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是一名乡镇干部,很喜欢看《党员生活》。因为,她是我工作的参谋、生活的益友,所以我非常喜欢她。 我觉得《党员生活》杂志有三大优点:一是信息量大。每期杂志就好似一本“百科全书”;二是实用性强。像《开卷有益》、《普通党员普通事》等专栏,都是我们这里的读者喜欢看的。  相似文献   

2.
赦文 《人事天地》2007,(4):53-53
琼斯是一家百货公司的理货员,每次谈论自己时,她都说成年以后一直希望能上大学,但总有原因阻止她实现这一梦想:她付不起学费、她必须养家糊口、她工作太忙……她最近的一个原因是太老了。她丈夫最后一次建议她上大学时,她对他说:“如果我现在利用业余时间开始读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都50岁了。”  相似文献   

3.
她是北大89级比较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学习及认知能力。她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猴。在中国从事这项研究的人还极少,女性研究人员则更寥寥无几。她喜欢她的专业,她喜欢猴。她说金丝猴“太美了”:长长的金发、亮亮的眼睛、翘翘的鼻子……,我是无论如何领略不出这美。中国的灵长类动物最多(猴、猩猩都属此类),而英国的珍妮·古道尔却领先出版了《黑猩猩在召唤》,她一想起这事心里就有些…… 她说她“贪玩儿”,别太相信她的话。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只在晚上睡觉前才会找到她,睡觉前又一定要看“闲书”报刊杂志什么的。 她“大胆”地说了她的“个子不高”也“没有读研究生”的丈夫,实际上还是“浅说辄止”。常见她穿着漂亮而得体的衣服,她不说来处,却掩饰不住那份得意。有人说:“把你打扮好了,让人知道你有一个好丈夫!” 作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的女博士生究竟是什么样子,苏彦捷的自述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4.
在微博上看到有朋友说很烦“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这样的说法,我由此联想到了美国和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差别。我们中国人太把“出人头地”当回事,所以忙来忙去,只是为了追求不平等的享受,为了进入一个更小、更狭窄的圈子里,把“阿猫阿狗”们留在圈子之外。  相似文献   

5.
我是《党员生活》的忠实读者。从她创刊的那天起,我就喜欢上了她。那时。我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每期《党员生活》一到,我就爱不释手。认真阅读。有时。因工作太忙,白天顾不上看,就在晚上看。要是下乡或出差.我就把她装在包里。  相似文献   

6.
在仙桃市中医医院心脑病科,经常可以看到一名年轻的女医生,她戴着圆框眼镜,梳着利落的马尾,穿梭在医患之间。她叫陈海艳,也是同事们口中的“鸡血艳”,因为她干起工作来像“打了鸡血”一样,总是那么激情满满、热情忘我。  相似文献   

7.
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朋友向我怨叹:“哎,太平淡了!” 我十分理解他的心境。年轻人多半喜欢轰轰烈烈。而厌烦平平淡淡。但个体生命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往往非自身可改变或逃逸。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提出了“大历史观”,主张以长时间远距离的眼光.看待历史过程,其实,这一原则亦可移用于个人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8.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便感觉出她那独特的“风味”.她那种关注于女性命运的亲切和执著于日常小事的贴已,让人平生出一份生命的情趣.再研究张爱玲的小说,又疑惑许多评论者把张的作品标榜为早期的“正统海派文学”,是否恰是因了这份“亲切”和.“贴己”呢?这份疑惑终于被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解释了:“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流言·到底是上海人》)以“上海人”的观点来写文,文中就自然带上了“上海味”,当尝试着从张爱玲的代表作《传奇》里去识读“海派”风格时,却愈感这种“海派风味”的魅力和诱惑.  相似文献   

9.
任长霞走了,但是她的先进事迹却深深地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任长霞常深情地说:“人民群众就是我的父母兄妹。”她对人民最爱,对人民最忠,人民群众在她心中份量最重,位置最高。这是任长霞一心为民的思想源头,也是任长霞获得人民群众敬重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发扬任长霞这种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人事天地》2011,(7):53-53
问:编辑同志,我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名干部,1995年获得了“政工人员”职称,但我没有因此享受相关待遇。请问:我能按“政工人员”职称享受相关待遇吗?  相似文献   

11.
朱月贤 《人事天地》2013,(12):49-49
我一个昔日的学生,在4S店工作,负责前台接待,每天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顾客数以百计,但她总是谈笑风生忙而不乱,一切是那么的井井有条。我问她:“你有什么秘诀吗?”她笑着告诉我:“其实很简单,我每次只做一件事。当我接待一位顾客时,  相似文献   

12.
佚名 《人事天地》2007,(8):36-36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过去有两个“不画”:“一不画动物,是因为我太爱动物了,以至于无法在它们身上开任何玩笑;二不画小孩.是因为我太讨厌小孩了,以至于我根本排斥画他们。”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初,湖南电视台报道了一位身家百万的“懒夫人”,她曾这样说:“懒夫人的最高境界,是以智慧寻求事半功倍的捷径。正是因为这种懒人哲学,使我赢得了百万财富,开拓了人生又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教学模式几乎都强调作为教学“受体”——学生,注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因“材”施教,却有意无意忽视了教学“施体”——教师的个体差异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未能充分地因教师之“才”来施教。基于互联网云技术学习空间的客座教师串讲教学模式正是诉诸于学生“材”与教师“才”的兼顾与融通。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让学生享受了学习的意蕴和快乐。  相似文献   

15.
心理是支配人类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力量,在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坚定中,国民情境心理这种外显突出的国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对未知和激进的恐惧心理影响了渐进式道路的初选和坚定,“认知不协调”下的“我选择我喜欢”心理强化了这种道路坚持。随着改革的进程深入,新环境形成新国民情境心理,激进冒险心理抬头,国民不满心理日渐严重,这就要求渐进式道路进行适时微调。  相似文献   

16.
从“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中,我们发现孟母教子的成功得益于她在无形之中,对于“生命化”教育的深入领悟。所谓“生命化”教育,它是一种顺乎受育者的自然天性和“成全”受育者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通过受育者之“觉”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受育者之“觉”的最终实现,需要育人者之“觉”的真正参与。  相似文献   

17.
亦名 《人事天地》2006,(9):24-25
信号1:你是否感觉目前自己的职业没意思?莎莉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并不太热爱自己的金融专业,但毕业时没有改行的机会,还是进了一家外资银行。“我总是不太安心工作,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没什么意思,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做记者、主持人或者律师,而不是整天面对着不属于自己的金钱。几年间,我曾报名参加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函授,还复习了一段时间想考律师资格证。”  相似文献   

18.
我刚到公司时,书生气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清高自傲;因为长期搞新闻,喜欢创新、猎奇、超前,不太合群;根本就看不上那些没有思想,没有创意,只会死干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后,23岁的婷婷进入某事业单位工作。她是单位年纪最小的一个,无论上班下班永远都是一身运动装扮,孩子气的圆脸上永远挂着笑容,说话的时候眼睛一眨一眨,走路也总是蹦蹦跳跳的,单位的同事都当她还是个“长不大的小孩”。活泼可爱的婷婷给平日里安静沉闷的办公室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也得到了年长同事的喜欢和关爱。  相似文献   

20.
李荣婷 《人事天地》2011,(10):64-64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一旦患上口腔溃疡,别说无法享受美食,有时连吞口水都要忍着疼痛。复发性口腔溃疡特别“青睐”我们的口腔,稍一上火或饮食不当,就会如影随行。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陈燕介绍,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很多,如机体免疫力下降、口腔卫生差、肠胃功能紊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太过劳累、遗传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