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金祥 《党政论坛》2012,(11):38-39
谣言,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  相似文献   

2.
邱少明 《党政论坛》2013,(23):41-42
作为无事实凭据的传闻或杜撰的消息,谣言古已有之,最早见于先秦《吕氏春秋·察传》。当下备受诟病的网络谣言,即依托互联网而产生、蔓延的虚假不实之言论。概言之,催生网络谣言的主客观因素复杂多样,不过,我们尤须重视受众心理这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谣言依托网络平台,具有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影响更难以消除等特点. 网络谣言既可能伤害个人,使之名誉受损、有口莫辩,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又可能使企业、单位甚至行业名誉受损,经营受挫,困扰不断,蒙受巨额经济损失,甚至面临破产倒闭;还可能激起民愤导致社会动荡、生灵涂炭.谣言通过网络如同是蝴蝶翅膀煽动的阿拉斯加飓风,数量惊人且无孔不入,以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想要完全不被网络谣言干扰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从我做起,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谣言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4.
谣言借助网络,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更为复杂、更为迅捷;网络助推谣言,如梦似幻、百味杂陈,使得网络世界变得犬牙交错、鱼龙混杂。只有探寻出网络谣言的规律特征,才能使治理的深度、广度及效度变得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本研究以叙事学贯穿整个分析过程,以网络谣言叙事范式为研究切入点,界定概念、逻辑推演、规律探寻,力争做到可辨可识;结合"跟进式"治理的优势及网络谣言叙事的特点,破网络谣言叙事之弊,探网络谣言治理体系构建之策。  相似文献   

