,(5):32-32
相思树下望台湾,咫只海峡一水间,峡中多少相思泪,夜夜听见涛声咽。相思树下望台湾,长夜梦魂凭往还,问君几何返故土,骨肉何日得团圆。  相似文献   

2.
寻亲访友     
贵刊为我找亲人,亲人已找到,从智利来信,使我和离别四十年的亲人取得了联系.我万分激动,特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雅芬敬上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魏振华寻妹魏家玲魏家玲(家凤),五十八岁,四川万县人,一九四七年偕夫丁胜群,随国民党青年军从耒阳去台湾.望知情者函告:四川万县高粱铺侯家坪魏振华.  相似文献   

3.
2017年3月,"头条寻人"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邮件,发信人希望"头条寻人"能帮助自己的家人、当年97岁的台湾老兵胡定远寻找老家四川泸州的亲人。2018年3月12日,"头条寻人"发布了胡定远的寻亲启事。此后一个月里,很多热心人加入了帮助老人回老家的队伍,终于在2018年4月10日,历经曲折,大家帮胡定远找到了四川泸州的亲人。1940年4月,20岁的胡定远在出门买粉条的路上被抓壮丁参军,从此和家人失去联系。77年后,他历经曲折,终于得以从台湾回到泸州,和亲人相认。本文讲述了这跨越77年和3000里距离背后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0,(11)
<正>10月16日,作为2010河南台湾月重要活动之一的阿里山邹人族群南阳探亲之旅活动在河南省邓州市拉开帷幕。河南省台办副主任王庆春等出席开幕式,有着"台湾村"之称的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迎来了宝岛台湾的同宗亲人。开幕式现场,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台湾阿里山邹人部落乡亲一行15人在台湾少数民族民意代表简东明的带领下来到"台湾村",探访300多年前迁居到此的宗亲后裔。"台湾村"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擂鼓舞狮,鸣炮奏乐,欢迎来自宝岛台湾的亲人。大家相见热情拥抱,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高县文江镇石龙村新兴组59岁的村民段家明经历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旅程:辗转香港, 飞赴台湾,继承素未谋面的去台亲人段家林多达36万台币的抚慰金, 了却段家林回报亲人的遗愿。当段家明在台湾南投县从台湾张白初律师手中接过抚慰金时,老人的眼泪涌了出来。斯人已去,睹物恩情,老人喃喃地说着:"哥哥, 我来了,你的兄弟来了……" 至此,这笔从2003年8月就开始期盼亲人的遗产金结束了千日漂泊, 终于叶落归根,找到了归宿。  相似文献   

6.
<正>"父母如今都已去世,我想替他们寻找大陆失联的亲人。"这是来自台湾张君华女士的求助。凭借着一封2001年从山东曹县寄来的信件,以及父母生前未了的夙愿,张女士找上了今日头条公益寻人(以下称:头条寻人)和台湾《ETNEWS新闻云》两岸寻亲小组,希望能够通过头条寻人,帮助找到父亲张景阁、母亲任圣荣的大陆亲人。2017年10月25日,头条寻人发布了《台湾老兵后  相似文献   

7.
叶晓媛 《台声》2014,(9):88-90
60多年前,整个中国大地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去了台湾的大陆同胞,从此被一道海峡阻隔,此后绵绵几十年是对大陆亲人望眼欲穿的思念;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台湾同胞,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来到祖国大陆,从此与台湾的亲人天各一方,他们将青春和汗水留在了大陆,却饱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有些人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我的外公陈景山,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却又有着传奇一生的台湾老人,一位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自己家乡的台湾老人……  相似文献   

8.
<正>"身处殖民统治下痛苦呻吟的台湾同胞,如雨夜花,被风雨摧残,离叶离枝,花谢落土不再回;备受异族奴役的台湾同胞,如望春风,依恋祖国、向往祖国。"《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汪舟说,"苦恋祖国"是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台湾作家巫永福隔着海峡呼唤:"未曾见过的祖国/隔着海似近似远……还给我们祖国啊/向海叫喊  相似文献   

9.
宝岛寻亲     
牟家兴 《两岸关系》2014,(10):62-63
正栾秀云,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人,祖籍重庆市长寿县,父亲一共4个兄弟,大伯父栾中华在我还不太记事的时候就参加了远征军开赴云南抗战,1949年随同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自此,一湾海峡把两岸阻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一直不敢公开承认自己还有一门亲人在台湾,加上多年音信杳无,我们甚至隐隐有一种"生死两茫茫"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岸开放探亲后,台湾的大伯父所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62岁的台湾退役军人王云龙终于了却了母亲的遗愿,在山东省台联的帮助下寻找到失联几十年的亲人。王云龙的母亲杜成美,山东招远人。早年,嫁给国民党老兵王书甲后去了台湾,育有二子二女,去台后与山东亲人失去联系。几十年间王云龙一家人一直想帮母亲找到山东老家失联的亲人,返  相似文献   

