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持续地演进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个阶段的理论都源于中国的发展实际。这些不断升华的理论,不仅引领和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这与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3.
黄刚 《理论研究》2013,(2):74-80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这一经验的取得是以科学理解"计划与市场"这对基本范畴为前提的,以此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崭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武装群众是我们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把这一决定党和国家命运销大事抓好,切实抓出成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学习宣传上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在总体把握上,要瞄准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个目标是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宣传,关键是要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程中,宣传思想工作要跟上,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百家言     
《求是》2014,(2)
<正>王伟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成功的奥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中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市场决定经济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历史上的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的。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放大了市场经济的弊端,极大限制了市场经济的优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布置研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探索两者相结合的具体化的路子,并支持进行资本市场(股份制)的试点。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江泽民积极推动党内思想统一,明确表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并在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江泽民主持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表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已经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论民主政治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作用,二者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物  相似文献   

8.
陈云对新中国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和改革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贡献。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过程中,陈云主张在保持国有经济统治地位和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引入某些市场经济因素,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简称"主补"体制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构想,为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陈云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从《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计划与市场之间"主要"和"从属"关系的论述,渐渐发展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规范提法,成为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指导方针,也为后来逐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了重要的历史铺垫;此后,陈云又提出了"鸟笼经济"思想,针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思考,对于经济生活的健康运行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都有着长久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为什么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过去的25年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同时,尽管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金融体制、国企改革、“三农”问题、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等等。党的十六大提出:到  相似文献   

10.
就业体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劳动力迁移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统包统配"发展为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被打破,一体化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并完善。城镇就业体制变革和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特征,形成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劳动力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受其基本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西方市场经济形成了重市场轻政府的特点,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弊端,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经济发展滞缓、实体经济萎缩、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国家竞争力衰落。中国应当吸取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教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领导的改革,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和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崭新事业,是一项伟大、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走的是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具有和谐社会特征的市场经济,必须是一种以市场交换协调机制为基础、以其他协调机制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可能是一种由一些人依据西方经济学倡导的只用市场交换一种机制协调人们利益关系的"纯粹的"市场经济.要建立和完善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的市场经济,必须打破西方经济学的"纯粹"市场经济万能神话,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逐步建立起各种有特色的具体生产管理和收入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时,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郑重提了出来。本文以"法治建设促进市场经济"为核心,主要从"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强盛中国经济;实事求是,客观认识新疆法治与经济建设现状;循序渐进抓好法治落实,依法治区振兴新疆经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强盛中国经济1.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相关论断,就其本质而言是"结合说"而非"取代说"。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利用市场,不是建立在对计划的否定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机制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独具的优势,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特定的局限性,而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弥补上述不足性的发挥。并且,计划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言是"先天不足",科学制定并有效利用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而言,应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复合型"经济体制,而非以市场排斥计划的单一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坚持计划机制基础上对市场经济的科学利用,这种利用并没有改变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层面的客观中立性。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把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大势所越,人心所向,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更好地为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鸣锣开道。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把继承与创新统一于服务经济建设的大目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创新,是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客观要求。继承是对传统的延续,创新是对传统的超越,二者紧密  相似文献   

1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培育以生产要素为主的商品市场,制定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各种法规,同时需要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为市场经济是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经济是人参与和实践的经济活动。人的素质的高与低及其作用的如何发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其中任  相似文献   

18.
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为应对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  相似文献   

19.
张宇 《前线》2009,(2):25-2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新型的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补正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改变了我们与政府,我们与企业的关系。当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让位于市场,由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成了市场的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我们现在不得不面临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我们不得不逐渐适应下岗、再就业这些市场概念。那么,市场经济是不是意味着政府不再管经济了?政府不管劳动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