5.
谣言借助网络,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更为复杂、更为迅捷;网络助推谣言,如梦似幻、百味杂陈,使得网络世界变得犬牙交错、鱼龙混杂。只有探寻出网络谣言的规律特征,才能使治理的深度、广度及效度变得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本研究以叙事学贯穿整个分析过程,以网络谣言叙事范式为研究切入点,界定概念、逻辑推演、规律探寻,力争做到可辨可识;结合"跟进式"治理的优势及网络谣言叙事的特点,破网络谣言叙事之弊,探网络谣言治理体系构建之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谣言这个东西仿佛获得了某种"能量",总是时不时地出现,时不时地给人们造成一种冲击,一种震撼,众多荒诞鬼魅的谣言已经从网络段子上升为公共危机事件,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左右公共利益、制造社会恐慌的巨大力量,应该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网络谣言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即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往,谣言往往只是重大突发事件的副产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后蓄意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虚假信息的行为有相应的惩处规定和应对预案.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介的发展,扩大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范围,对社会安全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对具体的网络政治谣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政治谣言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路径,有利于更好地采取措施控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这主要包括:政府必须真正忧民众之所忧,解民众之所急;政府要坚持信息透明原则;政府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社交门户网站需强化自身社会责任,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公民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思考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说到谣言,难忘一句老话,叫做“造谣可耻,信谣可悲”。关于“造谣可耻”,其义一直颇能体会,无非是居心叵测,假言惑众,挠乱视听,偶尔还有阶级斗争之嫌。至于“信谣可悲”,我原以为是芸芸众生受谣言迷惑,非但不能自省,还四处播扬,一旦有追查谣言的指示下来,不幸成了审查对象。后来,突然从鉴别谣言的经验中受到启发,继而深想,方觉“可悲”之词是另有一番含义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谣言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即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或自然现象所产生的不确实信息.它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国际政治斗争、国内社会变革和人们的认知判断能力、信息道德水准和信息管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入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出现了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蛊惑性强,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的新特点,对社会的危害性进一步增强.为此,在信患时代,必须从政府的信忠能力建设、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和创建和谐通畅的社会空间等方面入手,加强对社会谣言的管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多数谣言研究以宏观政治社会结构或环境作为变量来解释谣言的生成和流传,但是,这一理论取向无法解释同一社会政治结构下个体在相信谣言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认为,受众自身的威权人格与意识形态立场是解释个体信谣与否的重要变量,威权人格与信谣、意识形态立场与信谣分别存在着"匹配效应"。以政治谣言为焦点,本研究通过针对网民群体的问卷式实验方法发现:高威权人格者更愿意相信与政府立场一致的谣言,不愿意相信与政府立场不一致或不利于政府的信息,而低威权人格者则相反;左派群体更倾向于相信与政府立场一致的谣言,更不愿意相信批评政府的谣言,而右派群体更倾向于相信批评政府的谣言,更不愿意相信与政府立场一致的谣言。但是在辟谣效果上,并不存在"匹配效应"。文章对研究发现的政治意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富强 《理论导刊》2012,(12):35-37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谣言也由于网络覆盖范围的全球性、传播方式的自由性而对国家政治稳定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文章分析了网络谣言的生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之策,旨在有效地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路径的隐形性、传播内容的社会性和无限复制性,传播根源的多元性等特点,涉及面广、影响力强,成为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网络谣言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认知活动,涉及到建构社会理性、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提升社会公信力、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构建网络主导价值观等深层次的社会管理问题.政府在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应注意掌握谣言背后的真实民意和呼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谣言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宫春科 《党政论坛》2012,(13):61-61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谣言依托网络平台,具有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影响更难以消除等特点。网络谣言既可能伤害个人,使之名誉受损、有口莫辩,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又可能使企业、单位甚至行业名誉受损,经营受挫,困扰不断,蒙受巨额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南史·宋本纪》载,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一次宴会前,宋文帝"敕诸子且勿食",说是到时将赐给他们丰盛的肴馔.结果,天色已晚,而"食不至",皇子们皆面露饥色.宋文帝这才告诉他们:"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尔识有饥苦,知以节俭期物." 近似的办法唐玄宗也用过.巧合的是,那也发生在他即位后的第二十二年.据《旧唐书·玄宗纪》,那年,唐玄宗"自于苑中种麦,率皇太子以下躬自收获,谓太子等曰:欲令汝等知稼穑之难也." 或令其到庄稼地里流流汗,"知稼穑之难";或干脆令其饿饿肚皮,"识有饥苦,知以节俭期物".唐玄宗与宋文帝,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网络谣言的争议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媒体以及学术界的关注。网络谣言本身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且当前我国法律中有关网络谣言的罪名体系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的法律依据不够清晰,使得个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谣言进入了网络谣言罪名体系的制裁范围之内,造成了司法困境。针对这一问题,从"社会危害性"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重点研究违法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即是网络谣言对谣言受众生活影响的累加,通过三元素法对网络谣言社会危害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相关法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增强管理机构及评估人员专业化、提高民众认知谣言的能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等途径,不断探索网络谣言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谣言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非热门微博谣言的影响力在微博社区迈向低活跃度特征和结构扁平化后逐渐凸显,对社会稳定和大众心理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增大。以非热门微博谣言的概念界定和产生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对非热门谣言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与传统热门微博谣言截然不同的潜伏性、爬行增长性、反复性和可转化性等特征。根据这些不同的特征,应建立潜在谣言排查处置机制、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辟谣机制和建立与明星微博节点良好的互动机制等三种具体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危害程度,促进微博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谣言是一种据称是真实但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的说法。影响谣言可信度的因素通常有个体所持的态度与谣言是否一致、谣言的来源是否可信、谣言传播的次数以及针对谣言举出的反例。从个体层次来说,谣言有吸引人们注意事件、还原最初的解释、激活知识结构以解决问题、增加人们探索世界动机的功能。从群体层次来讲,谣言的功能在于对模糊情境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应对威胁等。未来的研究除进一步探讨谣言及其可信度之间的关系外,需要从不同角度探究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发动机制及如何平息有害的谣言。  相似文献   

19.
吴闻莺  李累 《党政论坛》2013,(13):33-35
一、作为概念变量的谣言 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学者就着手对谣言的传播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成果主要从事件的重要性、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的批判能力三个方面剖析谣言产生的原因。其中,奥尔伯特与波斯特提出了一个谣言传播的经典理论,认为谣言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事件本身具备重要性和信息模糊不清,换言之,事件的重要性、事件信息的暧昧度与产生谣言的可能性以及谣言传播的强度和范围成正比。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借助网络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对互联网信息安全与信息自由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各国预防社会风险的新问题.维护互联网信息自由,保障信息安全,需要对网络谣言依法阻止、制裁.正确区分信息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注意信息瑕疵、不良信息、危害信息与恶意造谣的法律标准,完善政府、社会与公众的信息发布、信患传播机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是预防、治理网络谣言及其社会风险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