11.
远方的思念     
正割不断的乡愁半个世纪前,我的叔叔婶婶一起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叔叔是名中校,退伍后当了一名日语老师。多年来,叔叔在台湾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乡和亲人。家中长辈我父亲行六、台湾叔叔行七、北京叔叔行八。据叔叔多年老部下陈祖尧先生讲述,叔叔在台湾一直管他叫八弟。看不到自己的亲弟弟,只得认了个干弟弟,可见他多么思念北京的亲人!叔叔在书写家书时,还清楚记得曾经在  相似文献   

12.
齐瑶 《台声》2013,(2):76-77
从小便知道,我的老家在台湾,那里是生养妈妈的地方,那里是妈妈成家后牵肠挂肚的地方……长大后,在课本上圈起地图上小小的地方,悄悄告诉同桌这里是台湾,台湾有我好多的亲人,从那时候起,能去台湾见亲人,成了我和妈妈一样的梦。  相似文献   

13.
一谈到自己的成长,梁燕君很自然地谈起了父亲梁永禄———那是1996年4月的一天,台湾台南市老梁家传出了一件轰动性的事情:阔别了半个多世纪的亲人回台湾探亲来了!来的是梁永禄的三个女公子和业已步入中年的外孙一行。聚谈中,亲人们自然谈起了已经作古的老人梁永禄。一位台湾的亲人说,梁永禄老先生在去大陆时,曾留下两只箱子,嘱咐亲友帮他保存好。当时局势紧张,亲友没敢打开。等梁老去世了,整理遗物的人们将箱子打开,发现除了衣服、医疗器械等,还有一包资料,想着日后有用,就保存下来。梁燕君回忆说,当下,他们打开牛皮纸口袋,展现在他们面前的…  相似文献   

14.
兔年岁尾,辽沈大地瑞雪纷飞,银装素裹.在辽宁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举办的"台胞台属龙年新春同乐会"上,歌声飞扬,笑语阵阵.与会的一百五十多人中,有正在家乡探亲的台胞,有刚刚送走台湾亲人、心情仍未平静的台属,还有急切等待到台湾故乡探亲访友的台湾省籍同胞.正在沈阳探亲的徐先生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沈阳苏家屯人.一别四十年,岁月漫长啊!我是吃家乡的高粱米、窝窝头长大的,如今家乡已是稻米产区,真想再吃一顿高粱米饭,  相似文献   

15.
<正>2003年9月15日是我们全家最痛苦的日子,这天是爸爸施建茨去世的日子。爸爸走的时候最遗憾的就是没能回台湾看看亲人,这也成了妈妈的心愿。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十几年了,妈妈也是70多岁的高龄了,如果再不带妈妈赴台湾看望亲人,我们做子女的就无法了却她老人家的心愿了。于是,经过多年的准备,我们姐弟3人排除万难决定带妈妈去台湾见亲人。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的长乐市与台湾一海相隔,很多祖籍台湾的人在长乐居住。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长乐的台胞与台湾的亲人失去了联系。因此,对长乐的邮递员来讲投递又增加了一重不同的意义,因为每投递出一封台湾的来信就意味着牵起了两岸之间的一根线。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一位来自台湾的70多岁老妇人,带着儿子和女儿,特地来上海闸北区社会福利院看望断绝音讯达4O多年的婆婆李面.双目失明的九旬老人听到“阿妈,阿妈”(祖母的意思)的熟悉乡音,不禁老泪纵横.出生后还从未见过祖母的孙儿李先生赶紧摄下了这激动感人的场景.亲人隔海难相见1948年,台胞李面带着十几岁的女儿从台湾来上海旅游,由于旅费用尽,只能等待台湾的亲人寄来盘缠才能返回.谁料由于战争,这一等竟等了40多年.两岸的亲人从此只能隔海相望.住进社会福利院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15)
正七月的厦门,热情火辣,伴随着海水拍打礁石声,仿佛在欢迎远方的客人,又像在呼唤对岸的亲人……7月25日至30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台湾大陆地区高校学生协会主办,福建省台联、厦门市台联协办的"大陆台生台湾史暑期研习营"在福建厦门举行。活动邀请6位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为参营的百名台湾学子做了台湾史专题讲座。师生们聚焦历史史实,梳理历史脉络,厘清  相似文献   

19.
新年、春节,再度到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摘发的是几封台湾来信.收信人把这些信件抄寄给本刊编辑部,一是表示他们收到亲人来信的喜悦,一是说明台胞思念家乡的深情.我们考虑到目前的实际状况,把每封信上的人名都删去了.我们但愿不久的将来,分处大陆和台湾的亲人不但可以顺利地直接通信,而且可以享受团圆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邰声 《台声》2005,(2):28-29
一、国台办:共同参与 多点开放 直接对飞 双 向载客 1月2日,国台办发言人就2005年台商春 节包机一事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该发言人说,我 们注意到,最近一个时期,台湾一些政党和民意代 表向台湾主管部门提出,希望开办2005年春节 包机,台湾工商团体及航空业界也表达了同样的愿 望。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广大台商、一些地区台资企 业协会会长还提出具体建议,要求本着"直接双 向、便利安全"的原则实现这次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